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首著名的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叫《渡汉江》,它的作者叫宋之问。

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这个名字了。在唐朝初年,宋之问也是个有名的诗人,虽然他的名字没有被列进“初唐四杰”里。他规范了律诗的形式和格律,在文学史上也算有不小的贡献。

而宋之问最传奇的,是他干过一件极其牛逼的事情,这件事一般人想都不敢想——他居然给武则天写过情诗。

一、宋之问是怎么搭讪武则天的

想搭讪女皇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宋之问能成功搭讪女皇,得意于武则天举办的一次诗歌大赛。

宋之问是典型的“书二代”,他老爸就很喜欢看书,在这种熏陶下,宋之问很有写诗天赋。武则天也很喜欢诗,她把宋之问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挖到宫里来当老师,教宫里人写诗。

平常到了双休日或者法定节假日,宋之问和一堆大臣就陪着武则天一起开开party,搞个自驾游。

那天,他们自驾到了洛阳龙门香山寺。武则天心情很好,突然拿出一件锦袍说:“这里景色这么漂亮,也没有雾霾,我们来个即兴写诗比赛吧,谁第一个写完,又写得好,这件锦袍就奖励给谁。”

武则天把一群写诗写得很好的人聚在一起比赛写诗,显然是在模仿《我是歌手》。这次大赛叫《我是诗人》。

小伙伴们奋笔疾书,都为了成为《我是诗人》冠军而努力码字。

一个叫东方虬的人第一个写完了,拿给武则天看。东方虬的诗叫《春雪》,这么写的: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这诗浅显易懂,也挺有意境,武则天感觉不错,就把锦袍赏给了东方虬。东方虬赶紧披在身上。

东方虬扣子都还没扣好,宋之问也写完了,拿给武则天看。宋之问的诗叫《龙门应制》,这首诗一共四十二句,开头四句是: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读到第四句,突然一股浓浓的歌颂味袭来。

说实话,这诗没什么意境。题目也非常没有意境,翻译过来就是《在龙门,为了吾皇开心写的》。这四十二句诗,基本就是记录武则天这次自驾游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歌颂一下太平盛世。

但这毕竟是篇歌颂武则天的诗,而且文辞华美,武则天很喜欢。

但是锦袍已经给了东方虬,怎么办呢。武则天表示,没事,扯下来就行了。

东方虬这边扣子还没扣好,武则天就把锦袍扯了下来,又赏给宋之问。

这么一来,武则天越来越喜欢宋之问了,给他升了官,离自己更近了。

二、宋之问的情诗是怎么写的

宋之问之所以会写这首诗,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

武则天建立了一个文学群,加了一些很有诗才的人进来,起名叫“我的参谋群”。但是奇怪的是,刚刚赢得诗歌大赛冠军的宋之问却没有被武则天加进群。一心为了功名利禄的宋之问很郁闷。

这时候,宋之问萌生了一个邪恶的想法。

大家知道,武则天有两个著名的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两个人没别的本事,就凭器大活好,成了武则天最宠信的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宋之问心想,我诗才这么好,都不被选进群,而两个姓张的就凭功夫好,地位这么高。宋之问照了照镜子:其实我也长得挺帅,身材高大,六块腹肌,要不我也去试试?

宋之问觉得自己条件都符合,那就毛遂自荐一下吧。

唐高宗去世时,也就是武则天可以养男宠的时候,已经61岁了。宋之问比武则天小32岁,那时候也是30岁了,也算宝刀未老吧,试一下的话,希望还是有的。

宋之问决定试一试,于是给武则天写了首诗。诗的名字叫《明河》,充分地表达了那种身怀一身功夫却无处施展的寂寞,比如: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比如: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槎就是木筏)

别的不说,就冲宋之问这种强大的暗示能力,我也要点个赞。

那这首诗武则天看懂了没有呢。武则天肯定看懂了,因为连我都看懂了。

看过诗后,武则天笑了笑,对旁边人说:“宋之问这人,长得是不错,身材也不错,也懂情趣,但是他有口臭,我受不了。”

听到武则天这个答复,宋之问内心绝对是崩溃的。据记载,从此以后,宋之问每天刷十几次牙,每天出门都要口含鸡舌香。可见武则天这一句话对宋之问心里造成的巨大创伤。

其实,武则天能说出这么具体的细节,说明她其实早就对宋之问考察过了。要怪只能怪宋之问自己了,怎么就医院看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生一定要注意各个部位的卫生。

三、宋之问——人品最低劣的诗人

一心为了当大官的宋之问没有被武则天选中,只好展现他拍马屁的本事。

宋之问干过的最恶心的事情,就是阿谀奉承张昌宗、张易之。为了讨好两兄弟,他俩尿尿的时候,宋之问端着尿壶在下面接着。

武则天去世后,二张兄弟被杀,一心奉承的宋之问也被贬到广东。

后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联合韦皇后掌权,宋之问从广东跑了回来,但是不敢回长安,就躲在洛阳的朋友家中。

这时候,宋之问低劣的人品又一次得到了展现。

这个朋友名叫张仲之。当时很多人都痛恨武家人执政,作恶多端。很多有识之士就跑到张仲之家里,商量着准备刺杀武三思,把天下还给李家。

在张仲之家避难的宋之问也听到了这些消息,他竟然偷偷派人把这件事告密给了武三思。

后来,张仲之和一群人被杀,宋之问被武三思封了官。

很难想象,这种恩将仇报、卖友求荣的事情,是一个大诗人做出来的。

宋之问做的最低劣的一件事,还是和诗有关。

宋之问有个外甥,名叫刘希夷。刘希夷也是个很有才气的诗人。你一定知道一句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就是刘希夷最有名的一句。这首诗的名字叫《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刚写出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登报发表。宋之问看了很喜欢,想把这首诗占为己有。于是苦苦哀求刘希夷,让他把这首诗的版权免费赠送给自己。

刘希夷想了想,好吧,一首诗而已。

但是没多久,刘希夷后悔了。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这首诗写得不错,有流传千古的机会,以后再写出这个水平的就不容易了(事实也确实是的)。

刘希夷突然反悔了,要找宋之问收回版权。

宋之问大怒,坚决不给,两个人就吵起来。宋之问一怒之下捂死了刘希夷。

宋之问低劣的人品当时世人皆知。唐睿宗李旦复位后,立刻把宋之问贬到了广西。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觉得这还不够,直接赐死了宋之问。

其实,按照宋之问在写诗上的成就,以及对诗歌的贡献,他完全可以在初唐四杰里再加一个板凳,和他们并称“初唐五杰”。之所以被排除在外,一定和他低劣的人品有关。诗品高而人品差,医院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宋之问的悲剧,还是因为他对权力的追求。如果他能像孟浩然那样淡泊名利,或者像李白那样,虽然也想当官但绝不摧眉折腰,他的地位和名气都会比今天更大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