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收藏温州城市公园观鸟指南
苯丁酸氮芥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11112.html 01黑尾蜡嘴雀(Eophonamigratoria) 雀形目雀科蜡嘴雀。属又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嘴粗大、黄色。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河谷、果园、城市公园以及农田地边和庭院中的树上。温州公园冬春季较为常见。 02家燕(Hirundorustica) 燕科燕属的鸟类。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夏候鸟,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村落附近,常成对或成群地栖息于村屯中的房顶、电线以及附近的河滩和田野里。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 世界性分布。温州地区公园常见,多筑巢在屋檐下。 03树麻雀(Passermontanus) 也通称麻雀,是文鸟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额、头顶至后颈栗褐色,头侧白色,耳部有一黑斑,在白色的头侧极为醒目。背沙褐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颏、喉黑色,其余下体污灰白色微沾褐色。相似种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野外不难区别。 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 树麻雀是世界分布广、数量多和最为常见的一种小鸟,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多有分布。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千米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温州公园常见留鸟,市区公园均可见。 04乌鸫(Turdusmerula) 鸟纲鸫科鸫属的鸟类。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 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米左右均可遇见,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夜间受到惊吓时会飞离原栖地。 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也吃樟籽(食后将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 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温州地区公园均可见。 05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 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故别名“白头翁”。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 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留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温州各大公园常见。 06白鹡鸰(Motacillaalba) 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 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温州公园较为常见。 07灰鹡鸰(Motacillacinerea) 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 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 主要栖息于溪流、河谷、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岸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住宅和林区居民点,尤其喜欢在山区河流岸边和道路上活动,也出现在林中溪流和城市公园中。 在长江以南主要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温州地区大型山地公园可见。我这个马鞍池公园拍摄的。 08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 雀形目鸫科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 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繁殖于东北亚、往南到中国和朝鲜。越冬于南亚、东亚和日本南部。温州公园偶见的旅鸟。 此图来自网络09红胁蓝尾鸲(Tarsigercyanurus) 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 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尤以潮湿的冷杉、岳桦林下较常见。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有时甚至出现于果园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丛和草坡。温州公园偶见。 马鞍池公园拍摄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10鹊鸲(Copsychussaularis) 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小型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 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温州地区公园常见留鸟,各大公园均常见。 11白腰文鸟(Lonchurastriata) 雀形目文鸟科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红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额、嘴基、眼先、颏、喉黑褐色,颈侧和上胸栗色具浅黄色羽干纹和羽缘,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纹。相似种斑文鸟腰不为白色,羽色亦不同。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 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节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结合较为紧密,无论是飞翔或是停息时,常常挤成一团。 主要以稻谷、谷粒、草子、种子、果实、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我国长江流域疑难常见留鸟。温州各大公园较为常见。 12暗绿绣眼鸟(Zosteropsjaponicus) 雀形目绣眼鸟科。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 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常见。温州地区景山公园、翠微山公园特别常见。 此图引用自网络 13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solaris) 小型鸟类。体长18-22厘米。雄鸟头部和背亮黑色,腰、尾上覆羽和下体朱红色,翅黑色具一大一小的两道朱红色翼斑。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基部黑色,端部红色。雌鸟额、头顶前部、颊、耳羽和整个下体均为黄色,腰和尾上覆羽亦为黄色。翅和尾颜色与雄鸟大致相似,但其上的红色由黄色取代。 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森林中。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 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为甲虫、蝗虫、铜绿金龟甲、蝽象、蝉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分布于中国、南亚、东南亚等地。温州地区偶见,大翠微拍摄。 手机拍摄的,比湖人还糊 手机拍摄的,比湖人还糊 手机拍摄的,比湖人还糊 雄鸟 雌鸟 14叉尾太阳鸟(Aethopygalatouchii) 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 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温州地区景山公园、翠微山公园是非常著名的鸟点,具体不便透露。 在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小的鸟;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此图来自网络 此图来自网络 15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 雀形目长尾山雀科小型鸟类,体长9.5-11厘米。头顶栗红色,背蓝灰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块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常10余只或数十只成群活动。性活泼,常从一棵树突然飞至另一树,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边取食边不停地鸣叫,叫声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 繁殖期1-9月。营巢在柏树上,巢为椭圆形,主要用苔藓、细草、鸡毛和蜘蛛网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1-9米,巢的大小为长7-12厘米,宽7.5-9.7厘米,高7.5-10.2厘米,深4.5-7.6厘米,巢口径3.4(1.3-6.5)厘米×3.4(1.5-6)厘米,巢内垫有羽毛。 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个省区。一种山林留鸟,温州地区九山公园可见。 16远东山雀(Parusminor) 英文名:JapaneseTit)属山雀科山雀属,英文直译为日本山雀,也被称为东方的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远东山雀仅有上背部黄绿色,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 儿子拍得最好的一张 hoho,小朋友爱上观鸟了,带着他景山公园跑了一圈,看到不少鸟种,不过由于毕竟年纪还小,拍到的鸟还是比较糊的。^_^拍摄时间:-4拍摄地点:景山公园拍摄器材:松下FZ 图片来源:鸟类网 17普通翠鸟(Alcedoatthis) 翠鸟科翠鸟属。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常单独活动,一般多停息在河边树桩和岩石上,有时也在临近河边小树的低枝上停息。经常长时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一见水中鱼虾,立即以极为迅速而凶猛的姿势扎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时亦鼓动两翼悬浮于空中,低头注视着水面,见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很快捕获而去。通常将猎物带回栖息地,在树枝上或石头上摔打,待鱼死后,再整条吞食。有时也沿水面低空直线飞行,飞行速度甚快,常边飞边叫。 留鸟。温州地区九山公园、景山公园、马鞍池公园、翠微山公园可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