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给大臣乌纱帽加双翅膀虽然不
“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感旧纱帽》,没错,唐朝那会儿乌纱帽还是可以作为礼品互相送来送去的,因为当时不管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男是女,人人都能戴乌纱帽外出,连歌姬也不例外。但我们现在提到乌纱帽,往往会和古代的仕途联系起来。其实乌纱帽成为专属“官帽”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太祖朱元璋觉得大家办公时总得有比较统一的服饰,他看着也顺眼一点。当然到了清朝时期,乌纱帽没了,被“顶戴”替换掉。如果大家经常看古装电视剧,一定能发现唐、明两朝之间的宋朝,大臣们的“乌纱帽”式样最特别,其帽子两边居然加了双长长的“翅膀”,难道宋朝皇帝的审美就是让大臣们都变成小蜻蜓吗?当然不是。发明这种带“翅膀”乌纱帽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宋太祖赵匡胤,其目的不为美观,只为实用。我们联系一下实际,很容易就能理解赵匡胤这么设计是为啥了。当过老师的基本都会有如下经历:自己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小小声聊得热火朝天。但如果学生们都戴上“一米帽”(杭州的小学生就戴过一米帽,太原的小学生也戴过一米翅膀),上课聊天就得克制了,毕竟一个不小心,你就会打到身边人的脸。公元年,赵匡胤披上黄袍,登基称帝。那时候大臣们也都习惯戴着乌纱帽,式样比较传统,赵匡胤本来并不在意这样的细节,毕竟宋朝时乌纱帽照样普及,皇帝、大臣、普通人都戴着。但早朝上多了,赵匡胤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以前赵匡胤是武将,是站在下面的人;现在他是皇帝了,坐在上面看大臣,就跟监考老师看学生一样,要多清楚有多清楚。这帮大臣里好多都是跟随赵匡胤一起发家的人,所以上朝他们也不怎么严肃,经常在下边交头接耳。赵匡胤很生气,觉得这样成何体统。而且,他们说的话自己也听不清,万一这些人哪天商量好了,又把自己披上去的黄袍扯下来怎么办?于是,赵匡胤就一声令下,规定大臣们的乌纱帽必须加上用铁片、竹篾做骨架的长翅。大臣们的帽子两边穿出一尺多长的铁翅(后来越来越长),可以想象,多了这对翅膀,大臣们都没办法靠近别人,稍不留神铁翅就会往人家脸上招呼;就算真有什么话必须说,那也得面对面说,而不是侧着靠近窃窃私语。赵匡胤坐在上边,只要大臣们稍微动弹下,其乌纱帽的铁翅便会晃动,这种情况下别说小声聊天了,随便晃动下身体,皇帝立马就点名问:“爱卿有何事?”因为这种帽子戴久了,宋朝大臣还闹出了笑话。据说宰相寇准曾经私下换便装上街,结果他刚开口想跟人打听点事,对面那老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连呼惶恐。寇准有点意外,问对方怎么看出自己身份的,老头说:“您在巷子里走路特别小心,时刻提防左右碰到什么东西,只有戴惯了乌纱帽的老爷才这样哩。”由此可见,我们今天以为的一些创新,其实古人早就玩过了,古人的智慧真不输给现代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14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趣味对联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下联别有
- 下一篇文章: 赵匡胤为何给大臣乌纱帽加双翅膀虽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