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南荒吾不恨苏东坡宦海沉浮的一生,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4440899.html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景祐三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四十多岁在黄州“躬耕东坡”时,自号“东坡居士”。东坡虽然只活了六十余年,但后世的人对东坡,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认为,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却难能有二的人物。东坡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是一个活得精彩的人!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愈挫愈勇,老年时达观淡泊,都完美地体现在东坡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光彩熠熠!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东坡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又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而恰恰是东坡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才铸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他圆润的人生境界。超然达观而不孤芳自赏,热情好客而不世故圆滑,才华横溢而不自鸣得意。东坡风风雨雨的一生坚持了真自我,真正做到了以天地为心,以人民为亲。他一生都在坚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便是九死一生,仍初衷不改。东坡高贵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推崇景仰。东坡的诗词散文,千百年来,令世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启发,能让后人永远咀嚼,享受无穷。一、东坡宦海沉浮的一生东坡的仕途,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朝廷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地方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流放的路上。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不是今天的背包客们怀揣梦想的游历旅程,那是一个官员文人坎坷辗转的辛酸足迹东坡在政治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坚持了真自我。东坡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短暂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一直都浮沉在党争之中,逝世于徽宗继位的第二年。东坡二十一岁时,与弟弟子由跟着父亲苏洵出川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东坡兄弟俩双双进士及第。一时三苏父子闻名天下,大江南北皆能闻戏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草根。”宋仁宗嘉祐六年(),兄弟两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兄弟俩连名并中。特别是东坡,获得了大宋王朝开国以来的百年第一名的殊荣。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感叹:“自前未有,盛事盛事。”皇帝宋仁宗回宫后欣喜地对曹皇后说:“朕今天为子孙找了两位宰相。”当时东坡只有二十五六岁,授官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东坡在凤翔就任三年,东坡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许多让老百姓称颂的好事,如积极赈济灾民。东坡还修改了“衙前之役”,推行仁政,减免积欠。策划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内湖东湖,扩建了“饮凤池”以利于城市排涝防旱。治平三年(),苏洵病逝,东坡与弟弟子由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东坡还朝,这一年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开始了,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共十项新法,并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主持变法。东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东坡的《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可谓是纵古论今、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停止王安石那套疾风骤雨式的变法。东坡并非反对变法改革,他自己亦曾曰:“器久不用而虫生之,人久宴溺而疾生之,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皆谓之蛊。”东坡只是反对王安石的那套改革变法的方式。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是要从炽热的大热天,瞬间转变为冰天雪地的大冬天,那老百姓受不了,便是坑害老百姓。东坡主张根据国家和百姓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变法改革,提倡多用君子,少用小人。东坡结果被认定为新法的反对派,即“旧党”。熙宁三年(),御史谢景温诬陷东坡、子由兄弟俩,说他们当年运送父亲苏洵和东坡的妻子王弗的灵柩回眉山时,船上偷运了私盐。后虽查无实据,但东坡权衡利弊后请求出任地方官,远离朝廷纷争。东坡上书皇帝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到达杭州,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东坡写下了许多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优美诗句熙宁七年(),东坡至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二月,东坡由知河中府改知徐州。四月刚到徐州的东坡,就经历了一场“抗洪保城”的生死考验。元丰二年()四月东坡到达湖州任上。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率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东坡诗文讥讽朝廷,指责皇帝,东坡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八月入京城御史台监狱,十二月结案出狱,史称“乌台诗案”。皇帝下诏贬谪东坡为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正月初一,东坡独自赴黄州,将家眷托付给了弟弟。同年二月初一东坡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五月弟弟子由送东坡的家眷至黄州,迁居临皋亭。他在枯井里算账、耕种、盖房、酿酒、做“东坡肉”、念佛、读书、交友、作诗、著书等,忙得不亦乐乎,也不断地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元丰七年()正月神宗皇帝亲出御札,令东坡移任汝州团练副使,虽还是不能签署公事。四月东坡离开黄州,途中他畅游了庐山,去江西探视了弟弟子由,到金陵又同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元丰八年(),三十七岁的宋神宗皇帝驾崩,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五月启用旧党人物司马光主持朝政。司马光特别赏识东坡的才华,东坡被派去登州任知州,到任刚五日即召还回到朝廷。在司马光和高太后的提拔下,东坡连续升官。然而,由于司马光要全面废除新法和新党人物,特别是要废除新法中通过实践证明对老百姓有益的“免役法”,东坡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结果东坡又被旧党认定为新党,而贴上了“新党”的标签。正当司马光为东坡的激烈反对而大伤脑筋之时,他却生病去世了。同年九月十二日,东坡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专门起草册封皇后、太子、将相的最高诏书,直接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此时的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旧党”内部党争亦走向激烈,朝臣分裂为“朔党”“蜀党”“洛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东坡被视为“蜀党”之首。东坡在朝期间,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连续上奏,主张加强战备,联合吐蕃对付西夏。宋哲宗元祐二年()八月,东坡兼侍读学士,为宋哲宗讲课。同年十二月,御史赵挺之弹劾东坡。东坡多次向朝廷请求外任,最终朝廷下诏同意了东坡的请求。接下来,他就在朝廷与地方之间不停地奔波,并自嘲:“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团团如磨牛。”元祐四年()七月,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达杭州任知州。东坡带领百姓兴工开浚茅山、盐桥二河,并以工代赈,疏浚西湖,今天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就是东坡这时给我们留下的。元祐六年()正月,东坡接到诏令,以吏部侍郎的官职被召回朝廷。三月东坡离开了杭州,五月到达南京应天府,又接令兼侍读学士。同年八月,东坡又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去颍州任知州。东坡到颍州任上时,一个极为浩大的排水修建工程正在进行。东坡立即写了《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上奏朝廷,朝廷停止了这项开始了几年的工程。紧接着东坡还整治了颍州境内的沟渠,修建疏浚了颍州西湖。元祐七年()正月,东坡移知郓州,后改扬州。三月东坡到达扬州任上,东坡把举办了七八年的劳民伤财的万花会取消了。同年七月,东坡接到回朝廷兼侍读学士的诏令。九月东坡到达京城,十一月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元祐八年()九月,东坡离开京城去定州,十月到达定州任知州。在定州任上,东坡严格整顿军纪、树立军威,以及巩固边防等。同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人物章惇等人执政。从此东坡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逆转,被贬谪去了岭南,直到去世,也再没有回到过朝廷。绍圣元年()闰四月,东坡离开定州奔赴贬谪地广东惠州。东坡在惠州生活了三年,东坡经过多方努力,为惠州的老百姓疏浚了惠州西湖,修建了东新桥和西新桥,免去了人们南来北往绕道数十里路的艰辛。绍圣四年()四月,东坡离开惠州继续南下,被贬谪去了海南岛儋州。途中遇见被贬谪去雷州半岛的子由,兄弟俩得以同行至雷州。六月东坡告别弟弟渡海,兄弟二人此一别竟作永诀。东坡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之后,在极其艰苦的蛮荒之地,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老百姓的赤子之心没有丝毫减退。他在海南办学校讲学,力尽所能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纵观东坡一生的宦海浮沉,他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他做人做事,都是秉持着自己的良知,虽九死一生仍初衷不改。他拥有自己真性情和真兴趣的丰富内在,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感受到的喜悦是不掺杂功利的纯粹的喜悦。二、东坡潇洒旷达的一生千百年来,东坡成了世间永恒的人格典范。东坡与人人喜爱的“诗仙”李白相比,少了些狂放不羁,多了些隐忍平和;与“诗圣”杜甫相比,少了些痛心疾首,多了些达观淡泊。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老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东坡,然后,嘴角就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世人之所以爱戴东坡,是因为他不避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性情中的豪放与旷达。东坡虽然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仍然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保持自己的一种豁达与潇洒、从容与天真。正如他刚贬谪去黄州,居住在定惠院,作诗曰:“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他后来“躬耕东坡”时,在《东坡》中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宋神宗元丰二年(),东坡因写诗,被李定等奸佞断章取义、歪曲理解,制造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但是,东坡不畏惧生死,受尽折磨之余,他亦抒发自己的情怀,咏竹曰“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乌台诗案”后,东坡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贬谪去了黄州,但不能签署公事,也没有工资待遇,其实就是画地为牢被软禁在黄州。他在《卜算子》中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凸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他给朋友写信说:“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所居江上,俯临断岸,几席之下,风涛掀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尝有此适。”凸显了他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旷达;他在“躬耕东坡”时说:“虽劳苦却亦有味。”、“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人怜。”凸显了他超脱世俗功利眼光的潇洒。他亦在《前赤壁赋》中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凸显了东坡作为知识分子“遗世独立”,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宋哲宗元祐九年(),东坡再次遭人陷害,贬谪去了遥远的惠州。在艰险的路途中,东坡在船上写诗说:“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内心的旷达早已使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绍圣四年()四月,东坡离开惠州奔赴儋州(今属海南)。五月十一日东坡途经梧州到达藤州(今广西藤县)时,与贬谪去雷州的弟弟子由相遇,于是兄弟同行到达雷州,途中兄弟二人进入一个小馆子吃午饭,子由看着粗糙的野菜和麦面饼,叹着气难以下咽。可东坡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吃完后,大笑着打趣弟弟曰:“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六月十一日东坡告别弟弟渡琼州海峡。东坡刚登上海南岛,在琼州(今海口)至儋州途中遇见一阵“清风急雨”。东坡欣赏着奇妙的风景,于是作诗云:“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意谓自己在海上望中原,如在积水中,对于宇宙而言,海南岛较之中原,犹如太仓中的米粒似的,无须分大小。凸显出东坡旷达的胸怀,以及他对世俗功利眼光的挑战。在儋州,东坡作诗:“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凸显东坡对生活的潇洒旷达。并作有小品文:“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大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在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文章大意是,所有人都是在岛上,站在宇宙的角度看人类、看海南岛,就好比人类看见蚂蚁趴在地面上的小水洼中的芥草上一样,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且实际罢了,那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宋徽宗元符三年(),东坡将要北归离开海南岛,他告诉乡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并作诗《别海南黎民表》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他在北归渡琼州海峡时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东坡的心灵随着欢快活泼的节奏而律动,呈现出了生命如海天朗月般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足显东坡潇洒的情怀、旷达的胸襟。同年五月,东坡来到真州金山龙游寺。他看着寺庙里挂有自己的一幅画像,打趣地作诗调侃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个人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是“智慧”;一个人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是“彻悟”。东坡总是在智慧的彻悟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他让生命澄澈的欢歌,融入了天地自然之乐章,从而成为响彻时空的交响曲。结语东坡犹如《水调歌头》“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中的老翁一样,有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千百年以来,世人总能从东坡的身上感受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深意所在,并由此感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东坡的一生,犹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李廌(李方叔)在祭东坡文中曰:“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闻所未闻,吾将安放?”纵观东坡的一生,他有稳定的价值观,亦有坚定的信念,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他做人做事但求心安,快乐便自在其中。他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他都能保持做人的正直与尊严,拥有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13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安客诗词七月的诗六十二首
- 下一篇文章: 为何癌症越来越多建议6种自带毒素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