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30/5503607.html
该图引用自网络

今天在读宋之问的句子时,查了点他的资料,发现刘希夷是他的外甥!在“八卦心理”的驱使下,我顺带抄下了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如下图。

手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读完使我感到似曾相识,特别是这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使我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也有类似的句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处究竟有什么共同点?我觉得有这两点:1、都是用前后句的主语成分相对比:比如,前者“花”和“人”相对,而后者“月”和“人”相对;2、都是自然景象的“花”和“月”不变,变的都是“人”。只不过,前者刘希夷的句子重在表达“人的逐年衰老”,而后者张若虚的句子侧重感慨“生命循环相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另外,这两首诗都是乐府类,而且你读下来会感觉很顺口、也很通俗易懂。若论美感,那毫无疑问是《春江花月夜》了。我是有搜过这首乐府所配的曲子的,搜到的是琵琶和古筝合奏的版本,一旦合上眼,仿佛置身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场景中;但若论“接地气”,我觉得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实在可以媲美如今的通俗流行乐,比如你可以想象一下让“凤凰传奇”这个王炸组合来演绎下这首曲子,我猜肯定深入人心,搞不好会产生下一个洗脑神曲也说不定。

上面纯属个人想象中的玩味。本人对刘希夷的诗以及“凤凰传奇”绝无诋毁之意!那么,刚才提到“美感”,我想再分享下,《春江花月夜》为啥会给人美的感受?具体它美在哪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意象美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呢?我觉得主要有三大类:景物、人、事。1、景物:除了开头几句点题的“春江、花、月、夜”,余下还有许多,比如:白云、青枫浦、捣衣砧、鸿雁、鱼龙等。2、人:1)有“概念人”:即前段部分提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人”,虽说我把这定为“概念人”,但是我觉得那样的一个人等于全人类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也有“具象人”:比如,扁舟子、离人——按说这两类人实在应叫人感到同情,怎么说他们美呢?我是觉得他们一个独坐船头、举头望月、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一个眉蹙春山、眼颦秋水、思念着远方的恋人,正是他们的真情产生了动人的美。3、事:1)有像是在“与天对话”的事。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你说这个问题,有谁能答得上呢?我读着感觉这个问题,有点像研究黑洞和宇宙的科学家们对“人类何时存乎于宇宙”般的源头似的发问。叫人感觉很是渺远、也很无解;2)也有“相思”这种常规事宜。例如,“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阁中的女子痴等远方的恋人,真的是“等得花儿都谢了”。春天有多美,这份相思就有多煎熬!二、画面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是一幅画,我只恨自己没那个“彩笔”,我只好动用想象了。所以,我在脑海中脑补了这么一个“短视频”:镜头对准一个手握沙子的拳头,只见屏幕上的字幕飘过一行诗句,那个巧手抖落下一小撮细沙,运用他纯熟的沙画技艺,瞬间呈现出一副与那诗句极为相称的画来。好了,我就来分享下,我所读出来的画面有哪些叫我感到惊艳的:1、我把“春江潮水连海平,……,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四句理解为“海涵明月、潮生浪逐”的画面,使我感到一种空明壮阔的美;2、我把“江上婉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解读为“月洒芳林、烟笼江岸”的画面,使我感到一种灵动朦胧的美;3、我把“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缩略为“江天一色、明月皎皎”的画面,使我感到一种纯澈明净的美。这简直就是一副高清壁纸,有没有?三、情思美上述我所读到画面和人、事、景,它们在诗中并非各自零散独立,而是由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连缀起来的。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如下:1、哲思美:开头八句,诗人在为我们勾勒完一幅幅壮阔生动的图景后,通过两个提问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很自然地将景与人融为一体。究竟是“人见月”,还是“月照人”?这里是不是有种庄周梦蝶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两句有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哲思意味在内;2、情感美:诗的后半部分中提到的“扁舟子”、“离人”,都是普通人的最为朴素的情感,这种相思是足以引起广泛共鸣的,哪怕是到了现代的我们,这些诗句仍能帮助我们连接时空隧道,拨动古今“情弦”产生共振。

综上,我觉得这首诗的元素是这样组合的:景象——人——情思。人观察到外界的景象,并出发了思考与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直到写完,我才惊讶地发现我竟然是因为一时的八卦心理而促使我最终完成了这一篇读诗分享。可见,八卦心理是个好东西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1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