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衷。”对于河南省西部山村的陈兰大妈来说,15年前家里接连不断的变故,痛失4位至亲,已经成了压在她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迎娶”了比她大13岁的何大伯,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到现在……

陈大妈生活在河南省西部一个半山腰的村落,村里以前条件很不好,不少30岁以上的男青年说不来媳妇。于是小儿子初中刚毕业,陈大妈就把他撵了出去,让他早一点出去打工,接触外面的世界。家里的土房破院肯定娶不来媳妇,陈大娘给儿子的要求就是找个条件比家里好一点的,做上门女婿……

陈大妈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勒扫帚,当地山上长着一种叫“燕麦草”的植物,每年秋冬季节采割回来,经过堆放之后,燕麦草的种子脱落,就成了勒制扫帚的最佳材料。陈大妈告诉作者:“这种草别的地方不多,没有燕麦草的地方,人家会用高粱穗儿勒扫帚,俺们这儿一直用的都是这。”

从山上割回来的燕麦草,堆在一起,洒水返潮之后,韧性十足,经过陈大妈的勒制,很快就有了扫帚的雏形。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忙活一个冬天,陈大妈也挣不了多少钱。

以前都是陈大妈一个人上山割草,回来制作,近些年,家里多了何大伯,陈大妈的生活才慢慢有条不紊起来。

陈大妈原来有一个还算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老伴儿一起照顾婆家父母,虽说免不了耕种土地填饱肚子,至少家里经常听得见欢声笑语。

近20年前,大妈的老伴儿病故,大儿子还没有成家,女儿和小儿子正在上学,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陈大妈跟村里人学习了勒扫帚的手艺,每年冬天上街卖一些扫帚补贴家用。

“咱家距离街上老远,那时候也没有公交车,我都是捆十来把扫帚背着,走到山下边,能趁着摩托车了趁车,趁不着车了,走着去,到街上能走俩钟头……”最早的时候,一把扫帚只卖5块钱,后来最贵卖到15块。

“一天也勒不了几把,走到街上,有时候能卖完,有时候卖不完。咱家老缺钱,晌午不敢在街上吃饭,总是回来再说。卖点钱了,娃子拿着去学校当生活费……”

老伴儿去世第三年,公爹又染病卧床不起,大儿子辍学回来帮助陈大妈干活。送走公爹之后,大儿子外出打工,在汝阳县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

当儿子出事的消息传到陈大妈家里,老人一下子晕倒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大妈的头发很快白完了。小儿子初中毕业,大妈对儿子说:“咱家里条件不好,你要是上大学,我也供不起,不如早点去打工吧,要是遇上合适的人家,就别回来了……”

儿子很不解,对陈大妈说:“我哥没了,我不得在家照顾你,你怎么把我往外赶?”

陈大妈没有过多解释,哭着给儿子收拾了一床旧被褥,托人带着到洛阳当学徒。

何大伯是在上山割草的途中认识的,虽然两家相距不过3、4里,但之前并不太熟悉。何大叔对作者说:“我看她总是一个人去山上割草,有那地方老是陡峭,我都不敢上,她硬是趴着上去割草,一问,才知道她也是怪不容易。我老婆儿下世好几年了,没有娃子,闺女们也都出嫁了,没事喽帮帮她……”

不到6年的时间,家里连续变故,丈夫、公婆、儿子相继离世,陈大妈化悲愤为力量,只为让小儿子将来能过好。刚开始对何大伯不冷不热,时间久了,村里还是流传起了他俩的闲话,陈大妈更是努力躲着何大伯。

“我脸皮厚,既然别人说闲话,那我就找了个媒人,来她家说说……”何大伯笑着说。

经过媒人的劝说,陈大妈终于接纳了何大伯。于是,50多岁的陈大妈“迎娶”了比她大13岁的何大伯。

大伯说:“人上了年纪,光靠孩子们也不行,咱自己身体不算好吧,还能动,有个伴儿相互照顾着,总是不用孩子们多操这份心。他们生活好了,回来看看我们,要是他们自己都过不上去,当老哩,不就成了他们的负担了……”

图为何大伯给陈大妈的孙子拿长相别致的柿子

现在,老两口还种着两家5、6亩地,农闲时候上山割草,勒扫帚卖。大妈说:“娃子上门到伊川了,媳妇人也不赖,隔几个月了,带着孙子们,开着车回来看看。俺俩上街卖扫帚,也敢在街上吃饭了……”

扛过最艰难的那些年,陈大妈已经享受到每月多元的农民养老金,她觉得自己咬咬牙硬撑下来,是值得的。

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们,往往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感激,陈大妈说:现在种庄稼不需要交公粮,留够自己吃的,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国家还给发养老金,就医院,也不用花自己多少钱,觉得很知足。现在上街赶集卖扫帚,更多的是不想闲着,有个营生,看看街上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