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雀斑 http://m.39.net/pf/a_9125680.html

无聊才写出来的东西。开头就必须要放一个警告:它们并没有什么实际内涵。看看就好的那种类型。

1.

《唐诗选注》里关于诗人的轶事补充是很棒的编排。以往都都不知初唐四杰如此自傲,还会互相贬低;亦不知道有些诗人的人品很受诟病。果然八卦是个很好的敲门砖。

2.

看《唐诗选注》时想起高中看《代悲白头翁》。当时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诗歌,词语简单明了,又有那么一些女性的细腻在。还在某些早晨自己念了许多遍,仿若珍宝一般在对待它。

3.

我们所言之他人(写作者的)敏感,到了现代或者当代,或许已经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因普罗大众自觉地放弃了“知”和“觉”的权力/能力。当人们沉坐下来,脑袋中唯一的存在便是空白(听起来很诡异,但无可否认空白本身也是存在)。当风吹着纸页翻飞,美感不再降临到盯视着它们的人身上。“偏惊物候新”亦越来越难,哪怕他就是一个身处异乡的人。于是一个稍有文字知觉力的读者在字里行间偶遇一个能经由语言来传递此类细腻的讯息时,他(读者)便会惊讶于他(作者)是一位极其敏感的观察者。他并没有意识到,后者厉害的实质其实降落在转化上,即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述眼之所见与心之所感。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而美与感动则不是。这样的觉悟在往先的时代里当然也是可见的,只是它在现如今的社会与阅读、书写活动里变得日益广泛。这不是因为忙碌,而是因为物化——人与机器的趋同。(我好像嗅到了梅洛·庞蒂的存在)。

4.

最近想吃的东西有蒜片。蒜片能登得了大雅之堂吗?想知道古代的人写出来的食谱是怎样的。咦,那《红楼梦》还真是很厉害,简直清末贵族生活百科全书。虽然后世人的兴奋点大多在宝黛之恋上。话说回来,如果真有我想象中的那种食谱(连蒜片都纳入)——感觉应当是有的——那该是细致到何种程度?此处通风条件过好,以致于我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打喷嚏一边书写,并且念想吃下蒜片或许能够加强身体的热度,有“温补”之效。写这种小菜的书会如同植物图谱或药物图谱般详细说明吗?不过,食物如果太过平民,就更加可能淹淹乎地存在于口口相传的经验里,而非寄托于文字说明——比如,油应当几分热、蒜片颜色到了哪一种程度就关火、关火几分钟就晾油等。在当代工厂里、大批量制作的条件下,生产流程的量化是要付诸文字的吧,才能保证如同河流一般来去(招聘与被解雇)的员工们能迅速上手。那末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教你如何在日常的厨房里做出可口的蒜片,而是“机器与蒜片的完美融合技巧”,或“你知道如何操作蒜片生产机吗?”之类的存在人机互动、步骤分明的文字简介。量化与科学有时挺唬人的。而适量与随意或许能拯救人,像现在的我唯有随意写下心中念头的选择,即使它们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联系,但至少我有事可做。总之,还是想要嚼一嚼蒜片,我垂涎于想象中它被油炸后(油被吸干)的香味。恐怖!它居然最好是用空气炸锅炸出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