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一首唐诗引发的命案
文人的品格是不能轻易相信的。这是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屡屡掉坑、发现诸多文品与人品不符的事件之后,所能够得出的结论。不过,说到人品欠佳,一般的诗人才子不过是些负心薄幸的感情纠葛、无甚骨气的政治变节,或者服务权贵的猥琐嘴脸之类,唐代诗人宋之问就不同了——他因夺诗不成,一气之下杀了自己的外甥。这就比较耸人听闻了。而且史料的记载虽都只有寥寥数语,却也不全是小说家言。《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就说他“为奸人所杀”,但为了严谨起见,没有给出断言,而是说“或云:宋之问害希夷”。同样不太肯定的口吻在刘肃的《大唐新语》中也出现了:“……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到了《唐才子传》,作者不但非常肯定害死刘希夷的凶手是其舅宋之问,还给出了杀人的方式:“使奴以土压杀于别舍。”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同样的细节:“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经过这样的交叉印证,如果还不能百分之百断定事件的真实性的话,或许我们还能从宋之问的为人来侧面辅证一番:他曾经想自荐给武则天当男宠,结果被女皇以“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华,可是他有口臭我受不了啊)给拒绝。其后,他又媚附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巴结过安定公主、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皇族显贵,还追随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最后被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赐死。嗯,猥琐是真猥琐。可至于为了一首诗而杀人吗?还是在宋之问本人“有才调”、于《全唐诗》中共存3卷首诗且不乏上乘之作的前提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是句好诗,可宋之问自己写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它就不好吗?有人因此提出质疑,觉得宋之问完全没有偷诗的必要;而史料中的说法,在甥舅两人的年龄问题上又存疑颇多(如果以宋之问在其他诗歌自序中提及的年龄与《全唐诗》介绍中的年龄为准进行推断,则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二十岁。但刘希夷死时史料中说他不到三十岁,那宋之问就应该不到十岁。十岁的孩童“窒杀”三十岁的外甥,听起来怎么都觉得困难)。因此,也有人认为刘希夷遭谋杀是真,但凶手却未必是他劣迹斑斑的舅舅。只是,《全唐诗》中存着两首几乎一模一样的诗、分别挂在这甥舅二人的名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刘希夷名下的叫《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的则叫《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则完全一样。至于这杀人夺诗事件是后人的传误附会,还是确有其事,或许也就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代悲白头翁》与号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几可比肩,虽然不及《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朦胧美妙,却以叙事性的流畅笔调同样表达了“光阴短暂、青春易逝”的主题,体现出一种婉转动人的玲珑美,在初唐时期为后来整个盛唐的诗歌开拓了边界、奠定了基础,着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如果刘希夷真的是因诗被害,那确实是太倒霉了些。可他的诗歌生命,却从此永生。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属于春天的诗歌吧。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往期精彩回顾: 雨水|好雨知时节 谈茶 喝茶不能抑制病毒,但或许可以缓解焦虑 禅语|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大年初一,奉上10个祝福 除夕 爆竹声中一岁除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5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猪刚出生拉肚子,这3个方法真的有用,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