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www.pifubing999.org/
《代悲白头翁》诗词鉴赏分析作者,刘希夷(唐)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解析:这是一首感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的警世之作。作者运用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了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并将这个生命历程,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同人世间的天地翻覆结合起来,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创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艺术氛围,闪现出发人深醒的哲理之光。诗的前半部分,由洛阳女子感伤落花写起,抒发了红颜易老、人生苦短的感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洛阳春深的画轴,桃红李白,落英缤纷,春风挟着飞花,飘向洛阳城东的深宅大院。洛阳城东当时是富贵人家的聚居地。于是便有了洛阳女儿的触景生情与对花叹息——韶光流逝,红颜易改,更何况人世间沧桑之变不可抗拒。这历代的花柳繁华地,已不见前朝赏花人,当今的赏花人又何尝不是像风送落花一般。花落还会复开,青春却难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大自然的辩证法。“年年岁岁”和“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花相似”和“人不同”的两组交叉对比,不仅造成了音韵的回环美,更重要的是准确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无奈情绪,因而成为“人人心中所有”和“人人笔下所无”的千古佳句。诗的后半部分,由白头翁的凄楚晚景,写出了人生的不测和世事的多变,从而抒发了富贵无常、悲天悯人的感慨。这位垂暮之年、奄奄一息的老者,当时也曾是美少年,当年也曾同公子王孙一道,沉醉于春风桃李中,轻歌曼舞,也曾同达官显贵密切交往,也有过显赫而阔绰的青年时代,然而曾几何时,一旦卧病在床,则被亲朋遗忘,无人问津。而在他凄苦独处之时,世人一如既往地如醉如痴,寻欢作乐。于是诗人挥动理性之笔,饱蘸激情地发抒“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的感叹。并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作为全诗的收束之笔,点出了本诗之主旨。“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出现在前后部分之间,用作承前启后的联系与过渡,同时点明红颜子和白头翁的因果关系——白头翁的今日,就是红颜子的明天。在当时社会里,人们无法主宰自己,当然也摆脱不了命运之神的安排。这首古乐府融汉魏歌行及梁陈宫体诗的特点于一炉,把叙事、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意蕴深厚,是初唐诗坛上的优秀之作。尤其“年年岁岁”两句更为世人称道。传说其舅父宋之问曾要求将此联让给他,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非常恼恨,曾拟使仆人以土囊将他治死。又传宋之问以刘希夷的《洛阳诗》为己作,至今这首诗载于宋之问集中(见《唐诗纪事》卷13行《唐新语》)。其实宋之问诗歌上的成就远高于刘希夷,无须将刘希夷的诗作据为己有。只是因为宋之问人品低下,才有了人们的附会之言。然而却似应了《代悲白头翁》中的谶语,刘希夷在诗成不到一周年之际,便被奸人所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迷,从而也使《代悲白头翁》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乃至神秘的色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