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點中医学论六淫之邪
如何抑制白癫疯扩大 http://m.39.net/news/a_5693255.html 论「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风、寒、湿、暑、燥、火」,风、寒、湿属寒,暑、燥、火属热。湿的本质就是寒,如痰多、尿多、带多、涕多、泪多等,都属湿重,也就是寒,无须再分寒湿、热湿,风也是一样的情形,本质属寒,无需再分风寒、风热。如果硬要分,那麽风及湿属外缘,而寒及热属因——体质。如果误把风、湿当成体质处理,那麽就会有风热及湿热的辨证说法出现。可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何以故?寒热性相违故。性相违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就如同生、死,明、暗,前、后,缚、解等,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一样。 六淫之邪,虽属外缘,却有人认为,六淫之邪是属体内的,而有头风、风湿关节等病。又从中医用药上,有驱风湿,利水化痰,清暑,清热燥湿等。就不难看出,已经把外缘的六淫之邪具体化,当成是体内必须处理之物了。不管六淫之邪是由体外传入体内,或从体内而起的,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变化虚幻的东西当作是实有的,这样的错就如同把「水中月、空中花」当成是真的。也如同做梦的人,梦裡的一切明明都是有的,真实的啊。这都是在医理上病了而妄见内有 六淫之邪。如果六淫之邪是从体内生起,那麽是体内本有,因病而生,还是体内本无,因病而生?如果是本有而生,既然已经有了,为什麽还要因病才生呢?比如平常就时时咳痰,就不需等病了后才咳痰。如果是本无,就不可能被生,没有因是不可能生出果的。如沙搾不出油,甘蔗搾不出西瓜汁,男性生不出孩子一样。既然本有或本无都不能成立,所以六淫之邪本来就是因缘合和的,是刹那生灭变化的,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故不管六淫是在体内也好,或在体外也好,都不能把它认为是实有的,恆存的。 再说,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能自见,指不能自触,刀不能自切。所以在体内的一切,我们是不能够自己知道的。对于体内不能知的事物,如六淫之邪,如果中医仍坚持说有,问题是谁会相信,所以生病越来越多人找西医,而西医用仪器也照不出来。照出来也只是一些组织的构造,根本没有风,也没有湿,是无相的,无相就是无,无则不可知。所以西医也不承认内有六淫之说。可惜的是,不是中药没效,而是有问题的理论根本就无法圆融讲透,让人起正信。 如果你说风或湿是有相的,所谓肝主风,脾主湿,又说风走空窍,所以一般关节痛都因为是风湿引起,但关节是由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构成,就是找不到风,也找不到湿。而引起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处筋伤所致,根本与风或湿无关。头因风而痛,并非风真的跑进头壳裡面而造成头痛,只要把头部原始点的筋揉鬆即可改善,也与风无关。如果无硬要说有,就会有很多驱风湿药出现,而这些驱风湿药,一定能够治好头风痛、风湿关节痛。何以故?无中生有故,不过就如同树枝一定可以砍断蛇的脚一样的好笑。体内既然没有风,也没有湿,哪来的药可以达到驱风除湿的治疗呢? 而且把缘等同于体质在治疗,会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混淆,等于外来的六淫之邪,跟体内的八纲辨证混在一起。原来的八纲只要辨体质之寒热,即可开药。现在还要分风是风寒或是风热,湿是寒湿或热湿,不但是脱裤子放屁,甚至误把影子(外缘)当作本尊(体质)在治疗。如果把外缘(六淫之邪)当做是主要治疗的病症,然后以为药可以治疗这样的病症,这样也会犯了所谓某种药可治疗某种病的错。因为实在没有某种药可以直接治疗某种病而不经过体质的,药只能改善体质寒热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不透过体质,当人因病毒或风寒而感冒,然后喝了热开水或薑汤,或热粥,甚至用吹风机或盖棉被,把汗逼出来,病也好了。就会得到热开水、热粥、薑汤,甚至棉被、吹风机都可以驱风寒、杀病毒的结论。这样大家能接受吗?若能接受,当你头风痛,喝了热参汤或用木棒、手肘按推而把病治好了,能说人参、木棒或手肘有驱风止痛的作用吗?若能接受,那麽你也可以说,跑步、爬山、打太极拳可以治百病。这样我们还谈什麽是医疗呢?如果不谈体质,就会出现以上荒谬的结论,阔而言之,不谈体质,而宣称药可以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熄风镇痉、利水、安神、开窍、止血、固涩……都属妄念,或说药可以治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忧鬱、失眠、细菌、病毒……亦属戏论。故六淫之邪只不过是指外在环境之寒热对体质的影响罢了,所以治病不是要辨六淫之寒热,而是要辨体质之寒热。六淫属外缘,非属治疗的对象,更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 中医的理论: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药物的归经 症状出现的部位在五脏六腑及经络上,治疗则以阴阳五行的学说来推论,因有脏腑经络的部位,则药物就会被后人赋予归经的说法。但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皆是影子,都不是要治疗的对象,改善体质(本尊)的寒热,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在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裡面去找治病的答案,无异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用药治疗上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脏腑之说及经络的概念,因此延伸的相关理论,如:阴阳五行及药物归经,根本就是有问题的理论,除犯了「物不能自知」的错,也把中医的理论推向玄学方向去了,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穷究。至于脏腑及经络学说应用到用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服药后,药会被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不可能专走某脏、某腑或某条特定的经络路线,不过经络学说应用到针灸上,就能成立,因针灸穴位时,可依照循行的经络找出其影响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用药时,套用脏腑及经络学说,根本就是多馀且毫无意义的。所谓科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找出一切事物的规律性,而不在于说明解释的部分,因为后者带有太多人为的推测,甚至造假的成份在裡面,如果这些理论无法运用于临床,甚至与临床背离,就要小心了。很可能这些理论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温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等。以上所有辨证,最终也只不过是要辨体质的寒热罢了,除此之外都属杂念。 ◎六经及温病的辨证:不管是病寒或病温,全都是症状的导火线,真正要处理的是体质,而体质只有寒热之分,故六经辨证,所谓三阴三阳即是辨阴阳,阴阳即寒热尔。既有寒热辨证之法,再谈温病辨证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以患者体质多属寒性,再谈温病,确须慎思。 ◎表裡、卫气营血及三焦的辨证:药既可走表亦可走裡,故无须分表病及裡病,如此言之,自无卫气营血之分。且药既可走上亦可走下,又何须三焦而有上中下之分呢?简言之,治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热体质。 ◎虚实辨证:没有体质虚实之辨,只有体质寒热之辨,虚证就是寒证,实证就是热证,如此而已。 ◎阴阳:在八纲辨证,裡、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表裡的辨证从原始点的按推及用药的概念,根本就无需分辨,而虚就是寒,实就是热,故阴阳等同于寒热。阴阳既同寒热,何必再用阴阳这个多馀的抽象概念困惑人心呢? ◎气血:中医有很多种说法来说明气血间的关係,如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气行则血行等,可是气血在体内是不可见的,所谓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因此谁又能证明到底是气生血,或是血生气?对于体内不可知的事,硬要说明彼此间的关係,就容易把人为的推测加入其中,最后流于各说各话。 进一步分析,气若等同于血,就无需分别是气、是血;反过来说,若气异于血,气则为气,血则为血,两者是不相干。既不相干,就不能说气足则能生血,否则补气的同时也在补血。这样补气与补血又有什麽分别呢?如此一来,不管气不足或血不足,只要用补气药就可以了,那麽为何还要有补血药的存在呢?反之亦然。 再说气血如果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就可以分清是同是异,可是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就已经说明气不异于血了。而气既不同于血,又不异于血,可见气血不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而是因缘和合的,是刹那生灭变化的一种抽象概念罢了。 药无补气补血的功能,只能改善体质的寒热而达到各种功能(包括气血)的恢复,故从临床用药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到气血的问题。又以原始点的按推及外热源的使用,从不谈及气血就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可见气血这一抽象概念实属多馀。 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主要是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人的体质属寒或属热,再依患者的寒热体质然后开立处方。 寒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辨证最为容易、最为准确、最为重要 1、看颜色:颧骨以上到额头面色青白、黄,黑眼圈。(注:黄色是中性偏寒,故脸黄、苔黄、涕黄、带黄、尿黄仍属偏寒体质。) 2、看舌头:舌质淡白,舌胖有齿痕,舌润、白苔。 3、看形态:无神、倦怠、嗜睡、懒言、少气。 二、闻诊、问诊:他处筋伤会使患者的感觉错乱,如怕冷或怕热、口渴喜饮、喜热饮或喜冷饮等,以此作为寒热辨证的依据,有时也会不准的。故用闻诊或问诊的准确度就不如望诊。 1、鼻子过敏,早晚症状较严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风寒及食凉症状即加重。 2、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欢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欢热的,痰多,大小便频繁。 三、切诊:脉紧、细微、无力。 热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 1、舌质乾红、舌体瘦、苔燥。 2、面赤、有神、目张、亢奋。 二、闻、问诊: 1、怕热不怕寒 2、口渴喜冷饮、饮多,吃热补即口渴。 3、四肢温暖。 三、切诊:脉洪大有力。 ●中性体质:在任何时间及环境下,都处于一种平和、宁静、舒适的状态,既不怕冷也不怕热。 ●体质没有虚火、上热下寒、表热裡寒或寒热交杂的问题,以上寒热,都违反了性相违,不能同时并存的原则。除中性体质外,不是偏寒就是偏热。 生病后才产生的症状或讯号,通通是影子,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也就是症不等同于证。(症是指因生病而产生的状态,又称讯号、影子;证则是指未病前平常身体就会有的状态,又称体质、本尊。)寒性体质生病后亦会出现热症。 如以下: 1、口乾、口破、口苦、口臭、红肿热痛。 2、烦燥、谵语、出血、发红斑、抽筋、大小便不利、晚上盗汗。 3、红的部位:目、舌、面、脣、全身。 4、肿的部位:牙龈、嘴脣、全身。 5、热(发烧、潮热、灼热)的部位:脸、四肢、全身。 6、痛(发炎)的部位:咽痛、目痛、头痛、关节痛、全身痛、胃痛、肺炎、盲肠炎。 ◎以上寒性体质生病后所产生的热症,这些热症全是影子而非真热,故不能用退火药或冰敷。 药物学 药只能调整体质的寒热,体质改善后,身体各种功能才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故不可说某药可直接治疗某类病症,也不可说药具有理气化溼、化痰、止咳喘、活血化瘀、泻火、解暑、 凉血、燥溼、清化热痰、解毒、固涩、安神、利水渗湿、芳香开窍、祛风湿、熄风镇痉、消导、止血、驱虫等的功效。以此类推,所谓药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气血阴阳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可不必理会,只要分清药性的寒热即可。 原始点中药药性分类 热药:附子、乾薑、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仙茅。 温药: 生薑、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稾本、白芷、葱白、香薷、芫荽、辛夷花、独活、苍耳子、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松节、砂仁、藿香、佩兰、厚朴、苍朮、白豆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覆花、白芥子、皂角、陈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乌药、沉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壳、柿蒂、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苁蓉、锁阳、益智仁、杜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蒺藜、紫河车、麝香、蜈蚣、白蒺藜、菖蒲、远志、杏仁、紫菀、款冬花、苏子、百部、川芎、鸡血藤、延胡索、薑黄、泽兰、红花、莪朮、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人参、党参、白朮、太子参、西洋参、当归、三七、艾叶、熟地黄、炒白芍、五味子、龙眼肉、山萸肉、赤石脂、禹馀粮、桑螵蛸、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山楂、神麴。 平药: 桔梗、蛤蚧、冬虫夏草、桃仁、丝瓜络、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木、水蛭、牛膝、茯苓、甘草、黄耆、山药、大枣、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桑寄生、黑芝麻、乌豆(黑豆)、莲子、芡实、龙骨、火麻仁、郁李仁、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赤小豆、桑枝、全蝎、天麻、蒲黄、血馀炭、猪苓、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 凉药:枳实、川楝子、玫瑰花、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丹参、鬱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贼、川贝母、浙贝母、括蒌仁、天花粉、田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荠、胖大海、木蝴蝶、礞石、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龟板、鳖甲、生地黄、白芍、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鬚、金钱草、牛黄、冰片、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地龙、僵蚕、仙鹤草、白芨。 寒药:石膏、知母、栀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心、芦苇根、决明子、清葙子、蜜蒙花、夜明砂、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头翁、射干、荷叶、绿豆、西瓜、青蒿、大黄、芒硝、芦荟、牡蛎、磁石、朱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茵陈蒿、海金沙、防己、土鳖虫。 蔬食寒热表 甜属寒、酸属凉、水属凉,任何含水的东西都偏凉。酒虽是温性,但挥发力大,因此来得急去得也快,故于人体无益,甚至喝多体质反而变得更寒。 治疗原则:寒性体质服温热性食物或药,而有不适症状,是因他处筋伤所致,需立即改以按推原始点为主。 中医的药物学 以药性来区分寒热的程度 热药药性最热的是温裡祛寒药,再依序为辛温药、理气药、补阳药、活血药、补气药、补血药。(就如同电热毯的分段)。 寒药由凉到寒:辛凉药、凉药、补阴药、清热药(寒)、攻下药(猛)。 热药:温裡袪寒药:附子、乾薑、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 温药可分: 一、辛温药: 生薑、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稾本、白芷、葱白、香薷、芫荽、辛夷花。 二、理气药: 性温:陈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乌药、沉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壳、柿蒂 性凉:枳实、川楝子、玫瑰花。 1、芳香化溼药(辛温):砂仁、藿香、佩兰、厚朴、苍朮、白豆蔻。 2、温化寒痰药(辛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覆花、白芥子、皂角。 3、止咳平喘药:性温:杏仁、紫菀、款冬花、苏子、百部。性平:桔梗。 性凉: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 三、补阳药: 性热:仙茅。性温: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苁蓉、锁阳、益智仁、杜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蒺藜、紫河车。 性平:蛤蚧、冬虫夏草。 四、活血药: 性温:川芎、鸡血藤、延胡索、薑黄、泽兰、红花、莪朮、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 性平: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桃仁、丝瓜络、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木、水蛭、牛膝。 性凉:丹参、鬱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 性寒:土鳖虫。 五、补气药: 性温:人参、党参、白朮、太子参、大枣、西洋参。 性平:甘草、黄耆、山药、茯苓。 六、补血药: 性温:当归、熟地黄、炒白芍、五味子、龙眼肉、山萸肉。 性平: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桑寄生、黑芝麻、乌豆(黑豆)。 凉药及寒药可分: 一、辛凉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贼。 二、凉药:川贝母、浙贝母、括蒌仁、天花粉、田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荠、胖大海、木蝴蝶、礞石、罗汉果、前胡、桑白皮。 三、补阴药: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龟板、鳖甲、西洋参属补气药、生地黄、白芍。 四、清热药(寒),可分: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心、芦苇根、决明子、清葙子、蜜蒙花、夜明砂。 2、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生地黄属补阴药。 3、清热燥溼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头翁、射干。 5、清热解暑药:荷叶、绿豆、西瓜、青蒿。 五、特殊用药: 泻下药(利大便)~ (1)攻下药(性寒):大黄、芒硝、芦荟。 (2)润下药(性平):火麻仁、郁李仁。 ◎虽然大黄、芒硝具有强烈的泻下功能,但仍须分辨寒热体质。否则寒证,一味攻下,身体也会被攻垮,疾病因此随之而来。 ◎以下全是在影子上开药,是不能成立的,可就其药性之寒热而适当的加以应用: 一、固涩药: 治疗滑脱证候,指大小便、汗液、精液、内脏脱垂: 性温:赤石脂、禹馀粮、桑螵蛸、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属补血药。 性平:莲子、芡实。 二、安神药: (1)重镇安神(矿石、介壳) 性寒:牡蛎、磁石、朱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龙骨(平) (2)养心安神(植物) 性平: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远志(温)。 三、利水渗溼药: 性寒: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茵陈蒿、海金沙、防己。 性凉: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鬚、金钱草。 性平:茯苓、猪苓、赤小豆。 四、芳香开窍药(急救用): 性温:麝香、菖蒲。性凉:牛黄、冰片。 五、袪风溼药(辛温药): 独活、苍耳子、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松节、桑枝(平)。 六、熄风镇痉药: 性温:蜈蚣、白蒺藜。 性平:全蝎、天麻。 性凉: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地龙、僵蚕。 七、消导药: 性温:山楂、神麴。 性平: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 八、止血药: 性温:三七、艾叶。 性平:蒲黄、血馀炭。 性凉:仙鹤草、白芨。 九、驱虫药 十、外用药 临床用药:以下挑选的药,不见得每个人都需如此,亦可因个人的用药习惯而有所增减。但切记用药勿太多,药多则杂、杂则乱矣,故用药在精不在多。以下药味虽然不多,但只要详加辨证、巧妙应用,透过改善体质,就足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壹、热药: ◎热药:一、温裡袪寒药:附子、乾薑、肉桂。二、辛温药:生薑、桂枝、麻黄。 ◎温热药:行气药:半夏、砂仁、陈皮。温阳药:淫羊藿。 ◎温药:一、补气药:人参、党参、白朮、茯苓、黄耆、甘草、大枣。二、补血药: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当归。 贰、寒药: 补阴药:白芍、生地黄、麦门冬。 清热药:石膏、知母。 攻下药:大黄、芒硝。 现在因经济发达,大量栽培,很多药物的种植已经加入人工的肥料及化学品,能否保存旧有药物的品质,不无疑问。长期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确实必须要加以正视及追踪。尤其附子虽然是绝佳的热药,但在炮製过程,胆巴的问题一直都还没有解决。服后的副作用,时有所闻,也对中药的长期发展造成伤害,值得大家一起来关心。 所以在当今药物仍有许多疑虑下,最自然、最环保、最省钱就非原始点莫属了。 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原始点家人们给《原始点医学网》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 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原始点医学网”——②右上角“...”——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原始点医学网》声明公告 为贯彻落实张医师完全贡献原始点之初心,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故事中药篇鸦胆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