孩子洗漱总爱拖拉对着干学学别人怎么做
百家号:“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儿子不喜欢各种洗漱工作。 要让他刷牙、洗脸、洗澡,他总会不停推脱,也会尽量拖延,嘴上不耐烦地说:“哎呀,知道啦!”可是,行动上还是无动于衷。 为此,我先会规劝,继而会气恼,爸爸也会“威逼”,最终孩子就像被押解的“囚犯”一般,拖拉着脚步进入洗漱间。 每每,似这样,我们三个人都被拖入了一场“洗漱斗争”的时候,我跟爸爸都是身心疲惫,小孩也是怨言满腹。 一、拿出家长权威,讲解洗漱的必要性,“逼”其就范 为了解决这个让大家皆烦恼的难题,我跟爸爸决定跟他严肃谈谈做好洗漱、讲卫生的必要性。 我们跟他说:“每个人都必须做好洗漱工作,因为首先这是有效杜绝生病菌的保障,同时也是基本仪表仪态的要求。” 我跟爸爸都觉得道理面前,他还能不乖乖就范吗?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这“熊孩子”居然还扬着黑黢黢的小脸跟我们据理力争起来。 孩子说:“我没有要一直不洗漱,只是你们让我洗的太频繁。这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我少洗一两次也没见生病呀。也没人说我仪表不好,要不然怎么还有那么多同学愿意跟我玩儿呢?” 嗬,这“叫板”的架势,是有板有眼呀。于是我决定,让他在事实面前低头。 我把他拉到镜子面前,问他:“你看看,你这个脸黑成这样,手也这么脏,难道不应该洗一下吗?” 他却说:“反正我一会儿还要踢球呢,等踢完球一起洗呗,现在洗了,等下不是还要脏吗?” 看来,怪我没找对时机呀,表面上不动声色的我,心里已经有些丧气。 是时候让威严的“队友”继续施压了。 只见他爸爸跟他说:“我相信你是知道讲卫生的好处的。小时候,咱们就看过《身体的故事》对吧,难道长大了反而不如小时候明白道理吗?” 熊孩子毫不示弱回敬了一句:“书上的道理是普遍情况,您不是也教我,生活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吗?我不能做到你们要求的时刻保持干净,但这不表示我就不讲卫生,我有自己的安排。” 看着眼前的架势,我们也觉得孩子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只能顺势而为。 我说:“好的,你说的有自己的安排,那么我们就拭目以待。我们的要求是不能脏着手和脸就去吃饭和睡觉,这你能做到吧。” “当然能,不用你们费心了。”小家伙扔下这么一句就一溜烟跑去玩了。 事后,我跟先生总结,第一阶段“斗争”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变化。 他已经不在是那个,给他讲个绘本就能乖乖照做的小娃娃了。 他在成为一个渴望有自己思想、自己安排和自己做法的少年。相应的,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调整,应该给孩子一定的主动权和自控空间。 同时,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还是不自觉地端着家长的架子,在孩子面前展示权威,结果在施压过程中,反而激发了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因此,我们总结,面对八九岁的小男孩,威逼利诱是下下策,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这么大孩子面前,权威成了他们斗争和反抗的目标,事情往往适得其反。 二、化身谈判代表,约定做事规则,请孩子自我监督 在第一阶段“斗争”之后的一段时间,儿子的洗漱开始越来越马虎,有时候带着一身臭汗入睡,有时候用两只小脏手吃饭。 这是突破我们底线的行为,于是,我和他爸觉得还得继续“斗争”。 这一次,我们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态度虽然严肃,但是姿态绝对是平等的。 我们不给他讲道理,因为道理他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就从具体行为入手,打算跟他一起谈判如何改善行为。 首先,我们让他回顾这段时间自己洗漱工作完成的质量,小家伙心里也很清楚自己做得相当马虎,于是马上做出俯首帖耳状。 我说:“你是不是以为有一大波说教、唠叨在路上了?其实,我跟爸爸想帮你一起来想想该如何从具体做法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相信你知道讲卫生的必要性。” 出其不意,儿子感觉有点意外,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是啊,我知道该讲卫生的,可是有时候我就是懒。” 我说:“嗯,很好,你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关于如何克服懒惰,我们来一起想想办法。” 儿子说:“那我也不知道如何克服呀?” 这时,爸爸说:“我建议,你有必要把每天洗漱的时间和每周洗澡的日子列出来,让时间表提醒你,这样既不需要爸爸妈妈费心督促你,也方便你自己独立完成,自我监督,你觉得呢?” 儿子同意这个做法,于是,他列出了,每日洗漱时间为: 晨起,三餐前,以及睡前。 而每周洗澡时间为二、四、六,因为这三天里有长时间的运动课,必须洗澡。 虽然这个洗澡的频次离我想要的次数还是略少,但毕竟是要孩子主动完成的,那么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为只有他自己认可的事情,他才能做好。 同时,儿子还要求我们,假如他一时疏忽没有做到,我跟爸爸要及时提醒他,提醒的时候不能说教和唠叨。 还有,一周也要允许他一两次的疏忽。 他的原话是:“哎呀,神仙还有打盹的时候呢。我还是个小孩子,偶尔做不到,你们也要原谅我呀。” 面对他的撒娇加耍赖,我们只能接受,但附加一个期限,也就是这个“偶尔疏忽”的豁免有效期只能是一个月。 因为要贯彻一个行为准则就不能总给自己留退路。 就这样,在谈判桌的两边,我们和孩子初步完成了一个有关他洗漱的“合约”。 他保证按时、按次完成,我们保证在他做不到的时候给予帮助并适时“闭嘴”。 这次谈判之后,我跟先生都感叹孩子真是长大了,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追求自主的强烈愿望; 同时还有在自主独立的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我们家长的辅助、建议,我们给自己一个新的角色定位——孩子的成长“脚手架”。 “脚手架”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适时给出孩子建议,但不必强行令其接纳。 我们可以在孩子遇到困惑时,帮他举一盏明灯,让他看清处境,却不能强制他必须从哪里找到出口。 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我们自身有限的经验,帮他寻找我们认为更好的平台,但是最终他是否需要吸取这些经验,是否喜欢这个平台,都将取决于自己。 三、朋友般的讨论,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之后,有了时间表的安排,儿子的洗漱工作完成的比较顺利。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比如,洗完澡之后,头发上居然还顶着泡泡。再比如,号称洗手了,其实只是在小脏手上沾了点水。 这说明,洗漱的工作尽管按时按量完成了,但是却没有质量,显然没有达到卫生的标准。 于是,有一次在他头顶着泡泡从卫生间出来的时候,我揶揄地说:“哇,你洗澡之后怎么变成白头翁了呀!” 儿子马上照了下镜子,吐下舌头说:“嘻嘻,没把泡沫冲干净。我再冲一下吧。” 在等他重新从卫生间出来的时候,我搂着他的肩膀问:“洗澡这件事现在对你来说还是个非常讨厌的事情吗?” 儿子头一歪说:“不至于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 “洗澡过程中,你最不喜欢什么呢?”我好奇地打探。 儿子说:“我最不喜欢有水流到眼睛里,耳朵里,我会喘不上气来。还有啊,平时洗脸的时候,一抬胳膊,水就顺着流到袖子里,弄得袖子都湿乎乎的,非常难受。” 我马上找到了共鸣,说:“咦,你这么说,我也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有这种感受,洗脸的时候也经常把袖子弄湿。” “啊!妈妈,你也会弄湿袖子呀?!”儿子惊讶地说,“那你现在呢?还会弄湿吗?” “现在当然不会了。”我回应道,“不过,你倒是提醒我了,为什么小孩子总会弄湿袖子而大人不会呢?” 马上,我带着儿子一起站在洗手盆前面,让他演示一下洗脸的过程。 这时我发现原来洗手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略高一些,他不得不把手肘抬高,这时手上的水就会顺着手臂滑下来。 而我自己也试着完成洗脸的过程时,就不需要把手抬高,而整个过程是低头俯姿,不存在过度地太高手肘。 啊!原来如此!就这样我们发现了儿子洗漱过程令其不舒服的原因。 于是,马上我搬来一个脚凳,让他再试试,这时他也很自然地低俯的姿态洗手洗脸,手臂也不必过分抬高了。 原来世界在孩子的生命体验里跟我的体验是不同的。 我觉得他长大了,够高了,而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是他一直在勉强自己,为难自己,最终而厌烦这件事。 除了脚凳,我还给孩子买了一个大的洗澡防水帽,因为我再不能自以为是地跟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还用防水帽洗澡吗?” 和孩子一起排除了洗漱过程中的不舒适,这才是让孩子不再反感洗漱的正确解决途径。 孩子在长大,而我们家长的同理心却难以保持。 这场所谓的洗漱“斗争”,一开始的姿态就是错了,我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也觉得孩子是跟我“对着干”。 我必须承认,随着孩子的长大,在他能独立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之后,我也开始变得越来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2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居诗词者七绝白头翁
- 下一篇文章: 学习强国四人赛解析之167上新大历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