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字背后的规律,快了解一下
古人云:“尝观药命名,固有不可知晓者,中间亦有多意义,学者不可不察”(《本草衍义补遗》)。中药品种繁多,命名各存思义,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药物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熟悉中药的命名方法和原则,对于药材品种考证、澄清混乱品种、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和指导临床用药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以颜色命名 中药五颜六色,绚丽夺目,成为某些药物的显著标志,也是中药命名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凡红色者,多在药名前冠以“红”“赤”“朱”“丹”等字样,如红花、赤芍、朱砂、丹参等,皆因色红而得名。凡黄色者,多在药名前冠以“黄”“金”等字样,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铃子等,皆因色黄而得名。凡白色者,多在药名前冠以“白”“银”等字样,如白芷、白前、白及、银杏、银花等,皆因色白而得名。凡黑色者,多在药名前冠以“黑”“玄”“乌”“墨”等字样,如黑丑、玄参、乌梅、墨旱莲等,皆因色黑而得名。此外,以青色命名药物的有青皮、青蒿、青黛等,以紫色命名的药物有紫草、紫参、紫花地丁等,以绿色命名的药物有绿豆、绿萼梅等。 2 以气味命名 中药都具有一定的滋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气味,通过人们的味觉或嗅觉可以直接感受,也常作为中药命名的依据。大凡甘味的药物,多在药名中带有“甘”“甜”等字样,如甘草、甜杏仁等。辛味的药物多在药名中带有“辛”“辣”“麻”等字样,如细辛、胡椒、麻黄等。苦味的药物多在药名中带有“苦”“胆”等字样,如苦参、苦楝子、龙胆草等。又如酸味的酸枣仁,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的五味子等,皆以药物的滋味命名。鱼腥草因有浓烈的鱼腥气而得名,败酱草因有陈败的豆酱气而得名,藿香因其“香”而得名,臭梧桐因其“臭”而得名。以上皆因其特殊的气味命名。 3 以形状命名 不少中药奇形异状,颇具特色,有别于其他药物,因其形而命其名,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马兜铃,状如马项之铃;木笔花,因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白头翁,因其近根处有白茸状,形似白头老翁;牛膝,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腿膝;狗脊,貌似狗之脊骨;枇杷叶,其形如琵琶;马齿苋,其叶比并如马齿;半边莲,秋开小花,止有半边,如莲花状;射干,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紫花地丁,地下根如钉;木瓜,木实如瓜;佛手,其实状如人手,有指。又如钩藤、龙眼、鸡冠花等,皆因其形状而名之。 4 以功用命名 有些药物对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根据其功用命名,对临床用药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益母草,活血祛瘀,善治妇科经产诸疾,使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防风,其功疗风最要,故名。蚤休,本品善疗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即有早日康复之意。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骨碎补,主折伤,补骨碎,故命此名。远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名。黄芪,为补药之长,故名。百合,长治百合病故名。合欢花,长于蠲忿,令人欢乐无忧。又如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大黄,因其涤荡肠胃,推陈致新,有斩关夺门之力,锐不可挡之势,故号将军。 5 以时间命名 药物的采集时间和贮存时间是否得当,与药物的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对此极为重视,并通过药物命名得以体现。如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提示本品到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收。“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礼记·月令》),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 一般而言,用药宜新。主要是指药物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霉变、虫蛀、变质等影响药物的疗效。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有些药物宜用陈而不宜用新,即药物采集后贮存时间宜长。如“橘皮”,一般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又如棕榈炭,李时珍明确指出,“年久败棕入药尤妙”,故有“陈棕榈”之名。 6 以秉性命名 所谓秉性,即天性、本性。根据某些药物特有的本性来命名,有助于对药物的进一步了解。如王不留行,“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的特性命名。肉苁蓉,因其“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补而不峻的特性命名。又如沉香,因其气香质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而得名。麝香,因其气味浓烈,香气能远射而得名。 推荐阅读 以上内容选自《本草药征》,作者周祯祥教授潜心本草研究,从源头揭示中药治病与奏效之机制,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大版块。其中“本草概述”为全书的特色。旨在博采历代本草之精华,融汇现代研究之新知,阐明药物治病与奏效机理。“备注”为全书的亮点。主要针对一些难点、疑点,甚至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本草考证,重在析疑解惑,订伪辨讹,探求真谛。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相关阅读: 中药代茶饮10方推荐 如何通过取象比类认知中药药性?(一) 如何通过取象比类认知中药药性?(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zz/8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radic拾句个关于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