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豪气干云
先生十一岁续千里快哉风神宗元丰六年(年)闰六月,先生写《平山堂》四年后,贬居黄州,与他同时遭贬的朋友张梦得在新盖房子附近的江边建了一个亭子,请先生命名,先生给亭子题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又名《快哉亭作》)。词中见此思彼,再次提到了恩师欧阳修《朝中措》中的名句。《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落日中漫卷绣帘,亭下江水直连碧空。我知道这个亭子是您为迎接我的到来而专门制作,窗户上没干透的彩漆还能清晰地看出新鲜的油青漆红。在亭中眺望远山,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上,枕着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杳杳渺渺出没的孤鸿。此时,远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此情此景,才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先师词中的妙语:“山色有无中”。广阔的江面似有千顷,安定闲静,一平如镜,清澈洁净,倒映着江边碧绿的山峰。忽然江面洪波涌起,掀舞着驾着一叶扁舟的白头渔翁。可笑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能理解庄子所言“天籁”,硬说什么风分雌雄。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随时随地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快哉风。快哉亭:苏轼苏辙诗文提过三处快哉亭,此词中亭为张偓佺元丰六年(年)所建。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今河北邢台清河县)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齐安郡,即黄州。唐代在天宝年间曾改州为郡。苏辙就是爱显摆,经常在地名、官名等方面用些古时的称谓,显得自己博学多才,这个比着范仲淹的作风差远了),即其庐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苏辙《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此快哉亭大约建于苏轼在密州期间的熙宁八年()秋至熙宁九年十一月之间。熙宁十年(年),苏轼在徐州时期,李邦直建亭,请苏轼为新亭命名,苏轼即以快哉名之,并写下《快哉此风赋》。贺铸《快哉亭》序:熙宁末,魏郡李公持节来此,构亭于城隅之上。郡守眉山苏公命名曰:快哉亭。诗描写快哉亭飞亭冠城隅,空阔延四望。现在,仅存徐州快哉亭。张偓佺(wòquán):名梦得,字怀民,又字偓佺。偓佺本是传说中的仙人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偓佺之伦暴於南荣。”唐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古仙人,姓偓。”汉刘向《列仙传偓佺》:“偓佺者,槐山採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苏轼《山坡陁行》:“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张梦得以此为字,应该是因为仰慕这位仙人。张怀民就是《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苏轼去找他一同赏月的那另一个闲人。苏轼曾经评价张怀民说心怀坦荡,是一个正人君子,有过人的自制力。张怀民是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之类的小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一同被贬至黄州。可能是二人的遭遇相同,让他们同病相怜,而且当时苏轼确实知音难觅,所以二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交往密切。至于张怀民的事迹,实在乏善可陈。但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居然能与东坡先生深交,实在让人羡慕嫉妒恨啊!张怀民何德何能,得享如此厚福!这得是祖上、前世积德行善修行了多少辈子啊!知君为我新作:先生就是这么臭美、自恋,呵呵。但可爱得很哟!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还未干。长记平山堂上:“长”按理说应该是“常”或“尝”,先生在这里用“长”可能是取“长久”的意思。欹(qī)枕江南烟雨:网上大多解释为斜倚枕头看江南的烟雨,主语是先生或其他人。但词中的字都没有“看”的意思,所以我觉得主语可以理解为平山堂,“欹枕”动词,宾语是“烟雨”,是说平山堂斜枕着江南的烟雨,是拟人化。平山堂所在的扬州,从地理位置上算是江北,但文化上一般视为江南,其生活风情、建筑艺术、气候都是传统的江南风骨,南京、苏州、杭州、扬州一般合称为“江南四大名城”。唐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中的“江湖”有版本作“江南”。苏轼《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即使以上说的都可有不同解释,扬州不算江南,但隔江比作“欹枕”也不为过。所以说,苏轼可能是以拟人化的手法,说平山堂枕着江南的烟雨(不是看,而是枕着),也符合他的思路风格。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苏轼枕着江南的烟雨,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不一定非是“看”烟雨,“枕”烟雨更有意蕴。认得醉翁语:“认得”有作“认取”,都是指看到眼前景象,使我更加直观深刻地领会了先师词中的意境的意思。苏轼还是把“山色有无中”的著作权给了恩师。呵呵。都镜净:都,读“dū”可能性大,取雍容闲雅、安定平静之意。镜,取水平如镜之意。净,取洁净清澈之意。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是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吹奏箫笛等各类竹管发出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天籁也泛指自然界的声响,风声、鸟鸣、泉涌,种种凝聚天地日月精华的声音。后世称诗歌不饰雕琢,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雌雄: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分析了“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不同。是拍楚襄王马屁的奉承之赋。浩然气:这句也看出先生自恋、自负得很,是说他自己一直正直,浩气长存。《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这很难用语言表达。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此句和下句是说,只要心中正直,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谁都可以享受畅快之风,没有什么大王、庶人、雄风、雌风之别。这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食”的思想一脉相承。此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山光水色的娴静之美和狂风巨浪的壮阔之美,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雄奇奔放。此词首句描绘了一幅夕阳下漫卷绣帘、乐赏山水的闲适画面,“水连空”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然后由远及近,自作多情地与主人打趣说这亭子是专门给我建的。接着由眼前的景象引出以前在平山堂赏景的闲适,也是斜倚着枕头闲看江南烟雨,进而说现在看到的远山那种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景象让我深刻领会了先师的诗中真意。下阙由静谧安闲的静景,突变动心骇目的狂风巨浪,但白头渔翁随浪浮沉,凛然无惧,就像舞于浪中。于是,先生有感而发:哪有什么王庶雌雄的分别,只要像我一样胸中有浩然之气,走到哪里都能享受畅快之风。表现了先生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当时先生身处逆境,但泰然处之,坦荡旷达,大气磅礴,而且绝不是听天由命、听之任之的无奈与失落,而是像白头渔翁一样“弄潮儿向涛头立”,奋楫搏浪,豪气干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15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