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图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807/6442885.html
石浦\渔港古城

一半古城一半海水

象山石浦渔港古城

渔港古城,依山临港,风韵独特,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渔港与古城紧密相连的古渔镇,素有“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之喻。尽管时代变迁,但徜徉在古城街巷中,仍然可以领略到明清建筑的丝丝风貌、渔商文化的连绵气息。“港城渔火远,一步一百年”,悠悠古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渔文化、渔商文化、海防文化、民俗文化等相映争辉,赢得了游客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年,余秋雨先生在考察渔港古城时,看到景区浓厚渔商文化底蕴与居民和谐相处的场景时,便称赞石浦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渔镇。

#渔港古城#

大皆春展馆

封火墙上清楚地写着“大皆春”三字,

这三个字代表着什么店号呢,猜猜?

对了,它是一所中药店,

取自大家康健之意。

此店原为同饮和中西药店,创办于明末清初,是石浦也可说国内较早的中西药店之一。

它的创办人尚难定论,不管是谁能在明末清初出售中西药,都和海上有关。

至民国七年()以股东集资开办大皆春中药店。它的特点是前店后坊,名医坐堂,即前面部分是药铺,并有名医坐堂,后面是制作中药的作坊,主要经营中药,兼营西药,品种有余种,货多进自宁波、上海等地药行川广药材。

特别是其出售的丸、散、膏、丹、酒等余种名贵滋补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劳作特点(渔民)配制药方煎熬而成,如虎皮膠、虎骨胶、龟生丸、鹿神丸、驴皮膠等。

名医坐堂与药铺

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名医坐堂与药铺,它是按昔日药店旧貌复原的,特别是老中医身后的“自运高丽东西洋参”,“杜煎虎鹿龟驴诸膠”等四块金字木匾,是大皆春药店留下最有价值的实物。

中药加工场

药店的中药加工场,陈列切膠床、凝膠盘、药葫芦、切药刀、碾药船,簸箕、瓷钵、大捣药杵、大秆、石磨等都是当年药店使用的工具,坐在木桶座,用脚试一试,体会一下碾药的感觉。

“杀鹿”巡游

大皆春药店出售多种滋补品,都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劳作对象配制药方煎熬而成的。

▲立体的“杀鹿”巡游的场景

大皆春药店历史上除诊治常见病外,有一件药事不能不说,这便是杀鹿制丸,所制的也称鹿茸丸。每当制作新一批鹿茸丸时,药店便举行隆重的杀鹿仪式。店里买来活鹿,高举“杀鹿”大旗的锣鼓队开道,紧随其后的是民间“细十番”吹拉弹拨的队伍,抬着披红戴绿活鹿的汉子,趾高气扬地踏着鼓点前行,药店相关人员殿后。一行人沿港码头,大街小巷一路地敲,一路地吆喝,引得路人都出来看热闹。

二楼

大皆春

▲右边的一间是当时掌柜的书房,据说这个掌柜是个有名的医生,他喜欢收集、研究各类药典、药方,桌上放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都是他当年研究的书籍。左边的那间就是他的卧室和家具,特别是那张眠床,据讲已有余年历史了。

中草药陈列区

中医名家孙思邈: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曾做过太守。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时间,坐堂给百姓治病。更主要的是他著述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纠正世医在治疗上的偏颇之处,毫不留私,倾囊相告,只为拯救更多生灵。

中医典故:抓药的传说、粢饭团治“怪病”、杯弓蛇影、扁鹊斥秦王,不为良乡,愿为良医的由来,黄帝内经的由来,神断预后、孙思邈救蛇仙、孙思邈开馆救妇、孙思邈为虎医伤、踏雪斋和扫叶庄、武则天顶礼谢医、仙鹤草、蟹疗治漆毒、药王邳彤医田病、一味黄土救太子、茵陈、中医“免疫”思想的由来、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等。

中草药标本陈列:这里陈列的是部分滋补中草药,如海参、海马、哈蚧、海龙、人参、党参、灵芝、黄芪、当归、枸杞子、何首乌、莲子、百合、冬虫夏草、山药、麦冬、杜仲、石斛等。

百张“大皆春”处方:请大家抬头看,百张大皆春处方就横放在上面,里面记载了百余种大皆春的秘方。如果哪位游客看了秘方恰好针对自己的病情,那就请你把他抄下来带回去。

对联欣赏

这里挂出的中药对联非常巧妙,也不愧为艺术佳品,诸如:墙上悬挂的“红花红豆红孩子、白梅白果白头翁。”、“降香木香香附满店、黄药白药山药齐全。”等楹联。有的以示学识渊博,医道精深。如:“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小红娘坐河东头戴金银花。”意思是:一位身披盔甲,骑战马神采威武的将军将要出征的英雄神态,暗示了三味药,下联描写了一位浓妆美丽的佳人,头戴金银首饰坐在河东头等情郎的情景,也是三味药。

这些名缀撰楹联,搭配奇巧,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妙趣横生,读来朗朗上口,隽永悠长,是大皆春药店的独特奇葩。

▲这是原店煎熬滋补品的灶头,大皆春所经营的众多名贵滋补品(诸如:虎皮胶、虎骨胶、龟生湾、鹿神丸、驴皮膏等等)都要经过这个工序。

吊篮膏药店

吊篮膏药就是吊着竹篮卖膏药的营销方式。

这吊篮膏药是当年浙东沿海渔民心目中有名望的膏药店,原址在福建街。这种买卖方式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是经营祖传秘方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买吊篮膏药时必须仰着脑袋冲楼上大呼小叫,把自己要买的目的说清楚了,主人才告诉你需要多少钱,把钱放在竹篮里拉上去。过了一会,再将膏药放在竹篮里放下来,主妇伸出脑袋,细细地吩咐你使用的方法。因为中国的膏药是中医的一大体系,它的医疗作用很多,可治跌打损伤,骨质增生,椎间盘凸出、咳嗽,止血等;有的膏药内含毒性,不可乱贴一气的。

膏药对扭伤等有一定的疗效,甚至可用作引产,所以目前不少膏药还标着孕妇慎用和禁用的说明,因此你一定得依照她的吩咐去做。

这种只见篮子不见人的买卖方式,在封建社会里是广为存在,所遵循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怕女人在买卖中与顾客产生感情,也怕有不法之徒觊觎女人而设置的。此店是一家有余年历史的老店,其秘方只传媳妇,不传子女,因为女儿要出嫁,媳妇则不然。而且家中的男子需要做更重的体力活,配方后的熬制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体力活,而这一点正是外人所看不到的。严守旧规,代代相传,因而就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卖药方式进行买卖。哪位朋友如有兴趣的话,也请试一下。

店铺内的设置也与一般药店不同,它是下坊上铺,配药制作在一楼,熬制成的膏药放在二楼,用吊篮子上下进行买卖。

门口有各式各样的膏药出售,可以自由购买。

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老传统的中药铺,

仿佛使你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撮药看病的情景。

杀鹿制药活灵活现,

旧社会男女授受不清的陈规陋习,

充分体现在"吊篮膏药"之中,

让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大宅门"药文化。

更多精彩场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