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知名作家李约热韦俊海联合推荐

蓝珊瑚倾心力作

蓝珊瑚老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

他为人正直、仗义,当年在拉烈街,人人叫他大哥。

他经历坎坷:插队知青、建筑工人、供销社职员,沐雨栉风,经受世事的雕刻。退休之后,专心写作,是一位朴素的民间写作者。

他创作的章回体小说《慢慢地消失》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我老家都安县安阳镇为背景,写物,写人,写景,皆实实在在,是地方志的文学表达。

——李约热点评《慢慢地消失》

李约热(都安人,作者同事)本名吴小刚,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第七、第八届签约作家,广西新一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版小说集《涂满油漆的村庄》《火里的影子》,现为《广西文学》小说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向珊瑚大哥学习。《慢慢地消失》有史学价值,真是一本简要的都安人文史。有年代感,是我们这代人走过的路,这代人的心迹历程。是都安当代史中的一段永不消失的足迹。

——韦俊海点评《慢慢地消失》

韦俊海,都安人,作者发小。柳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小说作品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美文》《散文》《散文选刊》等国内外大型文学刊物发表。小说《等您回家结婚》荣获国家“人民文学?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奖”;小说集《红酒半杯》荣获广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蓝珊瑚,瑶族,都安县安阳镇人,生于年,先后在广西第一建筑安装公司、都安拉烈乡供销社工作直至退休。在工作期间,爱好文学创作,先后有散文、通讯类作品发表于区内各类报刊。

《慢慢地消失》

第二十四回

炼钢岁月火红映天,跃进年代全民奋勇

作者

蓝珊瑚

人们开始慢慢习惯不再走上集市,物质慢慢开始短缺,年很快结束,又迎来了振奋人心、轰轰烈烈、更激励人的年代——年,这是“大跃进”的年代,超英赶美的歌曲唱响每个角落,是亩产十三万斤粮食的岁月。

狗年的中秋节前比往年平静多了,再也不像往年有那么多月饼和各式各样的糕点上市。全民大炼钢铁来了,连小学生都参加了。黄宣科拿着鱼竿来到我家说:“兰宏,我把鱼竿放你家,我在召集的名单上,明天要去马山炼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还能不能再回家钓鱼?”我听出他语气里的无奈和被迫,再看他瘦黑的脸上带着忧伤,完全没有一丝生气,有点像“魔鬼”的神态。弯弯的初月已挂上西山,陪伴着满天的星斗冷冷地看着这个多变的人世间,我和黄宣科这对同是孤儿的好友就像兄弟一样,我依依不舍地送他回了家。

翌日,黄宣科背上一床破被子,带上一个瓦罐,像难民一样跟着都安几万民伕组成的炼铁大军开进马山县。马山和都安是邻县,县城之间相距只有28公里,以红河为界,从都安县城走12公里到红渡过红水河就是马山县的地界。马山县是富饶但人口稀少的小县,盛产铁矿石,崇山峻岭中全是原始森林。黄宣科跟着几万人日夜兼程渡过红水河,进入了马山县的深山大岭原始森林,那里是他们的战场,是他们的宿营地。

半年后迎来了年的春天,燕子已飞回南方,在明媚的春光里忙碌地从大田里含泥筑起它们欢乐的爱巢。这天黄宣科突然来到我家一把将我抱住,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他也高兴地回抱他,见他又黑又瘦,我问道:“宣科你回来了?”他拍打着我的肩背笑道:“是的,我昨晚刚回来,今早就来看你。我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你了,我以为我的骨头要丢在马山的大岭中再也回不来了。你知道吗,我在荒岭里经常梦见和你去钓鱼,去打猎。”我笑问道:“这次回来不用再去了?炼完钢了吗?”黄宣科笑道:“炼什么钢,就是去砍树木,去烧石头,就像我们小时候烧红薯一样去烧石头。刚开始还好点,像古人一样筑土窑,烧木炭,拉起八人大风箱。后来风箱的鸡毛脱了,没有鸡毛修风箱,就叫女人剪下头发顶替鸡毛。女人的头发剪光后领导来了,大家都被领导批评了,他说‘这是大跃进吗?这是原始的炼钢。’要改变方法。他叫大家拆掉居民房的火砖,把岭谷的两头用泥浆砌成墙,把木头锯成两米长一段,一层木头一层铁石叠起来,把它垒叠得像宝塔一样,直到与岭顶一样高,开出烟道,然后从上往下淋上煤油再点火。”黄宣科继续说道:“兰宏,真的好玩,它像一个巨大的火炉,又有点像火山一样在岭顶熊熊燃烧。在寒冷的夜里大家都到炉边去烤火、去睡觉。寒冬结束了,树木也砍完了,没有树砍,还炼什么钢啊。”

我也笑着说:“都一样,我们这里的树也被砍得精光,特别是我们小学后的翠屏山,那些高大的古木大树全被砍了,连小的也被砍完了,整座山全露出石头,一根树木都看不到。不仅山上,河边和岭上所有树木都被砍掉了,地罗、上瓦、上岭那么多高大的枫树都被砍了,看来今后枫树蚕都会灭了,我们再也没法去找枫树蚕做鱼丝线了。牛行那棵巨大的小叶榕树砍了,高小部学校那棵上百年的大叶黄檀也被砍了,那是十个人都抱不过来、十丈高的古树啊,树上的鸟巢起码有上百个,看来今后我们连鸟都没得打了。”黄宣科说:“砍完了更好,又不是我们的,管它那么多。今后河边没树更方便我们刈钓,我半年了都没沾荤腥,走,把鱼竿拿出来整理一下,挖点蚯蚓去第三层钓几条双唇小圆鱼来开斋,顺便洗个澡。”黄宣科对我说,这半年他在深山里连河都见不到,满身是虱子。

我把鱼竿拿出来检查枫树蚕丝,换了新钓钩,现在正好是钓双唇小圆鱼的季节,又是桃花盛开暖和的天气。我们挖了蚯蚓向第三层走去,沙流中的双唇小圆鱼少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成群结队地在沙流中游来游去。河岸上高大的枫树已被砍光,感到澄江河明亮多了,但象征春天的吐出嫩红叶芽的树木不见了,翠鸟不见了,大个画眉鸟也不见了。

我俩下到第三层钓了半天,直到太阳当午,每人的鱼篓里只钓到半斤多,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大家站得脚麻腿酸,只好收竿回家。

从此以后我和黄宣科每天早出晚归,去澄江河各个码头、各个水口刈钓。一天黄宣科突然问我,黄叔家的黄虎和小黑狗,他从回家到现在都没见到,是卖了吗?我说是的,他去马山的第七天就被挑去食品公司卖了。那是多好的一对猎狗啊,特别是黄虎,不但听话还有人一样的智慧,为黄叔创造了财富,但人们还是把它杀死吃了它的肉。原来黄宣科去马山后的第二天,县府就发布了通告,全县禁止养狗,通告发布当日起十天内,必须拿到食品公司卖掉,十日后凡见狗出门者,由打狗队打死后自行处理。通告贴出来后,黄叔非常着急,这次他亏大了,食品公司收购活狗,不论什么狗都是统一的收购价,每市斤1角钱。他跑上跑下,跑去老家叫他堂哥帮他代养,但是农村养人都难,根本无法养狗,加上又有上级领导到他家做思想工作,领导对他说:“老黄,你已经不是一般群众了,你是共产党员,又是棉织社的领导,你要带好这个头,要走在群众前面,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黄叔虽然无奈,但还是在通告的第七天把狗卖了,当天他骗黄虎和小黑狗进了猪笼,叫我帮他抬去食品公司。我听到黄虎和小黑狗的呜咽声,仿佛在向我哀求,求我放了它们,看到它们的眼神,我心酸地跑开了,没有帮黄叔抬狗。

在人类生存的道路上,有着各式各样的生存手段,这些手段往往离不开劳作、哄骗和强取豪夺,这些手段有强大的,也有微弱。我和黄宣科每天都在江河边、码头旁用微弱的手段哄骗兰刀鱼,刈钓它们,每天上上下下抛几千次鱼竿,从早到晚也只能钓到一两斤兰刀鱼。晚上回家又要加班熏干,在街日上街售卖。

年的夏天来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青黄不接的四月荒又到了,整个原野再也听不到蝉鸣,再也听不到布谷的啼叫,连白头翁也看不到,更谈不上鹞鹰、喜鹊、斑鸠等体型稍大的鸟类,而猪、狗、鸡、鸭这些牲畜也很难见到了。吃的东西一天比一天贵,年熏干的兰刀鱼只卖3角2分钱一斤,一年后的年,每斤可以卖到4元5角钱。“穷还是穷”,这是奶奶说的;“短的兔尾永远长不了”,这是壮家的谚语。兰刀干鱼虽然价格升高,我和黄宣科却活得更累了,每天在澄江河边上上下下走几十里路,抛几千次鱼竿,人都走软了晒黑了,每天也只能刈到一斤多点兰刀鱼,不像原来半天就能刈到三五斤,到晚上尚能煎上十多条来做菜。现在不同了,一条都不舍得吃,要把它收拾干净投放市场。

澄江河的鱼越来越少,来河边炸鱼的人却越来越多,连十几岁的孩子都知道用硝酸铵伴着木屑制造炸药,每天往澄江里丢个不停。我和黄宣科不得不去离县城8公里远的材江刈钓,材江没人去炸鱼,而且河流没有出口,鱼也很多,每天刈得的鱼总比澄江河钓得的多。只是路途较远,晚上回来时间更加紧迫,要抓紧时间熏干。

食品一天一天短缺,吃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昂贵,转眼间又过了猪年七月十四的鬼节,还有几天就进入白露,这天我在卖干鱼时看到有人拿蚂拐上市去卖,还没拿出鱼篓,人们就一哄而上抢着买,而且每市斤卖到2元8角。蚂拐在年以前1角5分钱都无人问津,只过了短短两年多时间,蚂拐的身价就提高了十多倍。我回家后马上和黄宣科商量:停止刈钓,去钓蚂拐,那手脚干净多了,而且晚上回来还能休息,不用再烧火熏鱼,整晚守在灶边,生怕柴草燃起明火,烧掉架在竹网上的兰刀鱼。

蚂拐是壮族人心中的天使,是雷公的儿子,壮族人没有人敢杀蚂拐,连抓都不允许抓,谁抓了蚂拐就会遭到雷公的劈杀。听老人说,在土司前都安的大埌里、池塘中、小河和稻田里蚂拐非常多,长毛(太平天国)过后,汉族人涌入都安,特别南粤人,见到都安到处都是蚂拐(他们称为田鸡),比家养的鸡味道更鲜美,于是四处去抓来吃,还讥笑落后的民族没有口福。直到解放后,县城附近的各个村屯都没有敢杀蚂拐和吃蚂拐的本地人,只有那些外来的商人、有钱有势的人才买来吃,连鸟、兽、蛇他们都敢吃,还美其名曰山珍海味、龙凤虎,久而久之现在本地的有钱人和干部也开始买蚂拐吃了,但是在农村还是没人吃蚂拐,所以离县城较远的村屯里蚂拐比较多。

炎热的天开始退烧,我和黄宣科扛上钓蛙竿去钓蚂拐,也是用都安特有的竹子做的,只是把钓竿尾最细的几节折断绑上麻线就成了钓蛙竿。每人背上带倒齿封盖的鱼篓,提着自己缝的布兜,朝古诗埌向巴谭埌走去。在古诗埌我们每人各抓了一只黄皮小蚂拐绑在钓蛙竿的麻线上作为钓饵。钓蚂拐不用绑钩,绑钩反而带来麻烦,因为蚂拐咬饵时死都不放,被我们钓起时,用布兜接住,抓起放进鱼篓,一点都不允许它受伤。

蚂拐是两栖生物,和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弱肉强食、以大吃小。我们来到巴谭埌里的古龙潭,伸出绑上黄皮小蚂拐的钓竿,在水面上像蜻蜓点水一样点动。啊!真的神奇,刚点动几下,潭里很多大蚂拐从各个角落向诱饵游了过来抢着咬饵,我们把咬饵的蚂拐提起来用布兜接住,把它们抓起后才慌张起来,才记起吐饵,才知道那是死亡前的诱惑。

去古龙潭钓过蚂拐后,去鹰巢潭用同样的方法钓,钓蚂拐不像钓鱼可以守在钓鱼台上等着其他河段的鱼游过来,钓蚂拐是一次过,一个潭里的蚂拐钓完就没有了,必须到另外一个潭去钓,就算第二天你再去昨天旧的地方也没有了,只能等到明年。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艰辛地走几十里路,换一个地域去钓,而且又必须到边远的地方去钓,因为那里的农民们不吃蚂拐。

夕阳红红的照着大地,大埌中各种式样的奇石默默地守卫着大埌,鱼篓里的蚂拐不停地跳跃,开始慢慢感到沉重,我托起鱼篓一看,已有大半篓蚂拐,再去看黄宣科的鱼篓,和我差不多,它们在鱼篓里不停地鼓着嘴向我怒视。“宣科,回家吧,今天每人起码钓了四斤蚂拐,明早有钱捞了,肚子太饿了,我们回家吧。”我对黄宣科说。

第二天我早早起来找来麻绳,在家里把蚂拐搭配着大小绑着它们的腰肚,一个叠一个地绑,使它们鼓着肚显得更加肥大。昨天的劳动成果真不错,一共有四串蚂拐,每串有七八只,大约一斤多重。奶奶见了急忙从床上下来,一瘸一拐地走过来骂道:“兰宏,我说你就是不听,这么大了还绑这么多蚂拐来玩,这是雷公的儿子你懂吗?这是不能抓不能玩的,你就是不听,雷公要是知道我们就完了,他会把我们劈死的!”奶奶训斥着我,把我的火气也点燃了顶嘴道:“奶奶你别说了,这不是玩是赚钱,赚我们生活的辛苦钱,我们不吃又不杀,只把它卖给别人,这有什么要紧的。”奶奶更加生气地喊道:“更不能卖,你把它们放掉!”奶奶气得摇摇晃晃地差点跌倒,我急忙丢下蚂拐冲上去把奶奶扶住,扶她上床,拍着她的背哄道:“奶奶,我马上去把它们放掉。”

我骗得奶奶宽心后提着蚂拐上市了,一进市场人们马上过来哄抢,以每斤2元8角的价格卖掉,每串一斤二两,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这是我从小至大一次性最高收入,总共13元多钱,是工人半个月的工资了。

初秋的太阳升上东方的山头时,我和黄宣科决定去另一个新的地域钓蚂拐,那是从八仙埌走红渡的路线。八仙埌下的各个村屯水田多,田头的水塘也多,还有山塘、小溪,到处都是蚂拐。今天钓的蚂拐跟昨天不相上下,我还碰上几次水蛇来咬我的蛙饵,而黄宣科还钓到一条一斤多重的黑花斑鱼。他说他在溪流里见到一大片黑黑的花斑鱼幼崽游满水面时,就把蚂拐饵抛向花斑鱼崽,水下面的母鱼冲上来把蚂拐饵咬住,他急忙把它提起来用布兜接住,这就是各人的运气了。今天和昨天的收获差不多,每人都钓到大约四斤多蚂拐,我担心奶奶发现我又去钓蚂拐了,晚上没有把蚂拐拿回家,而是寄留在黄宣科家里,第二天再早早起来去把它们绑好上市。

第三天我们南下苏利和下楼去钓,第四天去材江,第五天去六里,第六天去拉堂,每天的收获都差不多。第六天晚上,我又把蚂拐寄放在黄宣科家后回家,奶奶把我叫到她的床前问:“兰宏,人们告诉我,你每天都去钓蚂拐,卖了很多钱。我的好孙儿,你把这些钱烧掉,还要买香向雷公磕头烧香认错,这样你才能得到宽恕,不然雷公怪罪下来我们都要遭殃了。”听完奶奶的话后我非常生气,不知是谁又给我多嘴嚼是非,越想越气愤,吃完饭后我去黄宣科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早起来卖完蚂拐,又相邀去较远的三弄村钓蚂拐,也是我们第七天钓蚂拐。

三弄离县城较远,当晚回到百才口时天已黑了,各家各户都已点上红红的小灯,我把蚂拐寄放在黄宣科家后回到家里,见到没有灯火,摸黑进家时奶奶突然喊道:“兰宏,你回来了,快去倒点水来给我喝,我实在太渴了。”我心中一跳,急忙把小煤油灯点上,给奶奶倒了一碗水问道:“奶奶,你怎么了?”我知道奶奶的性格,从来不麻烦别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今晚反常了叫我给她倒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奶奶求人,心里有点慌,连声问奶奶怎么了?奶奶应道:“没什么,兰宏,你不要去钓蚂拐了,给我在家呆着。今天早上我起来煮饭时摔了一跤,觉得胸口痛和眼花,口渴又站不起来,你这么晚才回家,今天你去哪里了?我整整盼了你一天。”我急切地说道:“奶奶我去叫医师来给你看看,开点药吃吧。”奶奶应道:“不喊不喊,明天就好了,我这一辈子都没吃过药。”

当晚奶奶的呓语很多,迷糊中好像说的都是蚂拐的事,我发现她额头很热,渐渐不省人事,拿了奶奶旧烂的布巾沾上冷水敷在她的额头上也不管用。

天亮后我急忙跑去找黄宣科说奶奶病重,叫他帮忙把昨天在三弄钓的蚂拐拿去卖了,我要去叫医师给奶奶看病。医院天已大亮,那个年代还有出诊,医师跟我回家翻看了奶奶的眼睛,拿出听筒听了奶奶的胸口后对我说:“你奶奶的病很重,而这种病的针注药早已短缺,现在只能开点退烧药片给她。”医师又问:“你家还有其他人吗?”我应道:“没有了,就我和奶奶两个人。”医师一边问一边开药,嘱咐我要多陪在奶奶身边不能离开,并开了两天的白色药片,连出诊费2元8角2分钱。

《慢慢地消失》目录

第一回安定司再次更迭,山中王因皮殒命

第二回成孤儿到处流浪,卖油条初步人生

第三回学打鸟初上地罗岭,劝上学家访尽师德

第四回永济桥上观人垂钓,八仙埌中火攻豹猫

第五回得貉子再进八仙,拜陈叔学烹野味

第六回两猎狗屋前打架,大麝猫石洞遭杀

第七回是季节再去巴潭,钻石洞又得猪獾

第八回一家人回村吊丧,二少年独自打猎

第九回潘启谋不知去向,黄瑞善又得灵猫

第十回黄宣科诉说遭灾祸,人世间生存最为高

第十一回卫长沙瑞炳受重伤,寻夫婿姒珠离湖南

第十二回受嫌疑瑞炳退伍,观瀑布姒珠赞叹

第十三回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祭奠英魂人民敬挽

第十四回刈兰刀学得生技,抓蚂拐少年同欢

第十五回抓了哥永丰攀崖,受欺负兰宏挺身

第十六回灭豪猪为民除害,获奖励更加奋勇

第十七回斗蟋蟀光平呈能,大鱼塘鲤鱼饱餐

第十八回卖猎犬遭来议论,澄江边初学困鱼

第十九回黄瑞善买回黄虎,蓝县长枪打豹猫

第二十回蓝县长为民除害,金钱豹都安绝迹

第二十一回白虎岩洞猎得貉子,百才河中智擒水獭

第二十二回地罗岭上建造学堂,澄江河里鱼儿遭殃

第二十三回都安县再次更名,杀人埌渔火罩鱼

第二十四回炼钢岁月火红映天,跃进年代全民奋勇

第二十五回同属地区禁止贸易,几个饭碗出枪没收

第二十六回集体食堂省工省物,天下之事难知难晓

第二十七回唐金敏独恋方珠,谭媒婆气愤扇脸

第二十八回为红薯夫妻离婚,染浮肿食堂停办

第二十九回韩彩娥独钓河蚌,人世间万般奇缘

第三十回黄瑞善重操旧业,巴谭埌枪杀猪獾

第三十一回为革命下放农业,离红尘斋姑圆寂

第三十二回成农民初次挑粪,黄宣科犯法被囚

第三十三回梁要西劫数难逃,驼背婆梦寐已达

第三十四回因贫穷糟蹋生态,创外汇捕杀兽蛇

第三十五回耍毒蛇特柳献技艺,偷越境庆龙二进宫

第三十六回新中国风起云涌,大麝猫都安绝迹

第三十七回战石海总理挂帅,鹰巢潭弱女归天

第三十八回改革开放国策已定,个人承包农民欢喜

第三十九回深圳特区首个开放,都安特产从此绝迹

第四十回地罗湾廊桥横渡,巴谭埌石林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