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5212240.html

导读:

运气学说中有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内容,《伤寒论》中也有“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等,渗透着时间医学光芒的点滴。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运气学说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理论,相信,是将来伤寒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观《伤寒论》条、方(缺一方),皆详于用而略于理,似属于经方家之言,与医经家之言的《黄帝内经》看起来没有内在的联系。其实不然,仲景自序就已经明确指出“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诚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所云:“《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伤寒论》深入阐发了《黄帝内经》的奥义,然而它却没有引用《黄帝内经》的一言半旬,“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一语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以《黄帝内经》之论来阐发《伤寒论》之理,未尝不是可行之道。

古代医家对此早有探讨。如金元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就是运用《黄帝内经》理论对《伤寒论》逐条进行阐释和发挥,对伤寒学的发展颇大。至清代又有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张遂辰的《伤寒论直解》、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黄元御的《伤寒悬解》以及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更是明确的用《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气化论之标本中气理论来研究伤寒论,形成了著名的伤寒学理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为《伤寒论》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运气学气化论在

《伤寒论》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亦可见一斑。

笔者不才,欲以一己之粗学浅识,基于前人之研究成果,对运气学说气化理论在《伤寒论》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做一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1以“太过不及”的认识论来研究六经之气化

太过不及的认识论贯穿于运气七篇,用以认识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发生发展,此认识方法,对于《伤寒论》的六经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1.1“太过不及"的理论内涵

《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日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阴阳五行是古人用以归纳事物,阐述经验的一种说理工具,其本身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不及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切事物也都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不及的变化,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应该一分为二。

《五运行大论》进一步指出了“太过不及"认识论的大体分析方法:“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这段话本意是言气候变化的。如土运太过之年,除了当年的湿气偏盛之外,它还要影响到水,亦即气温也要受到影响而出现反常,同时还要影响到木,即风速等也要受到影响而出现反常;土运不及之年,除了当年的气候偏燥以外,它还要影响到木,即风比较多,出现反常,还要影响到水,即气温受到影响而出现反常。“善言天者,必有应于人”,以五行对应五脏,则其太过不及之病理变化亦如是:人体脾湿偏盛时,不仅在临床上表现为脾湿偏盛的症状,如腹满、泄泻等,还会影响到肾,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又会影响到肝,出现肝区疼痛、眩晕甚至肢体拘急的症状:若人体脾气虚衰,不仅表现为纳少、便溏、消瘦等脾虚症候,还会出现肝区疼痛、出血、失眠等肝病之证,又会出现腰痛、尿少、浮肿等肾病之候。此外,在其余五篇里,多有对“太过不及”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和阐发,本文不一一赘述。

“太过不及"的认识论贯穿于运气七篇始终,是七篇认识和分析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病理生理的基本方法,观其形质,实未出五行生克的范畴。

1.2对六经气化研究的启示

“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以此之认识论结合临床来看待六气,六气同样有太过不及,诚如张景岳《类经图翼》所言:“夫六经之气,时有盛衰,气有余则化生太过,气不及则化生不前。”由于气的太过不及,其从化则各异,“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则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木从火化也,火盛则木从其化,此化之太过也。阳衰则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燥从湿化也,湿盛则燥从其化,此化之太过也。土衰则金失其化,亦化之不前。"

?六气由于太过不及之原因,而从化各异。由此则可以推断出六经系统中的三大自稳调节机制。

1.2.1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

太阳寒水之经与少阴君火之经,互为表里,互为中见。寒气与热气是两经正常的生理之气。少阴与太阳膀胱相通,其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出太阳,达于肌表,布于全身,而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手足太阳要完成排贮津液、泌清别浊的功能,要依赖寒水之腑的正常气化,而水之化气,又有赖少阴阳热的温煦蒸腾。可以说是“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若寒太过,当从寒化,而若热不及,亦从寒化。太阳少阴,一寒一热,寒热互调,以维持人体动态的生理平衡。

如《伤寒论》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此太阳病之常,风寒束表,以麻黄汤之辛温解之。又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条),可以理解为少阴阳热不及,化气不足,卫外无力,则既见少阴阳虚之症,又从太阳寒水之化,故以麻黄辛温解外寒,附子大热温内寒,又以细辛辅麻黄解表,助附子温阳,则内外之寒皆去。

又如“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身嘴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条),少阴阳热不及,无以温化寒水,则病水湿泛滥,治宜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诚如刘渡舟言:“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阳虚气化不及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

1.2.2阳明太阴的燥湿调节

阳明燥金之经与太阴湿土之经,互为表里,互为中见。燥气和湿气是两经正常的生理之气。阳明燥气是完成胃与大肠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的条件;太阴湿气是太阴宣降、输布的条件。然两阳合明,名日阳明,其经阳气之重可见一斑,故有赖太阴湿土之气以制之,节气亢燥,则气和而无病;而太阴湿土亦有赖阳明燥气扶其阳,以防其湿气太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太阴阳明之生理功能,以维持人体动态的生理平衡。

如《伤寒论》有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条部分)脾土之湿不及,脾之功能失常,反为胃之燥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之阳明燥证。如刘渡舟认为此条若“结合阳明中见太阴湿化之理,能不令人玩味无穷也。“

又如“??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条)太阴不及,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见口干燥渴,下见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健脾化气行水。方中白术健脾散水助太阴脾土之转输;猪苓、茯苓、泽泻通调水道以淡渗利水;桂枝重在通阳化气,气化则水行。脾气健,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水津四布,消渴自止,小便自利。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条)与“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两条互参。前者阳明病,若太阴湿土太过,则从湿化,出现发黄证,若湿土不盛,即“小便自利“,则燥气便过儿出现“大便坚”之阳明实证。后者太阴湿土之邪郁蒸,当发身黄,今小便自利,湿热有去处,则不能发黄。阳明之燥气来复,助太阴湿土以运,燥湿相济,则“阳气流通,肠胃通行",故发“暴烦下利”,此非病,乃“腐秽当去’’之常也。诚如刘渡舟㈣认为上文体现了“燥湿转化之理,使人玩味无穷”。

1.2.3少阳厥阴的升降调节

少阳相火之经和厥阴风木之经,互为表里,互为中见。相火主乎潜降而风木主乎升发,《医学求是》有言:“肝不升则克脾土,胆不降则克胃土。"此诚少阳降而厥阴升之谓也。且少阳之降必赖厥阴之升,厥阴之升亦赖少阳之降,升降相因,而气机则畅矣。若其有太过不及之变,则病由生矣。如“热重下利者,白头翁汤主之。”(条)少阳相火太过,则厥阴不升反降,以致下利,陈亦人言:材火太过,则木从其化。”治以白头翁汤以清泄湿热。又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条)少阳相火不及,厥阴无制升发太过,以致头痛,陈亦人言:“火不足则木失其化。’’治以吴茱萸汤,温阳以助少阳之降,则头痛自愈。

正因为六经之三大自稳调节机制的作用,即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阳明太阴的燥湿调节、少阳厥阴的升降调节,使人体的阴阳在胜负消长过程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这种“太过不及’’的认识论有助于认识六经的生理病理,无论对于理论还是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以“升降出入"之理释汗吐下三法

仲景《伤寒论》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治病八法,勘为后世之师。然观后世之用,概以和、温、清、消、补为多,而汗、吐、下为少,至于金元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疗疾,虽“屡获奇效”,亦为后世诟病。何也?多数医家认为汗吐下三法,虽攻邪有力,然易于伤正。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汗吐下三法的机理缺少一个正确的认识,竟而至于畏汗吐下三法如虎,不到最后时刻,绝不轻用。基于此,笔者试以“升降出入’’理论来阐释汗吐下之机理,以广汗吐下三法之用。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基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均赖气之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邪束于表,或邪结于胸,或邪结于肠腑,都会导致升降出入失常而为病,故仲景处以汗、吐、下三法。汗、吐、下三法名为驱邪,其实质却是为调畅人体气之升降出入而设。

2.1汗法

“邪在表者,汗而发之。”伤寒,病在表者当发汗,通过疏解肌表,调和营卫,使机体汗出,以驱邪。吴谦有云:“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太阳主表,统辖营卫,生理情况下,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营之卫,两者相互依存协调。营卫之间又不断地升降出入,行使其正常功能。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营卫首当其冲,其升降出入之平衡被破坏,则营卫不和。若伤于风,则卫阳为风邪所动,浮盛于外,不能降入于营,内外不能相同,致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祭祭汗出,表一通,则气机得畅,营卫升降出入平衡,疾病自愈。

汗法不仅可以使得营卫之气的升降出入得以平衡。由于人体是一整体,上下内外表里之气相通,因此,发汗也可以借表气之升,而助里气之提,从而使表里升降出入归于平衡。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条)此下利非为里虚,乃寒邪束于肌表,表气不通,致里气升降失司,故下利。治以葛根汤,发汗解表,则表气畅,里气通,虽无固涩止利之药,而奏之功固涩止利之功。此诚“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之意。

2.2吐法

邪在胸中高位,阻遏气机之升降,“寸脉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部得息"治以瓜蒂散,涌吐胸中之痰邪,则气机畅通,升降出入如常,疾病自愈。

2.3下法

邪传至阳明之腑,若化热化燥,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成阳明腑实证,治以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则壅塞得通,气机得和,升降出入如常,而病自愈。还有如蓄血、水饮停聚以及痰热互结之邪,或处以抵当汤,或处以桃核承气汤,或处以大陷胸汤,或处以十枣汤等,皆因泻下荡涤之力,攻逐邪实,使阻滞之气机得畅,气血升降之机恢复正常以治愈疾病。

不惟如此,若病邪结于里,而致表亦有病,亦可以汗下而解。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条)水饮内停,太阳经气受阻,以茯苓、白术通里小便,水结一开,气化如常,里气一通,则表气亦通,表里内外之升降出入如常,诸证悉愈。

由此可知,汗、吐、下三法之机理关键在于能够调畅表里内外上下之升降出入,人体气机畅通,则百病自愈。若能明白此层道理,则三法之应用何其广也!

如张子和治疗赵明之米谷不消,腹中雷鸣月余,诸医皆从脾胃虚寒论,处以豆蔻乌梅附子干姜而不愈,独子和投桂枝麻黄汤连进一服,汗出终日而愈。此为春伤于风,风邪郁闭于表,久则影响气之升降出入,导致升降失调,则病飧泄。治以麻桂开提表气,一来可以驱邪,二来借表气之升以提里气,则表里之升降出入正常,病则愈矣。若不明白升降出入之理,纵是子和,何能为哉?

总之,升降出入之理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汗吐下三法之机,以广其用。此外,运气学说中尚有淫郁胜复的制方之法,如“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所胜,平以酸淡,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泄之。"其本义在于说明医家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情况,配伍方剂。然其对于研究《伤寒

论》诸方之配伍规律等也有一定的意义,金元成无己就撰有《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对《伤寒论》中的20首方之配伍机理加以探讨。如大承气汤“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之主,是以枳实为君。厚朴味苦温,《内经》日: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浪满除燥,则以苦温为辅,是以厚朴为臣。芒硝味咸寒,《内经》日:燥淫于内,治以成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复聚于胃,则谓之实。咸寒之物,以除热实,故芒硝为佐。大黄味苦寒,《内经》日: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气内胜,则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有将军之号也。"并且在此基础上,成无己还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中“佐"药的概念,丰富和完善了方剂配伍理论。

总之,运气学说气化论在《伤寒论》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对于《伤寒论》理法方药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如以气化论中“太过不及”的认识论去研究六经系统,可以得出人体中三大自稳调节机制: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阳明太阴的燥湿调节和少阳厥阴的升降调节,三者可以很好的认识人体之病理生理,对于知道临床很有意义;升降出入的理论可以更好的认识仲景之汗吐下三法的机理;还有运气学中的制方方法,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方之配伍法则法规,从而更好的认识经方,一来可广其用,二来对于医家临床组方也有指导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