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淮南子·天文训》

我们的节日·清明“清明仔”“清明螺”深圳人的“清明味道”

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舆地图”之“风俗”中记载:“重阳扫墓,与清明同。”说明深圳本地人清明节、重阳节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

年出版的《宝安县志》对深圳本地人清明节旧俗有专门的记载:“有做清明茶果的习惯,用艾叶或鸡屎藤捣碎与米粉搓匀,芝麻、花生、糖作馅制成,也有其他材料作馅或无馅,款式多种。农家大门门楣上挂大艾或柳条避邪。清明是春祭日,本县多在这一天上山扫墓,俗称‘拜山’,先除草,后用三牲、饭菜、果品、茶酒等拜祭。”

拜山

墓祭

扫墓祭祖,深圳人俗称拜山。清明节拜山,深圳人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祭拜血缘关系较近的上溯三到五代以内的祖先。也有以房为单位(大宗族里的一个分支)进行墓祭。而对开基祖的祭祀,俗称拜太公,一般会放到重阳节或节后,多以单姓村为单位,或同一个开基祖的几个村联合祭祀。

过去深圳人祭祖后太公分猪肉场面

清明节祭祀,其实不仅限于清明节当天,它一般从清明节当天开始往前倒推,深圳人提前大半个月便陆续开始了各种节俗活动的安排。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会安排在清明节前进行扫墓。安排在清明节正日子的,以市民群体的公墓(墓园)祭扫居多。

下沙祭祖习俗

深圳福田区下沙村黄氏的祭祖习俗,传承了八百年,仪式规范、完整、严密,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宋时期,黄默堂到下沙开基立村,成为下沙村黄氏一世祖。黄默堂墓位于现深圳市内莲花山西北坡。该墓建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公元年),年该墓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沙村黄氏从黄默堂算起,现已传至第30代(目前健在的最高辈分为第24代)。

南宋黄默堂墓

年重修,照片为修缮前原貌

在清明节前,下沙黄氏陆续以家庭为单位,对祖先进行扫墓祭祀。

他们清明节前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是在祠堂举行隆重的春祭,祭祀九世祖黄思铭公。重阳节后举行秋祭,下沙村黄氏和上梅林村黄氏、上合村黄氏一起到黄默堂墓前进行祭祀,然后还要在祠堂进行祭祀。

到了明朝中叶,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农耕和养蚝业已接近近代规模,现在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

黄思铭去世后,其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黄思铭公世祠几经重建,现存为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的清式建筑结构)。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至今。

下沙村春祭供品

年3月22日

下沙村民为即将开始的春祭准备供品

祭祖开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摆列供品。供品为金猪(烤猪)、大盆菜、全鸡、烤鸭、鱼、米饭、酒、水果、自制糕点、香烛、纸钱和鲜花等。

下沙村春祭供品

下沙村春祭仪式

举行祭祖仪式时,全族男丁都要参加。拜祠堂时,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才能进入祠堂,进入祠堂祭祀者均须身着长衫。部分未满60岁的男丁可以执事人员身份入内,身着黄色中式对襟衫。

执事人员有司仪一人,宣读祭文一人,传递供品二人,搀扶者一人,放炮二人,乐队若干人,还有立于三个殿的中门旁,负责开门的执事人员。

下沙村春祭——黄思铭公世祠清明唱礼(榜文)

下沙村春祭——净手用的柚子叶水

整个祭祀过程有专门的祭祀音乐伴奏。奏大乐是擂鼓鸣锣,奏小乐是用唢呐和笛子。

祠堂祭祀时,所有祭祀人员全部站列于中殿。长房嫡孙、族长、宗亲会会长为主祭人,站在第一排。

下沙村春祭仪式之叩拜

60岁以上的男丁为陪祭者,依次站列于后。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后,主祭人依次进入正殿叩拜、上香、进酒等。由长房嫡孙行初献礼,族长行亚献礼,宗亲会会长行三献礼。

下沙村春祭仪式之上香

祠堂祭拜后,要舞龙舞狮。龙狮队由下沙村民和原籍下沙、现居香港的黄氏后裔共同组成。

下沙村春祭——舞狮祭祖

舞狮结束后,燃放鞭炮、烧纸钱和“金银财宝”。然后全村参与祭祀的男丁列队领取“太公”(祖先)派的红包和分的猪肉。

下沙村春祭——太公派红包、分猪肉

此习俗应源自于民间古老的“食公尝”惯例,它在过去代表着男性继嗣所享有的权利,到了今天,村民们其实更看重这个习俗背后的吉祥寓意——来自祖先的庇佑和福荫。

分到太公猪肉的下沙黄姓村民笑逐颜开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全族男丁在祠堂前的广场上共进大盆菜宴,这是下沙祭祖的一项独特礼仪。

下沙村大盆菜宴

大盆菜宴结束后,夜幕降临,白天不能参加祭祖仪式的妇女们来到祠堂前的广场上,平行铺上两条10来米长的沙土,将点燃的香烛,按一只香一只烛的顺序插在沙土上。

妇女们排成两排,相对跪在两条沙土的外侧,对着香烛跪拜后再烧化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时令食品

深圳本地人在清明节会做一些特别的时令食品,用于拜神、自食、馈赠亲友。一般就地取材,用植物的藤、叶与糯米做成糕点,可热食可冷食,较为普遍的有“清明仔”“鸡屎藤粄”“艾粄”“苎叶粄”等。

深圳有广府人吃“清明仔”、客家人吃“清明粄(米糕)”的习俗。按民间说法,这些植物有清祛湿毒、健脾胃之功效,在即将来临的酷夏,不会生发疮疖,因此清明节的时令食品还具有食疗的作用。

艾叶

苎麻叶

用艾草叶做的叫“艾粄”,用苎麻叶做的叫“苎叶粄”,颜色天然草绿,清香耐嚼可口,风味独特而有益健康。

罗湖、福田、南山和宝安一带的广府人吃“清明仔”,采摘“鸡屎藤”和桑叶等植物茎叶,与洗净的糯米、粳米一起放进石碓臼中碾碎,轧出来的粉带上浓浓的青绿,然后拌上少量的糖或盐,再搓成汤圆大小的粉团,7至10颗一组放在芭蕉叶上,再撒上一些碎花生,放进锅内蒸熟就可食用和作为祭品。

罗湖向西村的广府人,清明节每家每户会在大门口,砍两枝桃枝和新鲜的蒜苗粘上“清明仔”,挂在门的两边,以祈吉祥。

鸡屎藤

“鸡屎藤”,也写作“鸡矢藤”,是一种野生的藤草植物,和艾草、苎麻叶、白头翁、狗耳草一样均可食用。

鸡屎藤粄

每年过了立春,万物更新,清明前后,草叶新绿,深圳客家人上山将“鸡屎藤”等植物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剁烂成浆滤渣后,拌在一定比例的糯粳米粉和红糖中搓匀,捏成团排列在巴掌大的蕉叶上,用蒸笼蒸熟,就制作成甜“鸡屎藤粄”,如果拌上盐就是咸“鸡屎藤粄”。

下沙村民制作的茶果(上)

石榴仔(左下)

清明仔(右下)

“茶果”也是深圳人过清明节很常见的糕点,做法和糍粑差不多,将糯米舂成粉,和水搓成粉团,像做肉包子一样,放入萝卜虾米和眉豆蓉、花生粒馅料,放在芭蕉叶上用大锅蒸熟。

茶果适用于绝大多数节俗拜祭场合(不限于清明),平时也做来食用。深圳广府人在祭祖时还喜欢把茶果做成石榴的形状,叫“石榴仔”,取其多子多福的寓意。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多数市民会选择拜祭先祖、缅怀亲人,出游踏青、遥寄相思。那么清明节由何而来?又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又叫寒气节、它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鬼节”。

深圳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

“到了宋代前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实际上是并在一起了,那么清明节和寒食节在习俗的内容上,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时间相连,第二个是都是有怀念、祭祀前人的一种情感诉求。因为它是祭祀去逝先人的节日,所以有些人又会把它称之为鬼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介绍,“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而在清明节踏青也成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俗。

“它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3号到5号,中国在农耕时代我们用的是农历,但只有清明节它用的是公历,所以每年我们按照阳历在4月的4号、5号、6号这三天。在清明节以后,大家就觉得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然后到了谷雨,也就是说真正的春天已经到了,大家就可以到野外去活动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踏青节,所以清明节踏青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一个传统。”

在古代,清明习俗除了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以及放风筝。

深圳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

“因为清明节是杨柳发芽初绿的时间,古时候传说柳树是可以辟邪嘛,加上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些说法说明清明摘柳在旧时候是很普遍的习俗。另外,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风俗,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等到风筝放高以后就剪断风筝,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都可以随风筝飘逝而去。”

在深圳本地人的传统里,清明节又有哪些习俗?

“等齐一大家人然后用一些传统的食物去祭拜祖先,比如烧猪、清明仔、还有茶果。除了烧猪,其他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深圳因为它是东客家、西广府,多民系杂族,像客家人清明节会专门做一些茶果、艾叶板、萝卜板这些,广府人会做一些清明仔、一些糯米团子、米糕米饼之类的,还有些宗族有比较大型的活动,像下沙那边还有盆菜宴。”

杨宏海表示,扫墓祭祖是中国古代一种相沿已久的传统习俗,它不仅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悼之情,同时也拉近了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希望大家能把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中国人而言,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慎终追远,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认可和依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延伸。中国人对于祖先的重视,正是来自于对历史和过去的重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很在意清明扫墓祭祖这个习俗。

春秋两祭

深圳人有“春秋两祭”的说法,指的是清明和重九(重阳)到墓地祭祖,俗称"拜山”。

《宝安县志》记载:“清明是春祭日,本县多在这一天上山扫墓,俗称‘拜山’,先除草,后用三牲、饭、菜、果品、茶酒等拜祭。”

在旧时,深圳人有讲究“前三后四”,指的是除清明外,清明前三天与后四天皆可拜山。若是当年有亲人过世下葬,则不得提前与推后,必须在清明日当天拜山,俗称“拜新山”。拜山如今时代进步,年轻人要上班。很多禁忌与讲究已渐遗忘。除坚守“拜新山”讲究外,正常情况只要有时间,便提前拜山。拜山按本地习俗,多数清明节是家庭式拜祭祖先,祭拜血缘关系较近的上溯三到五代以内的祖先;重阳节是家族式(全村或全姓氏)拜祭祖先,本地人称拜大众山,也有叫拜太公山。也有部分村子会选择春秋两拜大众山。

年臣田村清明祭祖

南粤家庭对于“拜山”扫墓十分重视,在这一天,奔波在外的人们都要回乡祭拜祖先,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年清明节,当日罗湖口岸30多万港人过境祭祖当地人对拜山很重视,在港澳台、海外的侨胞和亲属都赶回来拜祭。所以,清明节前后两三天经深圳口岸入出境,平均每天上百万人次。

拜山

在拜山的前几日,村里面的老人会用一种锡箔印上的金银纸折制一袋袋的元宝,提前准备香烛纸钱。拜山当日一早,家族派男丁带上金猪盆,到“金猪场”请人烤制金猪。烧金猪如今深圳人物质丰裕,大多烤制全猪。领回金猪后,往猪身上盖上红纸,有的人喜欢在猪耳簪上两朵金花,取其鸿运当头之意。除烤金猪外,清明时节本地人拜山还会献上清明茶果等小吃。拜山过后,这些祭品都会分给家族中的每一房子孙。拜山日上午,家族成员带着丰富的祭祖物品,抬着大金猪,浩浩荡荡地来到家族墓园。抬金猪上山到了墓地,放下金猪,托盘乘着茶果、水果、米饭三碗、茶酒各三杯。用扫帚将落叶清扫干净,用柚叶水擦拭墓碑。旧时还要用镰刀铲草。拜山的祭品清洁毕,在盛放先人遗骨的“金塔”上压上溪钱,四周撒满“往生钱”,点香焚烛,金银元宝和冥币衣纸在墓前堆积成山,焚化后敬茶酒,在墓前燃放鞭炮。回到家后,先进行“拜祖屋”仪式,随后长者将将金猪分给各房,俗称太公分猪肉。压溪钱焚烧金银元宝旧时,本地围村人还有“食山头”的习俗。以前村子里的村民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饭。祭祖的时候,一方面是交通不便,一来一回花太长时间,另外一方面家族成员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所以在山上解决午饭是个好选择。

清明节的小吃

清明节,深圳有吃“清明仔”“清明粄(米糕)”的习俗。广府做“清明仔”,客家人做“清明粄”,都是用植物藤叶与糯米做成的节令糕点。清明仔,南头、西乡一带又叫白仔,是采摘“鸡屎藤”和桑叶等据说可以祛邪扶正的植物茎叶,与洗净的糯米、粘米等一起放进石舂中碾碎,轧出来的粉更带上浓浓的青绿,然后拌上少量的糖或盐,再搓成拇指大小的粉团,放在芭蕉叶上,再撒上一些碎花生,放进锅内蒸熟而成。福田、罗湖版清明仔罗湖、福田等地的围村人习惯7-10个为一组来蒸清明仔,而南头、西乡一带则习惯做成大饼型来蒸,之后切开。西路的松岗、福永、沙井、公明等清明则是无清明仔的。南头、西乡版清明仔在公明,清明本地人则会用田艾和以糯米粉,以咸豆沙为馅做成的桃红柳绿团子,亦有红白两色,这种传统公明小吃俗称“茶果”,老人们又称其为“红饿”。另有一种用“鸡屎藤”做成的小吃,俗称“咸挞”。沙井、福永一带清明的节令食品则是茶果和松糕。咸挞而客家人的清明粄主要有“鸡屎藤粄”“艾粄”和“苎叶粄”。与广府人一样,清明节客家人也会以鸡屎藤为原料做小吃。清明前后,草叶新绿,深圳客家人上山将“鸡屎藤”等植物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剁烂成浆滤渣后,拌在一定比例的糯粳米粉和红糖中搓匀,捏成团排列在巴掌大的蕉叶上,用蒸笼蒸熟,就制作成甜“鸡屎藤粄”,如果拌上盐就是咸“鸡屎藤粄”。鸡屎藤粄

深圳博物馆用艾草叶做的叫“艾粄”、苎麻叶做的叫“苎叶粄”,颜色天然草绿、清香耐嚼可口,风味独特环保。如今殡葬改革,提倡“文明”祭祖。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祭祖物品外,不少人也会“中西结合”在墓前加放几束鲜花。纸钱烧得越来越少了,堆积成山的元宝也变矮了,更多的人喜欢用化宝桶去焚化纸钱了,老人们还不厌其烦的提醒火种熄灭再离去。

拜山越来越简易,也越来越环保,而重要的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慎终追远,“后人不忘前人恩”是永远不变,“香火”一代接一代,永不熄灭。

中国人真的很重视祭祖。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这四个节日肯定要隆重祭拜一番。

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中国人好像一年天都在祭祖。

中国人的祖先到底有什么法力,让子孙们如此惦记?

清明假期,不少人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我们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却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冯友兰说,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有时祭祖就像写诗,给“死亡”这件事加上了一个诗意的仪式,好让心里那份怀缅、感恩得以安放。

有了姓名,我们才成为了自己

人最初没有故乡,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漫长流浪的最后一站。他们把定居下来的地方名作为自己的姓,有的将让自己生存的职业作为姓。

于是,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亲人。我们学会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给了我们今天这个家。

幸福地活在这片故土上,是祖辈们对我们的最好祝福。

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莱特说: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

所以‘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

这是你高祖父的二哥,中过榜眼;你太爷爷是香港卖茶叶的富商,当年抗战给国家捐了不少钱,建国那会儿就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

以前只觉得那些传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讲。

后来离开家,到了很远的城市生活。换了好几次工作,每天也还是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慢慢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每天讨好上司、应酬形形色色的客户、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有时我会忘了自己是谁。

城市很大很繁华,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容下我的地方。

下班后只能躲回自己的出租屋里,吃着一个口味的外卖,看着大同小异的综艺节目。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这些时候却会想起那些故事。

现在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心里总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个名字带着祖先的祝福;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

不是祖先有法力,

而是他们的爱在我们心中。

《麦兜我和我的妈妈》里有句话我记在心里很多年。麦兜的妈妈去世前跟他说,“我没有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我的人心里。”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网友她说,每年清明给外公扫墓,旁边那一家的坟,草总是长得比墓碑高。

她外婆会让舅舅给那家的坟清干净草,拿用剩下的红漆顺手涂一下碑上的字。走之前,外婆会把带来的花送到旁边那家坟上,在点上一炷香。

她问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做。外婆说,“如果你外公在的话,他也会这样做。他总想看到每个人都好。”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

怀缅先人,珍惜眼前人

祖先最早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跟他们生前一样,对我们有时严厉、有时疼爱。

从前的人相信,不诚信祭拜,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对祖先好的话,家族才会兴旺。

所以每年祭祖,人聚得特别齐,例如春节也未必能见到面的亲戚,好久没联系的儿时玩伴……这一天再忙,大家都回来了。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就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

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他和其他小孩都不太懂祭祖的意义,觉得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乐事。

他说别人借佛游春,自己是“借墓游春”。

可以一整天在乡下游玩,一路采桃花、偷蚕豆,最快磕上头的小孩,大人会奖他一个鸡蛋,晚上跟大伙在船上吃上坟酒。

有时候会想,“祭祖”也许在慢慢失去最初的意味,但我们依然不问究竟地一年一年地坚持回家祭祖,相聚在祖先前聊着家长里短,嘻嘻笑笑地分吃着祭拜完的贡品。

这不就是先人们想看到的光景吗?家族和睦、子孙满堂。

仿佛并不是祖先的灵魂在保佑我们,而是一代传一代的信念,让我们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片故土上。

其实祭祖,除了给冷清了一年的祖坟添件寒衣,更是想趁着难得的机会,陪一下还在身边的亲人。

每年我在奠酒时,总会想起那句诗,“一滴何曾到九泉”,鼻头会感到遗憾、眼眶会有伤感在打转。

当我放下空酒杯、抬起头,可爱的亲戚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心又暖了,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

悠悠清明,遥寄相思

为铭记先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深入开展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4月4日上午9时,龙华公安分局在阳台山森林公园“胜利大营救”纪念碑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敬献花篮瞻仰先烈

庄严的“胜利大营救”纪念碑前,全体民警整齐列队,警容严整。伴着哀思之情,民警护卫队神情肃穆,缓步向前,郑重地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龙华公安分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邱光明同志上前整理花篮敬联,大家一起追思先烈革命事迹,缅怀先烈崇高精神,表达无限崇敬之情。

学习党史传承精神

分局党委特邀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张紫歆同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做到全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张馆长简要介绍了纪念碑的由来和含义,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当年革命先烈不惜代价、不怕牺牲,积极营救被困文化名人的英勇事迹。全体民警认真聆听,深刻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卓绝努力和贡献。

重温誓词砥砺前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纪念碑前,大家逐字逐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激励着龙华公安继承先烈遗志,在新征程奋勇前行。

0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清明节又到了。有多少人,匆匆赶路,又走在归乡扫墓的路上。梨花风起,除了纷纷的春雨,还有纷纷的归乡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跟着爷爷一起去扫墓,在山间林草之间,一块一块的墓碑立在面前,爷爷给我们讲述着那些素未谋面的先人,我们静静地,似懂非懂地听……那时,我们总能碰到达伯——两家亲人的坟茔紧挨着。他是家中独子,早年在外省一所大学任教,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后来父母双亡,基本不再回乡过年。惟独每年清明,虽步履蹒跚、双鬓斑白,仍不远千里,返乡祭祖。去年清明,又碰到了达伯。我颇有疑惑:“您年纪也大了,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侄子呀”,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02前去扫墓途中,爷爷肩扛锄头、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从哪里来到这个村庄,如何遭遇乱世,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如何不幸离开人世……年年讲、年年讲。到坟地后,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末了,爷爷摆上祭品,点燃纸钱,我们一起跪拜,在烟火袅袅中……漫画家丰子恺,曾回忆自己幼年时上坟的情景: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那时,他和其他小孩也是都不太懂祭祖的意义,觉得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乐事。他说别人借佛游春,自己是“借墓游春”,可以一整天在乡下游玩,一路采桃花、偷蚕豆,最快磕上头的小孩,大人会奖他一个鸡蛋,晚上跟大伙在船上吃上坟酒。当年的我们,因与祖辈并不相识,每次扫墓,没什么哀愁,只觉得新奇和兴奋。归家途中,爷爷总是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现在,爷爷早已作古。他讲的那些古,我们也早已忘却。惟有和爷爷一起去上坟的点点滴滴,恍若昨日……03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有人说:“当我们站在墓碑前,看到父辈祖辈一排排有秩序的名字,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基因,我们的性状特征,会和土里埋的人是一样的。我们的生命有一部分来自于土里的人,他们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我们身上活着。”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是的,我们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这就是我们的来处。当清明来临的时候,总会牵动我们几许思念、几许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很多事,很多人……秋夜的切切虫鸣,孟春的袅袅炊烟,甚或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连磕数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万多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04到哪去?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天地悠悠,人世匆匆,人生需要暂停,追思过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悲叹之后,或许我们的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和坦然。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过于执着,或者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而黯然神伤时,不妨在清明时节,归乡扫墓,让清风拂面涤心,让自己超然物外!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莱特说: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宗耀祖、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05我是谁?当我们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之后,“我是谁”也就豁然开朗!我们是人子(女),人父(母),人夫(妻),是炎黄血脉,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我们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清明让我们懂得珍惜。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小时候,我们目送父母去上班;再大些,父母目送我们去上学;而现在,父母则是目送着我们离乡远去,或求学,或打拼——家人团圆,已成了多少父母的奢望。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我们迅速成长。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父母却在慢慢变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多少夫妻“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让人想来不觉怆然。还有,要珍惜身体,珍爱时光,珍爱亲人和朋友……毕竟: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有个同事,每年清明回老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小孩竟也安静沉默。他说,清明的经历,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责任、礼仪和感恩慢慢浸入骨子,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中,小小年纪的他,会深深领会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因小见大,由此及彼。多少岳姓之人要去杭州忠烈祠,多少两岸三地的中华儿女要去西安黄帝陵,多少群众要去韶山冲和烈士陵园,原因也在于此吧!家国情怀,也寄寓在这清明的祭奠之中。06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还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网上团购-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还是要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白,也要归乡扫墓。毕竟:回去一次,少一次!如若,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中国还有句老话:心里有,一切皆有。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和你同行的是谁?你又在思念谁……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和廖虹雷著《深圳民间节俗》。

供图:吴翠明、廖虹雷、王昌武、刘轩尔、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

-END-

有用就扩散

有用就点在看

来源:深圳博物馆、深圳新闻广播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