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

后来,端午节成为了流行于中国以及汉文化圈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用来纪念一些古代名人,如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

端午将近,我们今天读一首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诗”,相信读后一定会触动你的心。

殷尧藩,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殷尧藩早年贫困失意,后来为官又做隐士,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他的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

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曾著有《忆江南》30首,被白居易赞为“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现在这组诗已不存,《全唐诗》现存其诗1卷。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殷尧藩的诗。

《端午日》

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首诗的大意是:

年轻时,每天盼着过节,热闹有趣,现在老了,已经没有心思去感慨万千了;在端午节这一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增多,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都会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唐时的端午节有了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这首《端午日》为殷尧藩晚年作品,诗人遍历山水,对功名利禄已经看淡,面对端午佳节,物是人非,不由得发出感慨,遂写下这首与众不同的《端午日》,此诗看似消极,实则意味深长。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这两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年少的时候,每逢佳节,都会特别兴奋,到了年老之时,却没有那份冲动,反而产生出感慨来。

“少年”和“老去”,描写了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时空跨度之大,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两句是对当时心境的进一步拓展,诗人已经所老,力不从心,心境懒散,也就不在意那些习俗了,现在只是祈愿天下太平。

按照当时的习俗,端午节都会在门户外面悬艾蒿,并粘贴符箓以祛除邪气恶秽,可如今这些都不重要了,彼时的他只愿饮一杯菖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榴花依然红艳夺目,可是世易时移、物是人非,身边很多亲朋都已离他而去,既不能期望来日方长,也感慨容颜易老,能够健康地活着,就已经是一件幸事。

这一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白头翁对着石榴花,显得落寞而忧伤。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两句是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千百年来,无论圣贤还是愚夫,人生都如白驹过隙,能有几人可以青史留名。

诗人身处乱世,目睹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心中早已经看淡看破。结尾两句语气虽然有些悲戚,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这首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诗人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