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梅国强,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多年潜心研究经方治病的内在机制,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

本文为梅国强教授在“第十一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上做的讲座,内容也是紧贴临床,对于青年中医有很好的启发。(PS:李赛美教授将几次经方研修班的讲座整理成书,出版了,名字就叫名师经方讲录,还是很有临床价值,大家可以去买来看看)

增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证思辨录

湖北中医药大学 梅国强

接前文:

六、和解枢机、化痰活血、重镇安神以治眩晕

《伤寒论》条虽未涉及眩晕一症,然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并未脱离少阳病范畴,不过有所变化而已。既然眩晕在少阳病范畴之中,则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仍是其病机之要素。据《伤寒论》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知眩晕仍是少阳主证之一。但凡主证、病机与此相合之眩晕,本方不失为首选方剂。

[病例]

汪某,女,27岁。病史:患者因心情抑郁、头昏而就诊于西医,经多种检查,如MRI、脑血液图等,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医院给予抗忧郁西药治疗,用药后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甚则如坐舟中,伴恶心、干呕、纳呆、心悸、自汗、心情抑郁加重、梦多、易惊醒,因而自停西药。月经周期正常,伴腹痛、腰酸,苔白略厚,脉缓。血压/80mmHg。

辨证分析:此案眩晕为少阳主证之一,而心情抑郁,似为96条“默默”“心烦”之互词。恶心、干呕、纳呆与该条“喜呕”“不欲饮食”略同,乃木邪犯胃所致。心悸,在96条为或然症,在条为少阳病误治之变证。其文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梦多,易惊醒与条之“惊”、条之“胸满烦惊”相似。观此,其病机为枢机不利,胆火内郁,风痰上扰,心神不安,兼有瘀血。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磁石10g,焦白术10g,天麻10g,钩藤30g,石菖蒲10g,郁金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生姜10g,当归10g,川芎10g。

若咽痛,去生姜加射干10g;纳呆者,加鸡内金10g,建曲10g。共服药21剂,效果尚佳。

七、和解枢机、柔肝和血、重镇安神以治冠心病

我不推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冠心病,但是当遇到某种特殊类型的冠心病时,用这个方子还是好的。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诸家多从瘀血、痰浊(热)、寒凝血瘀、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阳气不足等进行广泛探讨。这些讨论诚然是非常深入的。但是,有的病人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是甲证型,也不是乙证型,或者是同时有甲、乙、丙三证的要素,或者非甲、非乙、非丙。当病者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治疗这就显得很重要了。在这些讨论中,认为冠心病涉及少阳者比较少。我以前讲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等的柴胡汤类方的临证思辨录时,都提到了把这些方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那说明少阳范畴的问题在冠心病患者中不可小视,病人很可能恰恰患病就与此有关。例如得了冠心病,病因病机除了与血瘀有关外,还很可能有兼邪,特别是当兼邪涉及少阳的时候,柴胡类方常可为临床灵动之用。

因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道失调,以致痰湿内生,久则血脉瘀损,即为胸痹、心痛之根由。反之,痰浊瘀血潜伏在先,亦可影响气机畅达,以致枢机不利,故此病与少阳有关联。要解决气机失畅的问题有多种手段,调和枢机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某种情况下,还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另外,从经脉来讲,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足少阳之脉“……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灵枢经·经脉》)“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灵枢经·经别》)可见少阳经脉与心有密切联系。上述情形在胸痹、心痛中固然较少出现,然其理论对拓展医者临证思辨能力,必有裨益。

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认为非甲即乙、非乙即丙,这是一种思考方式。可有时候也会出现非甲、非乙,或非甲、非乙、非丙的情况,那如果我们遇到的病证在这几型之外,怎么办呢?经典著作《伤寒论》的优势就在于此。因此,要充分挖掘经典著作的优势。《伤寒论》能够帮助我们考察病情进展之间彼此相关联的问题,而且还能从中找出治法来。这个治法不一定是张仲景写明的,但是定可以根据所思考的问题自行处方。

[病例]

汪某,女,61岁。病史:患者因心悸、胸闷、胸痛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现症见胸骨中段后方阵发隐痛,伴胸闷、心悸、失眠(依赖安眠药入睡)、便秘,偶尔左下腹隐痛,胸脘有热感,易惊惕,苔薄白,脉缓。

辨证分析:证属枢机不利,相火上扰,心神不安,兼有瘀血。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磁石10g,酸枣仁30g,柏子仁10g,女贞子10g,旱莲草30g,土鳖虫10g,红花10g,郁金10g。7剂,每日1剂。

复诊:睡眠有所改善,胸痛减轻而偶发。心悸、胸闷消失。患者为服药方便,更为节约经费,要求改汤为丸,以巩固疗效。

那么,请问如果一位妇女50岁左右,医说其既有围绝经期综合征,又有冠心病,如何按照教科书标准化的证候分类呢?这属于两个科的疾病呀?其实,不管她是围绝经期综合征还是冠心病,只要她的表现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痰浊滋生,上蒙清窍,或兼有热,兼有瘀血,就可以考虑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现在,有的病人每年做一次体检,经常在一位病人身上有多达十几种病。诊断时,要找出其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有什么样的牵连,我认为并不必要。在张仲景的时代,没有这么多检查,只有四诊,观察病情判断证候一样是可以治病的。

谢谢大家!

问:梅老您好,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治疗耳鸣的经验。

答:耳鸣是很难治的病。首先,引起耳鸣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我是内科医生,接触了一些耳鸣的病人,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好,有的病人则无效。特别是老年人长期耳鸣,效果不好。下面我说几点,供大家去思考。第一点,肾开窍于耳。第二点,心也开窍于耳。《内经》有一段话叫做:“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有些老年人耳鸣耳聋,耳朵检查也没什么问题,这位病人很可能伴有冠心病、高血压,因为心开窍于耳,这与心主血脉有关。第三点,与肝有关。因为耳鸣耳聋常与头晕目眩症状相伴生。《内经》中关于耳鸣、耳聋、眩晕之类的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肝有关;一个是“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这与肾有关。第四点,与痰有关。痰浊、痰湿、痰热,因风上犯就是风痰。风痰上扰是一大类;水饮上犯也是一类。第五点,耳鸣与少阳有关。因为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走耳中,出走耳前”。因此,少阳病经常会发生耳鸣。第六点,与肺气运行不利有关。例如有的病人感冒、鼻塞、流涕、咳嗽也会引起耳鸣,这就与肺气不利有关。我在这里仅给大家一个提示。

问:梅老您好,您在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时候,常加入当归、川芎,有何指征吗?

答:我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常有当归、川芎,甚至有土鳖虫、红花。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疾患很少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多半是逐渐形成的。叶天士讲“病久入络”,那就是说,只要病久了,血络就会有瘀损,有瘀损就有瘀血。这瘀血并不是肉眼看到的瘀血,而是从病情分析及用药以后的反馈,知道这位病人有瘀血。有人可能问,有瘀血的病人用四诊不能观察吗?面目有紫斑、嘴唇是紫的、舌质紫暗、有瘀斑或者哪个地方有青纹。可是,有的瘀血用宏观即四诊,是难以发现的,只有从病情推理当中,才知道这位病人有瘀血。所以,我认为叶天士是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体内有瘀血就能被四诊发现,他就不会得出“病久入络”的结论了。我认为,病久入络不需要从宏观、从四诊去证明。比如有的病人头痛,反反复复发作很多年了,就可以给他加入当归、川芎、土鳖虫、红花一类的药,但用不妨。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我在这里不推广。

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的龙骨、牡蛎是煅龙牡,还是生龙牡?

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龙牡肯定是煅龙牡,只是在《伤寒论》里面没有用“煅”字。在龙骨、牡蛎后面有个“熬”字,这个“熬”不是用水熬,“熬”字在汉代的本意是“干煎”,“干煎”就是干加热,干加热就与“煅”的意思相同。

问:您讲课的时候提到,治疗属于阳明风热上扰的颈椎病常用葛根芩连汤,能再详细说一下吗?

答:颈椎病表现为头痛、眩晕、面赤、颈部疼痛、面部疼痛。我用葛根芩连汤治疗了好几例,效果都不错,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从经脉的循行上讲,阳明经行于面部。“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鼻梁凹陷的地方叫。阳明经起于鼻,也就是起于迎香这个地方。然后“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颈椎病什么情况下用到葛根芩连汤呢?必然要阳明风火过亢,否则谈不上用葛根芩连汤。

问:凡属胸满的病证,张仲景都不用芍药,如《伤寒论》21条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您的方子遇到胸满的病证还加了芍药呢?

答:我认为这个问题要根据病情而论。关于胸闷去芍药的问题,《伤寒论》中有专门的条文论述,这绝对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个方法。例如当桂枝汤证出现了胸闷,就用桂枝去芍药汤。那是因为太阳风寒表证,有汗出,并且有邪陷入胸中,胸阳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胸阳受损,病邪又陷胸中,在这种情况下用芍药,恐其酸苦敛邪,所以去芍药。但是,大家要注意,如果当病有兼邪的时候,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只是剂量减轻,大概各1/3的剂量,这个方子就有芍药了。这是太阳少阳同病,病已入少阳,不管这个条文写没写,胸闷出现的可能还是很多的。所以说,不是一见胸闷都不用芍药。又如小青龙汤,治疗太阳表证外寒内饮。这一条有没有胸闷呢?病者以咳喘为主,十个病人有九个半都会有胸闷,没有写不等于没有。张仲景用的文字是非常简练的,咳喘的病人有胸闷是在情理之中,他可以不写。何况古人的书写在竹简上,不像我们现在用纸这么方便,那个时候,惜墨如金,写书很困难。咳喘的病人,多半是有胸闷的,小青龙汤里也有芍药。再如“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那是原原本本的桂枝汤,加了厚朴、杏仁两味药。这条没有写病者胸闷不胸闷,可是病人有喘,喘证发作,十个病人有九个会胸闷。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去芍药呢?所以,我们学《伤寒论》时,一定要知道一味药的加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加,在什么情况下减,必须仔细体会一下。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问:为何您的方中没有用大黄?

答:我刚才讲了,如果是在外感病过程当中,外感病尚未解除,又出现了谵语等症状,那不管病人有没有大便秘结,都可以用到大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大黄,不是为了通大便,而是因为有谵语,为了泄热和胃,即令大便是通的,此时照样可以用大黄。大黄,在这里通常是后下。在大承气汤里,大黄用四两,而这里减为二两,取其泄热和胃,以治谵语。只要有谵语,或者神志上有异常的表现,就可以用大黄。而我今天在这里主要是讲杂病。病者通常没有谵语,就算是痫病、癫病,不过是喃喃自语,以痰热上犯心神为主,而不是以胃热为主,所以我一般不用大黄。如果不取大黄泄热和胃,杂病当中多数病人不必要用大黄。

今天没有划重点。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名师经方讲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赛美。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黄煌教授基于大柴胡汤谈经方的应用(一)

黄煌教授基于大柴胡汤谈经方的应用(二)

黄煌教授基于大柴胡汤谈经方的应用(完)

姚梅龄: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

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二))

姚梅龄: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三))

姚梅龄: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完)

梅国强谈增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证思辨录(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