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奇葩药草联

文/封富

药草联是连缀中草药名而成的一种行业联,多用作中药铺楹联,起广告宣传作用,但也有文人墨客专以中草药名缀成联语,供人欣赏。一、药草联源于药草诗。中草药入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中涉及了很多中草药名。如,《诗经·周南·芣苡》以“采采芣苡”作为每章开篇之语,反复描写了妇女掇采芣苡的场面,芣苡即车前草,《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再如,《诗经·周南·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即苍耳,《神农本草经》载:“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迹。”又如,《诗经·召南·草虫》二章“言采其蕨”中的“蕨”,三章“言采其薇”中的“薇”,均为中草药。以上诸诗,记载了古人采摘草药的情况,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采药诗。受《诗经》的影响,战国时代,屈原亦多以中草药入《楚辞》。《离骚》中不但写了采药——“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而且写了种药——“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甚至还写了自己的服药经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中也写入了“薜荔”“女萝”“桂枝”“辛夷”“杜若”“石兰”等中草药。与《诗经》药草诗相比,《楚辞》药草诗更为成熟,其标志有二:一是在一句之中,药草名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多;二是在相邻的两句中,药草名与药草名形成对仗。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到后来药草联的产生。其实,就上面所举《离骚》三例而言,从全诗中抽出单列,已俨然是药草联的雏形了。东晋王嘉第一个以《采药诗》为题写桂:“闇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说文解字》:“桂,江南木,百药之长。”已道出桂为中药。而王嘉《采药诗》更突出了服食桂实后延年益寿之药效。药草诗的大量出现是在唐朝,唐朝诗人以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采药、种药、卖药、服药诸方面的情境。韦应物《饵黄精》言及了采炼、服食中草药黄精的过程:“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其中“九蒸”之说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有载:“黄精,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晒,可以代粮。”杜甫在《太平寺泉眼》一诗中谈到了自己种植及服食黄精的经历:“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而在《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诗中,杜甫谈到中草药薤对脘腹的温补作用:“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并举杜诗以驳苏颂《图经》的“冷补”之说。药草诗的出现为药草联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受药草诗尤其是唐朝大量出现药草诗的影响,唐朝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草联。据刘玄、曹德《中国对联故事总集》(民间卷)载,唐大历三年初春,杜甫在湖北沙头镇开设“百草堂”药铺,并书“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为药铺楹联,将“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四味中草药巧妙缀成联语,既为药铺广告之用,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孤独老病,羁旅思乡之情。查杜甫确经历过卖药生涯,《秦州杂诗》之二十有“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之吟。《进三大礼赋表》中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之述。故杜甫开药铺撰楹联虽属传说,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二、继唐之后,药草联在宋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宋代苏轼撰有药草联:“作幸早哩且从容;奈这事者须当归。”其中“幸”谐音“杏”,“早”谐音“枣”,“哩”谐音“李”,“从容”谐音“苁蓉”,“奈”谐音“柰”,“这”谐音“蔗”,“事”谐音“柿”,“杏”“枣”“李”“苁蓉”“柰”“蔗”“柿”“当归”等均为中药名。历史上还流传有苏轼与黄庭坚及中医庞安常以药草名撰联相互应对的佳话,苏轼出联:“破故纸糊窗,防风不得。”以“破故纸”“防风”两味中草药入联,暗喻黄庭坚生活贫寒困窘。黄庭坚对联:“黑牵牛过岭,滑石难行。”以“黑牵牛”“滑石”两味中药入联,暗喻苏轼仕途坎坷艰难。庞安常出联:“中暑最宜淡竹叶。”苏轼对联:“伤寒尤妙小柴胡。”庞安常出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苏轼对联:“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竹叶”“柴胡”“生地”“熟地”“藿香”“木香”均中草药。由此可见,苏轼当是继杜甫之后药草联撰写的高手。元代有郑元佑与项炯的应对联:“知母当归,大腹子穿山去接;宾郎泽泻,刘寄奴熟地来医。”其中“腹子”谐音“附子”,“宾郎”谐音“槟榔”,联内含“知母”“当归”“附子”“穿山甲”“槟榔”“泽泻”“刘寄奴”“熟地”等八味中药。明代有唐寅和阎秀卿的应对联:“红娘子恨杀宾郎,半夏无回乡消息;白头翁娶得其爱,人生有续断姻缘。”其中“宾郎”谐音“槟榔”,“回乡”谐音“茴香”,“其爱”谐音“蕲艾”,“人生”谐音“人参”,联内含“红娘子”“槟榔”“半夏”“茴香”“白头翁”“蕲艾”“人参”“续断”等八味中药。清代是药草联创作的黄金时代,纪昀、黄遵宪、梁章钜、梁恭辰等都有药草联问世,而最值得称道的当首推钟云舫。钟云舫,江津高牙青草碚人,被人称为“联圣”,遗世之作《振振堂联稿》共收对联余副,其中专列有药草类,集药草联共69副。在内容上写景、咏物、叙事、抒情俱全,特别是抒情一类,用以“志一时之痛”(钟云舫《振振堂联稿·药草类小序》),直承杜甫、苏轼之遗风。如,“久屈覆盆,惶祈使君速断;陈年衔石,雅怜妇子将离。”联中涉及了“酒曲”“覆盆子”“黄芪”“使君子”“续断”“陈年酒”“寒水石”“雅连”“附子”“将离”等十味中药。清光绪二十九年(年),钟云舫受被革职的江津县令武文源诬告,由重庆府收质解至省城成都,囚禁于提刑按察使司待质所,一押三年。钟云舫巧借中药名抒发了含冤入狱的抑郁愤懑之情。其弟子郑埙评曰:“一生坎坷,触物皆形惨状。”又如,“远志万年灰,椒目巴天,滑石续随筋骨转;浮萍千里及,苦生蜀地,杜鹃红化断肠花”,涉及中药有“远志”“万年灰”(陈石灰)“椒目”“巴天”(巴天戟)“滑石”“续随”“筋骨转”(茄冬)“浮萍”“千里及”(千里光)“苦参”“熟地”“杜鹃”“红花”“断肠花”。钟云舫药草联多用拟人、转类、谐音等修辞手法,其中,最大量采用的是谐音用法。对谐音用法,钟云舫多在联后以“×叶×”方式注明,如上所举第一联,钟云舫注:“久屈叶酒曲”“惶祈叶黄芪”,当然,钟云舫未能注明的谐音用法还有:“速断叶续断”“雅怜叶雅连”“衔石叶寒石”“妇子叶附子”等。又如:“黎奴黑醜怜花白;阿娇独活恨人双。”钟云舫注:“奴叶芦”“醜叶丑”“怜叶莲”“娇叶胶”“恨叶杏”“双叶霜”。据其注,得知连缀药名有“藜芦”“黑丑”“莲花白”“阿胶”“独活”“杏仁霜”。据笔者统计,在《振振堂联稿》70副药草联中,钟云舫明确以“×叶×”注明谐音修辞手法的共有处,未注明“×叶×”的谐音用法也有数十处。对此类谐音药草联,郑埙评曰:“以花药名组织成联,但取叶音,不能加减一字,乃须对仗工稳,串合有情。”钟云舫之后,药草联创作不乏其人,但未能有胜出钟云舫者。就数量而言,钟云舫药草联堪称华夏之最,就质量而言,钟云舫药草联当属联坛极品。对此,郑埙有专评曰:“此集美不胜取,出自一人之手,试取《楹联丛话》之刻较之,何渠不若。”药草联不愧是文艺百花苑里的奇葩,而钟云舫的药草联就是其中最艳丽的那一朵。

封富:男,重庆江津人,年9月生。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古代汉语副教授,重庆文理学院退休教师。曾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现任重庆高教老协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教委关工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库专家。

主办:重庆市江津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江津文艺》编辑部

主编:庞国翔

副主编:王凤黄泽友

编辑:张尹捷王清元甘肃

责编:刁平

(手机/QQ/)

公众yi(江津文艺)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7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