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潮汕一带的小吃,不得不提到“粿”,其中,有一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的粿,被称作“鼠曲粿”。鼠曲粿,又叫做清明果。虽然我国南方很多省份都会在清明时期制作清明果食用,但各地制作的均有不同。这种被称作“鼠曲粿”的清明果,是在福建潮汕一带的人们,用春天挖的新鲜的鼠曲草做的,因此,将其命名为“鼠曲粿”。鼠曲草说到这儿,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这种草。鼠曲草,又叫鼠耳草、佛耳草,散长于田间地头,因为它的叶子上有白色的绒毛,有些像老鼠耳朵上的毛,因此,便被称作了“鼠耳草”。介于此特点,潮汕人民还将其亲切地称为“白头翁”。这种植物,在我国生长时间很长,而且,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它可以食用了。据《辞源》上说:“鼠曲草,草名。又名米曲、鼠耳、无心草、香芋,北人称为‘茸母’。可入药。古时民间以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和粉,作龙舌料,食之可避时气。”潮汕人很早就懂得“鼠曲草”的药效,它性平,味甘,功能祛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这里的茸母草也同样是鼠曲草。人们用鼠曲草和粉做粿的习俗历史久远。那么,说了半天鼠耳草,这鼠曲粿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的呢?制作鼠曲粿据传说是在南宋。相传,在南宋末年,由于元兵入侵潮汕,当时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百姓为了求得生存,只得在野外挖一些草根、野菜来充饥。据说,人们在吃野菜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叫做“鼠曲草”的野菜,它不仅无毒可吃,而且还香味浓郁,十分可口。后来,人们便用鼠曲草的汁液混合糯米磨成米浆,用米浆制成粿胚加馅料做成了鼠曲粿。听起来,传说好像真的一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唐朝时期,人们就懂得鼠曲草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了。如果你读过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鲁望以躬掇野疏兼示雅化用以酬谢》,便会知道,因为这首诗中有一句“深挑乍见鼠耳香”,诗中的鼠耳,便是鼠曲草。可见,传说终归是传说。模具中印好的鼠曲粿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的鼠曲粿的呢?我们姑且不去追究,关键是也难以寻根溯源。但是,我们可以将现在的“鼠曲粿”记录下来,以免多年后,人们在提及,它依旧如传说般不可佐证。现在,潮汕一带的“鼠曲粿”,是用春天挖的新鲜的鼠曲草煮烂后,在油锅中翻炒,再放入石臼中捶打成棉絮状,拌上糯米粉揉搓成团,做粿皮;馅料是用绿豆碾去壳并淘洗干净,再与葱油、白肉丁、瓜丁、白糖、橙皮等一起熬成豆馅。然后,用粿皮包上适量的馅料,将其放入制粿的模具中,用手挤压成形,不过为了粿坯不被模具粘坏,因此要在里面勤擦花生油。将模具中印好的粿放在铺有香蕉叶的蒸笼上,放在锅中蒸熟。等晾凉后,用剪刀将粿下面多余的香蕉叶一个一个剪掉,吃时撕去底部的香蕉叶。鼠曲粿不过,不得不提醒,潮汕的鼠曲草有两种,一种叶大,称作“大米鼠曲”,一种叶小,称作“小米鼠曲”,花都是白色的。而潮汕人用来做粿的,通常是小米鼠曲。因此,如果你想亲自动手尝试的话,一定别选错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1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