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村游记》是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在年11月发行的音乐专辑,是由多首单曲组成的一个套曲,词曲作者及合唱指挥为金承志。《白马村游记》很受文艺青年群体的喜爱,它吸引我的地方除了风格别致、造诣高深的音乐之外,还有它所呈现的场景、故事,以及它采用的游记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缘起

民国十三年,我(顾远山)从外出工作之地回福建老家,途中经过浙江西部一个叫白马村的地方,我在那里逗留了几天,所见所闻,触发了不少感触,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一)初识白马村:榕树

清晨,走进白马村。

村口有一条小路,小路旁有一颗高大的榕树。榕树枝繁叶茂。沾着露水的蛛网在树叶间闪着碧绿的微光。

农人们早早就起来了,三三两两,背着锄头下地干活。路过村口桥头的时候,正好遇上卖豆腐的小贩。

“今天的豆腐味道怎么样啊?”

“好得很,又鲜又嫩!”

“尝一口”

“好嘞,来来来”

“嗯,不错,不错!”

往村里走,各家各户都起床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轻轻地拉上卷帘,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新裁制的春装。

三五位下棋的老者,攀谈着来到树下。昨日的棋盘还在,他们一边议论着昨天的棋局,一边又摆开新的阵仗。

不时,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响起。一个老汉正牵着一匹大白马从村里经过。几个小孩围了过来。

“大爷,赏口马奶喝吧!”

“走走走”老汉竖起马鞭。

“你们家大人下楼给钱啦?!”

(我到村里找了个客栈住了下来,走累了,暂且住几天吧。)

午后,下起了大雨。泥泞的小路被雨点砸得吭哧响。远看,高大茂密的榕树在雨中犹如华盖。近看,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飞来的白头翁正在屋檐下梳理毛发。它浑身湿透,瑟瑟发抖。

雨下了没多久就停了。太阳也出来了。到傍晚的时候,日落西山,飞鸟归林。微微的南风吹斜了邻村的炊烟。

夜深了,有点睡不着。远远望去,村外江边的渔船上还亮着一盏灯。窗外虫鸣依旧。好了,睡吧,愿我们都有一个好梦。

曲一,游记的开篇,写的是顾远山刚到白马村看到的场景。顾远山第一眼所见的白马村,似乎跟千千万万个中国村落没有太大差别。人物、场景、故事、天气、时间,介绍得比较简单,但很有生活气息和层次感。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绘出了白马村平常的一天。在音乐的表达上,也是以低音、和缓为主旋律。这是一个宁静祥和的村子。只是作为旅人的顾远山,夜深难眠,似有心事。

(二)快乐的白马村:竹马

第二天,我坐在客栈的窗前闲望窗外,一个女店员过来搭话。

“先生,是第一次来我们这里?”

“是,第一次来”

“那想不想知道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跟名人轶事呀?”

“好好好,姑娘请讲”

我们这里的人一年四季都很快活。

三月春来,当鸳鸯在雨听池里打滚嬉戏的时候,我们会去采集新茶。五月端午,当鹧鸪鸟在茶洗山欢唱的时候,我们会在清江里大赛农舟。九月重阳,当凤仙花还在盛开的时候,清江河里螃蟹最肥美,酒足饭饱,可以睡个大觉。冬天来了,可以去山里踏雪寻梅。这里农闲时间长,正月里还可以天天睡大觉。

我们这里五里十里处处是亭台,五步十步处处有商店。你看,那年轻的姑娘们多漂亮;你听,那悠扬的渔歌多动听。

最欢乐的是那些小孩,他们骑着竹马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在一年四季、五彩斑斓中回荡。不知道是哪个先生教的,他们还懂三英战吕布,飞龙斗蛤蟆。

客官你就在我们这里多住几天吧,你看我们亦安酒家客人多多。

尝尝我家的腌鱼,你看咸得多正宗……

客官似有心事?——

哎,别想那么多。来,多喝几杯杨梅酒。这酒是好东西啊,管它什么苦闷事,喝完就忘光光了。

你得学学我们白马人,你看,他们看上去傻里傻气的,但是都很快活啊!

曲二,随着店员的讲述,一个更加清晰、内涵更丰富的白马村展现开来。这里有山有水,不仅环境优美,物产还很丰富。这里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商贾云集之地。人们丰衣足食,天性乐观快活。在音乐的表现中,尤其借助了孩童骑竹马的拟声,将白马村的欢快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以店家姑娘的视角,也再次点出了顾远山的人物形象特征。当顾远山看着白马村美丽的风景,听着店家姑娘讲述这里无忧无虑的生活时,他的忧愁苦闷是少了一些,还是更多了呢?

(三)有故事的白马村:西村渡口

在离白马村十三里地的地方,有一个渡口,它依着茂密的山林,现在寂静无人。

渡口前的这条江通往东南方向,两岸长满了野草。

波澜不惊的江面上,悠悠地驶来一叶龙舟。龙头青面獠牙,好像是鬼。

“听说啊,这里曾有一个漂亮的姑娘,被水草缠在江里,淹死了,后来变成了女鬼。”

“是嘛,也有人说呀,是为了心上人,投江死的。”

“那小孩,别哭闹了。再不听话,让水鬼把你带走”

龙舟继续前行,龙王要点兵啦。

快走,快走!

嘘,别说话,让它快点过去。

曲三,作者的表达比较模糊,但对于表现白马村灵异和神秘的一面,已经足够。任何一个依水而生的村落,都会流传出水鬼的故事,这并不稀奇。只是这个故事中,点出了死于水中的白衣少女,却没将故事展开。

(四)触景生情:灯花

夜又来临。

天上的星星真亮啊,像是点着的灯。远处的山像是一条巨大的棉被,栖息着疲倦的白云。近处的江水,缓缓流淌,像是无穷无尽的夜的秀发。

渡口点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忙碌的客商还在赶着驴车出行,悠闲的村民则聚在篝火边谈心。孩童在妈妈的怀抱中熟睡,异乡人呆立在水边。

看到村里的阿大和柳儿,不知怎么的,我竟想起小妹来,也不知道她现在在哪。

那年小妹十八岁,我们牵着手去田间放风筝,去河边放花灯。故乡的河岸杨柳蒹葭,恰如此时眼前的清江。

现在我离开家乡已经十三年了,两鬓的头发竟然已经花白。这些年,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星辰啊,请告诉我!

清风啊,带我回家吧!

我仿佛看见春归的燕子在啄泥垒巢,我仿佛看见了门前的小溪,村口的大黄。

这个宇宙还真是大啊,这个世界还真是小啊。

曲四,是顾远山的心理描写,直接道出了顾远山的心事,深情而动人。作为异乡人的顾远山,在这个夜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顾远山的家乡有白马村一样的风景,还有一个跟他青梅竹马的小妹。但顾远山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离家,转眼间已是十三年。十三年,顾远山似乎做了很多事,但可能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所以他觉得好像也什么都没做。现在,走在回乡之路上的他,不忍想象回到家乡的模样。也许,十三年前的景致还在,但十三年前的人,一定不知道去哪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这个宇宙真是大啊,无论朝哪里走都没有尽头。这个世界真是小啊,走来走去,兜兜转转又好像还是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五)体悟:南浦云

又是一夜,夜色掩映着江面,江水轻轻拍打着渔船。

我喝了一口茶,又苦又涩;我吃了一口菜,这腌鱼还真是咸。

老船家抽着水烟,牙都掉了,还满口脏话。

我默默地望向远山。远山仿佛发出了一声叹息,它说总有人走到山外去,却没人走回来。

夜更深了,打更的钟声在山间回荡,更令人孤枕难眠。这里离白马村十三里地,好似我无所事事的一十三年。雏鸟七千,以天地为笼,与我一样,皆不得自由。

皇天三界,宇宙还真叫大啊;皇天三界,世界还真叫小。

曲五,又是夜晚的场景。随着顾远山在白马村及周边逗留时间的延长,他的体悟也在不断加深。这一次,顾远山尝到了茶鱼的苦咸,看到了船老大的衰老和“丑陋”。他觉得那些鸟即便比自己飞得更远,依然还是固囿在天地的牢笼之中,跟自己一样不得自由。

于是,顾远山再次感叹,宇宙还真是大啊,这世界还真是小!不过,这次的感叹,似乎超越了之前的儿女情长,而有一丝哲思的味道。

(六)白马村的另一面:西山雨

曲六的表达很特别,没有唱词,而是用一些断断续续、似乎模糊不清的话语来表达意象。

顾远山从渔船上喝完酒后上了岸,这时下起了雨。于是,他躲进山洞,躺在了石头上。醉梦中,他又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

听众们难以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通过风声、咳嗽声、叹气声、乌鸣声,以及真冷、药、死得早这些清晰的词汇,可以感受到,顾远山想到的这些故人,或者病了,或者老了,或者就是死了。

曲六压抑、沉郁、悲伤,这与曲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醉梦中顾远山脑海里浮现的故乡的场景,但何尝又不是眼前的白马村的另一面呢?

(七)了悟抑或重生:村口迎佛

曲七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了白马村迎佛仪式的场景。

顾远山半夜里听到外面叫声连连,刚开始还感到害怕,后面渐渐听习惯了,就也不怕了。他也起身,参与到这庄重的活动中来。

村口迎佛,重点提到了龙王点兵,这是水乡文化特色,也与曲三的故事场景相呼应。

四面神风

八方先人

齐聚白马

就是能界

顾远山呀顾远山

不如随众共贪欢

壶满酒巾缠头

一夜鱼龙舞不休

在中国传统文化场景中,佛是觉者,大彻大悟是佛与众生最大的区别。众生皆苦,唯觉者能终得涅槃,彻底脱离苦海。

曲七在音乐表达上节奏明快,曲调高昂,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场。好像是一个病人,在获得名医施治之后,终于又生龙活虎起来。

不知道顾远山看完了迎佛仪式,游历了白马村这一番之后,是否会觉醒和重生呢?

《白马村游记》在词、曲、唱等方面都有很多独特之处。从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看,《白马村游记》也能引发不少思考。比如,创作者为什么要用游记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故事?顾远山是因为有所思而游,还是游后有所思?这个旅行的过程,顾远山的心病被治愈了吗?如果这个旅行的过程,对顾远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作用的机理又是什么?

又比如,白马村这个地方美吗?好玩吗?它是否能对更多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白马村,无疑是有文化内涵的,那这个文化内涵的意蕴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