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宋徽宗领导下的ldquo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qbdf/191027/7568336.html 中国美术的辉煌,要说到一千年前的宋朝。 那个时候的中国创造了地球上最巅峰的文化①,当时省长,市长,搞国防的,乃至总理、总统,都能提笔写一手好书法,你无法想象那是一帮写起歌词来,都强于今天林夕、方文山十倍、一百倍的人,来统治领导的中国。所以宋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审美很高品位的时代。 先来了解其中一位国家领导人——宋徽宗。 在当时国家有个部门叫画院,专门养一批画家帮皇家宫廷画画,这帮画画的人呢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录取,就跟咱们今天的考公务员差不多。 说到考试自然会有很多应付考试的问题,跟我们今天美术高考一样,考石膏,考人头像,然后报个补习班苦画这几个东西一段时间,应付完考试,就金榜题名了,这种人对石膏、人头像以外的知识、审美了解不多。 这种情况在宋朝也是,画院考试一般就考画个亭台楼阁啊、孔雀啊,画得像的就录取了。宋徽宗当皇帝后,就改革了这种方式。 (图:宋朝画院考试也考写生比如画孔雀一类) 说考试那一天,很多考生等着考官抱孔雀来,准备把自己补习班练习的孔雀画完,好交卷,等了老半天,考官发下来一张纸,上面写的考题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说,今儿就画这个! 那些背了几年画孔雀的同学瞬间石化!弱爆了!有木有? “野渡无人舟自横”,大概讲的就是在郊外的河边渡口,只有一条小船停在那里,一个人都没有,很安静的感觉。 很多人画了一条河,河边上再画了条船就交卷了。 (图:很多考生卷子示例本座乱涂的随便看个意思嗯) 其中有一张卷子很得宋徽宗表扬,他在船边上画了一只休憩的鸟,因为鸟怕人,一只鸟停在船上,说明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人了,考题里那种安静的情形,一下就被描述得很生动,也很有意境。 (图:河边一条船+一只鸟=分) 注意人家原作是很有意境的,不要被Q版说明图误导!!! 在比如有一年题目是“山中藏古寺”, 很多人画大山树林里露出一座寺庙的屋檐。 (图:很多考生卷子示例) 第一名的卷子是并没有画寺庙,而是画了在树林中,走来一个要去挑水的小和尚。 有和尚,这个深山必然有古寺嘛! (图:树林+小和尚=分) 宋徽宗的这种方式叫“诗题取士”,用一句诗来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题目。 这种改革,让画家们深刻领悟到了“没文化真可怕“这个道理, 让他们不再是去死描死背的去画画,而要去读诗,读书,从中去锻炼诗意的想象空间,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绘画。 SO宋徽宗这招高明极! 好现在我们来讲宋朝的画 宋朝画画的人有一个追求叫——“格物”,这个是宋朝人画画的一种精神。 比如画鸟,你要去研究鸟身上的羽毛哪些粗,哪些细,哪些硬,哪些软,如何用毛笔去表现出来,去研究画画对象的道理,这个叫“格物”。 比如宋徽宗就曾经要求画院那帮公务员,让他们连孔雀要飞起来的时候,先抬左脚还是右脚,这个都要搞清楚。 (图:格物表现在细致入微去观察细节) 这种格物精神,出现很多写实的画。 好现在我们现在来看宋徽宗的《山禽腊梅图》 (图:宋徽宗《山禽腊梅图》) 这张画是迄今最早一张,自己作的诗,自己创作的书法,写在自己画上的作品。 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对到传统绘画的理解,一说到中国画,就必须是“诗、书、画”的元素。 这种在画上去写书法,写诗歌,从中去表现画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去提升画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其他美术形式都没有的。 山禽腊梅图中画的是两只白头翁,蹲在一直刚开的腊梅花上。傍边用宋徽宗原创的“瘦金体”书法题的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图:宋徽宗《山禽腊梅图》题诗) 头两句写画里的内容,两只白头翁的姿态,腊梅花初初开放,淡淡的颜色比较轻柔。 后两句头写画外的感情,也是宋徽宗的一个心里诉求。 说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画画是有约定的,就像画里的白头翁一样,到头发白了都不会改变,即使是一千年一万年,我也是这种形象。 可见这位国家领导人对美术的那种虔诚。 好我们来看一张他的另外一张《桃鸠图》 (图:宋徽宗《桃鸠图》及其局部) 很工整,有木有?很秀气,有木有?细节刻画很精致,有木有?颜色很淡雅,有木有?好我们来看下其他宋时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鸟画: (图:宋林椿《果熟来禽图》) 原作在北京故宫有展过,颜色比这个要暗。 (图:宋林椿《局部》) 这个时候的花鸟画已经很成熟,我们看画中那些细节,果子熟后那种微微泛红的感觉,叶子被虫吃后的刻画,还有小鸟的神态,好像马上就要一蹬腿儿,扑翅膀飞起来的样子,活灵活现的。 —————— 好简单说完花鸟,再来看下宋朝山水画: 山水画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开始发扬光大的。 先来看一张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巨然是北宋初的画家,他的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以前古代人,画山水岩石,都喜欢用比较干的毛笔,去刻画石头的纹理,这种纹理像皮肤干燥时裂纹的“皴”一样,这个画法在山水画中又叫“皴法”。 (图:宋巨然《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里山的画法叫“披麻皴”,像一条一条的麻线披在石头上。用比较干的毛笔一条一条的去拖、去勾出来的纹理,表现出圆圆的石头质感。 (图:披麻皴) 再来看一张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的大画家——范宽,他的《溪山行旅图》。 后人总结看宋画的方法要“远望其势,近观其质”,站远处去看画总体的气势,近处看画中细节石头、杂树的质感。 我们先远看这张画: (图: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这张画差不多两米多高,原作在台湾,很珍贵的缘故,已经很少展出,我在北京看过一张二玄社②原大复制品。一般的山水画都喜欢做什么S型啊什么,去布局什么的,这张不玩这些,就是正中间立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的感觉,派头十足啊!!气场强大啊有木有? 然后我们走进看这张画的细节,这是山顶上岩石的局部,范宽用毛笔,细细的小点小点的,点出岩石坚硬的质感,因为这种密密麻麻的点很像下雨样子,这种画法就叫“雨点皴”。 (图:雨点皴》) 然后我们来看另一张,宋朝大山水画家郭熙画的《秋山行旅图》。 这张画09年在首都博物馆展过,是美籍华人王季迁的旧藏,据说这张画是在一个美国人家的地下室里翻出来的,诧异! (图: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这张画画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们看郭熙画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画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样吧,郭熙这张画的岩石有种流动的感觉,像一朵一朵的云一样,这个技法就叫“卷云皴“。 (图:卷云皴) 郭熙不但是个大画家,他还总结了好多画画的方法,让后人学习。他写了一本书叫《林泉高致》, 书里总结了三种,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方法。 一、平远法:左右拉长的视线,去画出平铺的山。 (图:平远法郭熙《窠石平远图》) 二、高远法:上下抬头的视线看山、画出耸立的高山。(前面,范宽画《溪山行旅》就是) 三、深远法:用纵深的视线,表现山的前后、里外的层次画法。(前面,巨然《《秋山问道》就是) 书里面说画家去画山水,要画出山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说画家要去大山里观察、写生,画出远、近、早、晚、风、雨时候各种风景的差别。 这个比西方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搬出去写生,研究大自然光的变化早了多年。 年后法国的莫奈,就专门研究了一座教堂不同时间段光色的变化,很快用油画笔记录下来。 (图:法国莫奈油画《鲁昂大教堂》写生教堂在不同时间光色的变化) 西方的印象派是从科学的光学角度去画。画的是事物表象的东西。 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则是把山拟人化,春天的山像笑着一样,秋天的山像画过妆一样端庄,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画山水画,去把山水画活,画感人,去追求画的气质和韵味,这种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学研究大不一样的,也正是中国画讲神韵可贵的地方。 (图:春山如笑中国画讲求神韵气质友情出演广末凉子) 再来看一张北宋末期李唐画的《万壑松风图》 (图: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宋朝山水画,格物所致,都跑去大山里研究石头,琢磨出自己石头的画法。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山石的方法,就像斧头劈过的一样,这种方法叫“斧劈皴”。 (图:斧劈皴) 北宋四大家用自己的毛笔,去研究不同岩石,表现出各自的“皴法”,显出了各自的气势,这都是北宋山水画的伟大成就。 好我们看完北宋,现在来看南宋的两位画家。——马远和夏珪(音:规) 那时候到处的广告语都是:“将格物进行到底!”,马远就高高兴兴的跑去研究水去了,《水图》这个系列是马远专门去观察大江、大河、大风大浪、还有风平浪静时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绘记录下来的,这个系列在北京故宫也能看到。 (图:宋马远《水图》系列部分选原作共十二张) 然后来看南宋另外一个画家夏珪(音:规)的作品。 (图:宋夏珪《云峰远眺图》) (图:宋夏珪《烟岫林居图) (图:宋夏珪松岩静课图) 我们之前看的北宋山水画,都是画得满满的,给人很强撼的气势,南宋马远和夏珪,就不画这种大满幅了,他们画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给人茫茫江水,悠悠天空,云山雾海的想象。 这种大面积的留白,是一种视觉的放松,一种无边无际、空远的山水意境。就像音乐里说的“无声胜有声”。 北宋的画给你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满满实实,南宋就给你心理感悟的更多。 北宋的画家们讲技法、讲气势,是一种视觉空间的铺呈,南宋的就讲意境,讲空灵,是一种心灵空间的拓展。③ —————— 宋代还兴盛一种画,叫文人画, 一帮文人,诗、词、歌、赋、书法什么都相当厉害的风雅人物,画画成了他们一种业余的兴趣。 他们不会像前面的“范宽”、“李唐”这类职业画家一样画出很高的技巧,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书读得多,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画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托,文人画就更注重画面之外的内涵。 大文豪苏东坡,和一位叫文与可的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 (图:宋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图:宋文与可《墨竹图》) 文人喜欢画竹子、兰花、梅花,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竹子的节,象征气节。 兰花,长在深谷里,不会因为没人看到,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轻香。 梅花在大雪天的恶劣条件,也能顶着严寒独自开花,有种傲骨。 文人们把它们代表了自己的品格。 后来清代的画家石涛在自己画的一张竹子上题了首诗,其中有句是: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 意思说: 竹笋在地底的时候就是一节节的了,比喻咱是天生有“气节”的孩子。 等到竹笋破土长成很高很高的大竹子,跟云一样高时(比喻),却不是急功近利的,使用心机夺来的位置,因为竹子空心,象征文人“无心去争”的态度。 (清石涛墨竹代表文人画风格) 再说明代的徐渭,在自己画的梅花上题诗是: “从来不看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什么是“梅花谱”呢,就有点像今天给那些想成功的人士看的——什么《拓展人脉速成法》、《管理的八个诀窍》这种书,“梅花谱”就是讲画梅花的“速成法”、“诀窍”, 徐渭说:哥从来不看你们写的条条框框、影响本大爷发挥的破书,哥随手画的梅花,玩的是精神,你看风一吹春天就来了。 从中可以看出,不去照搬条条框框的画家,对理解绘画的精神的高度自信。 (明徐渭《梅花》不追求技巧信手拈来表现精神) 竹、兰、梅,这些文人精神的题材,和品格追求的题诗,也是其他国家美术形式所没有的。 好,这就是宋人绘画“格物”的态度,去研究描绘出来的精致的花鸟画,专心琢磨大自然山石的北宋山水,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还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画。 —————— 注解: ①、宋朝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抑制商贾的时代,经济大繁荣。文学上,唐宋文学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个。宋朝开创的文艺成就是高于唐朝的。 ②、二玄社是日本的一家出版社,他们研究制作的古画复制品是世界一流的。因为现在很多珍贵的画已经很残破,很少展出,所以他们为了拍那些古代的两米大画,还专门发明两米高的大相机,日本人就是有这种精神。他的古画复制品很精细度和还原度很高。 ③、自己总结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被自己感动屎啦~~~ (图文/珈-icaso) 声明: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 小编温馨提示: 道路千万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6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种植松叶百合10个月纯收入2万元
- 下一篇文章: 话题千古画帝宋徽宗怎么选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