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故乡

文/瞿军

牛华,古称流花溪。遥想当年,清清的溪水从古老的小镇流过,两岸千树万树的桃花.梨花,随春风飘落,随流水而去,是何样的一副春美图画,才落得了流花溪的美名。

牛华,是岷江下游川南地区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也是我自幼生长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母从重庆水轮机厂,调迁到牛华镇唯一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四川亚西机器厂工作。小镇离名扬天下的乐山大佛仅约十公里路程,夸张点说是在乐山大佛脚下。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在乐山大佛脚下交汇后,从牛华镇经过。小镇不但山青水秀,而且人杰地灵,是我儿时成长游乐的天堂。难忘那些盛夏酷暑的时日,我和小伙伴们几乎每天下午都在河里摸鱼捉虾。戏水够了,便偷摘岸边生产队桃林的鲜桃,或扯一把带泥的花生,或钻进甘蔗林里偷吃甘蔗。小肚填得饱饱的,再顺着地垅爬出来,又一头扎进河里。直到夕阳西下,才拖着疲乏的小身子,在母亲的唤归声中,偷偷溜进家门,躲避父亲的一顿暴打。

丰富多彩的儿时生活,还有更多的乐趣。那时候的玩法也多。用蜘蛛网混上唾沫做成胶泥,粘知了,粘蜻蜓;用自制的弹弓,打麻雀.白头翁和胡豆雀。白天爬树上掏鸟蛋,傍晚到桔林.柳树下抓刚脱壳的知了幼虫,晚上再同一群小伙伴跑猫猫。直到精疲力尽,才回到时常停电的家中,在父母的喝斥声中草草洗洗脸,洗洗脚,上床做起甜蜜的梦。那时的童年,没有上不完的自习课,也没有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当然也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变形金刚,也没有电视,自行车便是家里的奢侈品。我们的玩具,就是自制的弹弓.水枪.地古牛(砣螺)。童年,便在这无忧无虑中度过。

牛华是典型的川南特色小镇。镇上,一共有九条弯弯曲曲的小街,有些小街一直沿用传统的青石板铺成。逼窄的小街两旁,是连排的木结构老房。临街大多是用做了门面,后屋住人,再后面便是随便栽了些花花草草和小葱白菜的后院。小镇有许多有名的传统小吃:油炸粑.叶耳粑.蒸笼牛肉.蒸笼肥肠.豆腐脑.猪血旺.发糕......。其中,蒸笼牛肉是我的最爱,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后来,我离开家乡远行,每年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期间,再怎么也要抽时间到镇上最有名的黄婆婆小铺里,叫上一盘麻麻辣辣的蒸笼牛肉,饱一饱口福。

小镇还有另外一个特色,一直保留至今,那就是小镇的盖碗茶。

小镇的盖碗茶七十年代时,大约是五毛钱一碗,不论花茶.绿茶。之后这几十年,茶价涨了一些,也只卖到两元.三元钱一碗。卖茶的风格却依然没变,大多是老街上临街的铺面,便是一家小茶馆。屋里摆不下,就沿街摇开。从早上六时左右开始,一些老茶客便来泡上一碗早茶,待有投缘的朋友到来,争相开对方的茶钱,边喝边开始摆龙门阵,从古到今,家事国事天下事,随便扯。有些闲人,一碗早茶可以喝到中午,早餐就近喊来一笼肉包子就可解决。其间,一次又一次,已记不清喊茶老板续了多少回水,茶叶都喝得寡淡无味了,茶老板也不会生气,喝茶人也依然兴致勃勃,高谈阔论。要的就是那人气,那种氛围。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上曾经住过的老屋,曾经爬过无数次的小山包,曾经嘻戏玩耍过的小溪,曾经充满诱惑的桔树林,都一直深深留在脑海中。

自幼生长在小镇,有太多太多的人,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这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梦里都是那些人.那些事;梦里都是掠过家乡田野的清风和那满山的花香。

瞿军,居四川绵阳。四十年读书不辍,坚持笔耕,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作品百余篇。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小说集《桥头堡》。

文学艺术/投稿须知

1、作品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故事、评论、音乐等均可。2、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和作者简介(含作者当前所在地)。3、不同意修改和配图的请注明。4、全部赞赏的60%作为稿费以红包形式发放给作者,赞赏不足10元(含10元)的不结算,7日后的赞赏不结算,同时把赞赏明细发送作者。如有漏算、错算,请告诉一下。5、严禁抄袭和一稿两投。来稿请注明“10号茶坊”和“原创”字样。谢谢您的支持。(配文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

qq.







































文案策划总监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