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亡矣。饕餮已亡三千多年矣。

直到公元年饕餮又再世,让世界迷惑,让天下不解。饕餮为何物?为何而生?又为何而亡?从亡而复生三千余年与之擦肩而过,饕餮一梦三千年。是河南安阳县小屯村一位叫吴希增的农民把它唤醒的。

历史上记载吴希增的文字极少,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吴希增绝非一位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他有些文化也确有“野心”,不安心土里创食,幻想有朝一日暴富发财。他的野心就集中在寻古上。吴希增是先行者,在他身后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其后近百年和他作同一个梦想:“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

说吴希增不简单是因为他知道他生活的安阳县小屯村地下有宝,隔着黄土就是他的梦想。因此他锲而不舍地用洛阳铲探宝,没有人能否认他是考古的行家,至少他在安阳县是最早把眼光盯在黄土层下的地道农民。关键是吴希增把梦变真,就是他发现了中国的国家之宝:司母戊鼎。直到今天无任何能撼动它国宝、国之重器的霸主地位。

在中国已出土的青铜器鼎中,有两件之最,一为毛公鼎,其鼎内有个铭文字,是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现藏于台北博物院,乃重器之中之重器,青铜器之国宝;二为小屯村农民吴希增挖出来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最重、最高的青铜器,这尊四足大方鼎后称后母戊鼎,还是铸图最多、最复杂、最生动、最精典,也是最神秘的,饕餮与大方鼎同时出世。大方鼎让专家惊讶、兴奋、震撼、鼓舞,而那些铸在大方鼎上的饕餮图案却让专家们困惑、猜疑,感到难解,不可思议。

大方鼎不是裸鼎,而是四周有着一道道美丽的纹饰。这樽威武、庄严、雄壮、气贯天下的司母戊鼎的鼎身表面是以云雷纹为地,生动形象充满想像,器耳上浮雕着一列鱼纹,鱼纹相贯,首尾相含,细腻逼真;两耳外侧装饰着一对虎噬人纹,这对虎凶猛,虎身健壮,虎爪呈威,正虎口大张准备噬人,双虎共衔一颗人头。

在大方鼎的四足上,铸有很神奇很奥妙的纹饰,仿佛写实,又似乎在写意;是抽象的夸张,又好像是综合的艺术表现;非神非怪,似兽似妖。据说当年有专家曾伏在地上细心观察数小时,以致于非人搀扶而不能起来。这就是饕餮纹。失踪数千年,假死而生。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艺术探源,还是对先人观察万事的视觉都是极难得的机遇。饕餮死而复生。

饕餮为何物?三千多年后能否予其正名?

最早记述可能是《左传》,言炎帝部落一首领缙云氏,有个不争气不成器的儿子,几乎无恶不作,天下之民遂将其与上古三恶人一视之,归类为“饕餮”,简而言之,《左传》上说的饕餮就是部落中的“恶少”,有些像西晋时的周处。人皆恨之,又皆怕之。于是商周时期部落的勇士们便将饕餮的形象装饰在青铜礼器上,这样使敬天敬神敬巫的礼器显得更加神秘庄严,气势不凡。可见《左传》上描绘的这个小恶霸其长相应该不仅丑而且恶,不仅恶而且凶。把饕餮的面容作成饰纹是取其恶、凶、猛,我理解,作为上供礼器上的饰纹,应该具有镇邪避恶之意。但《吕氏春秋》中记载却截然不同,其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按《吕氏春秋》描绘,饕餮就是只恶兽。无论恶人还是恶兽,饕餮从青铜鼎里蹦出来就是来者不善。

专家有高论。西晋学者杜预为《左传》作注时,曾专门解释“饕餮”,“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由此看来,饕餮非但表面不善,其性亦不良,一为贪财,二为贪食;未言其贪色。

那么天下到底有没有饕餮?以我见过的青铜器看,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饰纹绝大部分表现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比如牛头纹,它基本上就是牛头的再现,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公元年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一尊青铜方鼎,鼎有纹饰,鼎腹四面均为高浮雕牛头纹。牛头的特征表现鲜明突出,以鼎之突陵为牛鼻子,左右双目、牛眼大瞪,阔口露齿,牛角翘起,似乎牛在发怒?仰或是发威?细看整个牛头的五观似乎都在表现着一种牛的庄重,牛的威严。这也说明西周早期牛在社会和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这种植于青铜器的牛的图腾,说明商周时代人的思想和艺术的取向。

年正值秋收之际,湖南省宁乡县黄材村一位姓黄的农民真有福气,一锄头竟刨出一件国宝,国家一级文物:大禾人面纹方鼎,此方鼎是我看到过的纹饰最新颖、最奇特、最有创造力的,四个鼎面都铸有一张表现各异,又十分逼真的人脸,专家研究,称其为“大禾”是因为鼎腹内壁近口沿处有此铭文,“大禾”很可能是铸此鼎的匠人也可能是负责监制的,无论如何,这四面的人脸无疑是一种写实,把大禾周围的人,也可能就是大禾本人的脸活脱脱地铸刻在鼎上。毫无疑问,商周时期青铜鼎纹饰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写实。

晚商至周初时代,应该是青铜器的“勃兴期”,这个时代的青铜器类骤增,各种动物纷纷踏上青铜器的舞台,一些动物如大象、老虎、牛、马、兔、鱼甚至鸮,都做得相当逼真,相当生动,用栩栩如生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如在商武丁王之妇妇好墓中出土的妇好鸮尊,简直是一只注入了神灵的青铜鸮,活灵活现的猫头鹰。难怪它是国宝,国家一级文物,河南博物馆的九大镇馆之宝。

凭空想像,虚无创作的青铜制品不多,既使是纹饰也多取自生活,取自自然,最常见的云雷纹、鱼纹、蝉纹、凤鸟纹、叶形兽体纹、人体纹又称“神面纹”,可能高于现实,抽象于现实,但一眼可辩,皆源于现实、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这是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的基调。即使是龙纹,也是四足之虫,类似于今日的四脚蛇、壁虎,我一直怀疑也一直在考证,中国龙的图腾,应起源于蜥蜴,也是由实化虚。

在首都博物馆大厅中,有一尊高数十米的青铜建筑,那上面的纹饰就是鸟纹,多么美丽多么漂亮又多么诱人,那青铜的鸟纹分尖尖的勾喙,抬起的前爪,高昂的鸟头,鸟身上漂亮的羽毛,然后是鸟的后爪,鸟卷起的尾巴,还有似张未张的翼翅。让我崇拜,让我感动。现存于美国旧金山博物馆的一尊商晚期的青铜犀牛,制作得如此逼真让人不敢相信,连犀牛眼神的灵气都能让感到,犀牛的耳朵、牛角、鼻子、嘴巴无不恰如其份,甚至连犀牛的双眼皮都铸造得真真切切。没有人能想像,制作此铜器的匠人未见过活的、真的犀牛。因此我也推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中原地区尚有犀牛存在。见到“中国犀牛”并非难事,因为当年制作青铜器的匠人并非贵族王公。由此我认为,数千年前中原大地有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应极像饕餮,或者说商周的青铜匠人见到过类似的动物才萌发了创作的意图。

饕餮的确有头无身,无四肢亦无尾。因此才有似妖似怪,似有似无的数千年命题。但饕餮其长相依然清晰明了,饕餮长着一对弯角,一对叶形耳,眼睛呈臣字状,最突出的是两个大鼻孔,鼻孔向前,嘴中有獠牙,獠牙呲在唇外。

就獠牙、鼻子和凶狠、贪食来看,我认为先人之世时,至少参考了两种动物,之一是野猪,之二是剑齿虎。也可能还有一种凶猛的动物头上长有弯角,嘴中呲出獠牙、鼻孔大而圆,竹叶似的虎耳,眼睛像猪目。这种动物现在灭亡了,不等于说几千年前没有,很可能很普遍。比如中国的华南虎,中国人老幼皆知的武松打虎,李逵力杀四虎距今天并不遥远,解放以后猎杀华南虎的新闻报道还屡屡见报,据专家考证最后一只华南虎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消亡的。从此华南虎绝种,谁能想像三四千年后,再有人提起华南虎不被那时人议为妄想邪说呢?

我在甘肃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看到当时和政,竟然有那么多巨型的动物,我站在三趾马的化石前,不及马腹;那巨大的铲齿象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型巨象还生有一把像大铁铲似的长板状门齿,我甚至怀疑人类近期发明的挖土机,铲土机等机器的原始起因概由此出。尤其是大型剑齿虎,它凶残圆瞪的眼睛,它呲出口的两颗獠牙,谁能说我们的先人在创造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时没有看见过剑齿虎?大胆地推测一下,可能直到夏商周时期,中原一带还有剑齿虎,匠人们见过、听过因此才有了饕餮的创作。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夏代嵌绿松石青铜牌饰,这种青铜牌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部,可能是衣服上的装饰,也可能是乞神保佑的,其眼眶形状近似饕餮纹上的“臣”字目,因而有学者认定是为最早的饕餮纹,我认为有些勉强。

悠悠然,历史一晃何止数千年?当年饕餮在青铜器纹饰上独领风骚,称霸青铜鼎,多少有些像恐龙称霸地球,但持而难久,兴而必衰,盛而必竭,巨无霸恐龙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消逝了,变成了白骨化石。恐龙为何而亡?因何而逝?直到今日方家专家各有各理,科学家还在寻找科学依据。饕餮仿佛也走着恐龙的路,它兴起于商周时期,几百年间大行其道,仅仅几百年,与恐龙相论可谓一瞬间一刹那儿,可谓眨眼一激灵,饕餮又神秘地隐去,依附在青铜器上,走进历史,走进黄土,走进地下,饕餮身前身后该有多少秘密?饕餮身上该有多深的奥妙?

谁解其中味?

白头翁作品《飘雪有韵远行无声》,此书分为3辑,一辑“雪落无声,风月有情”,是对既往人生岁月的追忆,有情有义;第二辑“历史无痕,花开有意”,是读书随笔,写的多是历史述评,对历朝帝王的点评,有声有色;第三辑“心灵无间,时空有序”,写的是心灵故事,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品随笔,有真有善。京东、当当均有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是购书链接。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
法国敏白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