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的几点心得

大家先猜一个谜语,你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文人

他是一名政治家

他也是一位老师

他是知名的画家

他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然而他还是个“吃货”

他既有士大夫的趣味又有平民的情怀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公认的文坛领袖——他,是苏轼!

苏轼(—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石家庄市东南)。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自如、气魄宏伟,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文理自然、平易流畅,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与之交游或接受他指导的人甚多,其中包括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lěi)。这四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很快名满天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东坡一生写过几千首诗词,还有大量的散文,其中有一部分被后人广泛传诵。他文章中的许多语言,流传到今天成为成语或警句,被我们频繁使用。

小知识:苏轼留下的成语

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出人头地、明日黄花、二八佳人、化为乌有、燕瘦环肥、江山如画、春梦无痕、过眼烟云、不时之需、绝无仅有、坚韧不拔、难能可贵、超然物外、余音袅袅……

小知识:苏轼留下的名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腹有诗书气自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名扬四海的天才

关于苏轼,我们先试读他的一首诗。这首诗里面有个小秘密。

题金山寺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此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展现的情境由近到远,由下往上,从近潮到远浦,从寺门松径到天边红霞,画面渐渐壮阔。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可以倒过来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样的诗,我们称作回文诗。颠倒读之,视野则恰恰相反,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意味绵长,仿佛有一个空中横置的摄像机,不断调整焦距,俯拍山寺美景。苏学士太有才了!倒着读,它同样工整贴切,可见他驾驭文字的技巧娴熟。缠着镣铐跳舞,依旧舞姿翩翩,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是著名的“学霸”。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才华横溢,母亲程氏知书达礼,所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本人天资聪慧,在幼年求学时,被私塾老师夸奖为天才儿童,之后求学于当地名儒刘巨,也被格外称赞,刘巨说自己“教不了他”。

他不仅是“学霸”,还是“考霸”。他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举荐。他真正是做到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苏轼不仅少年及第,而且还应中制科考试,成绩是第三等——最高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虚设),之后苏轼开始做官。

小知识:北宋的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跟进士科考试不一样。进士科考试基本三年举行一次,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而且程序特别麻烦。北宋南宋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录取了进士4万多人,同期三百年里只举行制科考试22次,仅录取41人。同期考试苏辙考取第四等。

说到诗,大家公认李白的诗好。我们不妨将李白的诗与苏轼的诗比较来读,下面这二首都是大家很熟悉的。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前二句写诗人所见,后二句由实入虚,让人有无穷的回味。苏东坡也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的范例。

李白写庐山,写得这么好,后人还怎么写?但苏东坡有办法,他怎么写呢?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诗人用质朴无华、清新流畅的语言表现一种内涵丰富的意境。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情”“言志”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说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托物寓意。

  苏东坡不仅是一名天才,还是一名全才。他写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行书是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第二行书是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他不仅精于诗词书画,而且对茶、药、医、食等也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经亲自做过很多美食,以他的名号来命名的食物也不少,比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等。另外,有一种美食,叫蝎子肉,所谓“蝎子”,是带里脊肉和脊髓的脊椎骨,因其形跟蝎子相似,故而俗称“蝎子”肉。现在淘宝、京东上都可以买到,这也是苏东坡的专利。史书上曾记载苏东坡的许多创造发明。

讨论一:如何评价“天才儿童”?接受“应试教育”的苏轼,为什么会成为全才?

(教师,可能反感“天才儿童”这种说法,因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潜意识里将“天才”与“懒惰”“不思进取”归为一类。)

苏学士不仅用诗说理,还用词来写人生的哲理。下面这一组诗词,同样是写“月亮”,意境却不完全一样。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场面单调得很。然而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过来,连自己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诗人点出“行乐须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最后又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邀月对影,正面看似乎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这首诗抒情,也言志。

同样是写“月亮”,苏学士怎么写?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是北宋熙宁九年(公元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这一愿望无法实现。这首中秋词,依据小序可知,“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此词上片把酒问天。“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有意思,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说“我欲乘风归去”。注意“归去”二字,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原来作者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以不孤独写孤独。苏轼在这里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以达观应对人生的无常。比较来读,二首诗歌都写了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词的下片对月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因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但词人能说出自我宽慰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毕竟月有再圆时,人也有重聚之时,这很有哲理意味。最后词人表达思念弟弟的情感,也祝愿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李白《月下独酌》里,明月见证了诗仙的孤独。在这首词里明月不仅是词人思念亲人的凭借,也表现了他处理人生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态度——达观。如果说李太白的诗令人浮想联翩,那么苏子瞻的词就更富有理趣。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讨论二:你的内心深处也有一轮“明月”吗?我们应怎样看待人生路上的不如意之事?

青年教师们,你们是怎样当上语文教师的呢?你们有没有遭遇类似于苏学士的人生经历?有二十年教龄的各位同仁,当你的工作不被学生家长理解,甚至被同事无端指摘的时候,你是怎样应对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座山,你可以认为它是拦路虎,也许你也可以认为它是风景秀丽的“庐山”——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苏子的文章,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人生启示。

  (二)成熟达观的政治家

苏轼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表现出的,是成熟、达观的政治家的气质。我们继续读他的词,看是不是这样。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此词上片以一个“狂”字领起,描绘出猎的盛况。下片由实而虚,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豪气。——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形象。

小知识: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题材、手法、风格等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不为音律所拘。苏词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也始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词中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为什么能在跌宕起伏的仕途总是保持达观?首先源于他内心的担当,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不忘记报效国家。另外也源于他胸中的浩然之气。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年)。苏轼于元丰三年(年)贬官黄州,元丰六年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上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的壮观场面,并抒发其豪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享受千里雄风。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抒写了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体现出雄奇奔放的特色。

言为心声。苏东坡能写出这么多豪迈而富于哲理的诗文,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关。

苏轼出名很早,年仅二十一岁便一举成名,之后便在京城做官。其间,二次回乡奔丧守孝。当第二次守丧期满回京后,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熙宁四年(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宰相王安石,于是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之后在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然而人生如戏,元丰三年(年),苏轼却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他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可谓东山再起,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然而在晚年时,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直到宋徽宗时才获大赦北还。

  仕途上的大起大落,人生中的大喜大悲,苏东坡都能从容应对,他逐渐从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演变为达观的思想家。他还用豪壮的情调书写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又假借“人道是”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为下片追怀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下阙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先以“小乔”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并突出人物的风姿。再描写周瑜的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似有一些伤感,但这种感情又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这首词虽然写失意,然而格调豪壮: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神往。词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仕途坎坷,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讨论三:《念奴娇》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有的版本写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却有失公允。他在朝堂时,意气风发,令人倾慕;被贬于地方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苏轼任职于地方时,一直是一名实干家,他在很多地方都颇有政绩。比如,杭州西湖有一著名景点,叫“苏堤”。它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而形成的。后人为纪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才把它命名为"苏堤"。

小故事:苏东坡知徐州

苏东坡知徐州时,上任才一个多月就遇黄河泛滥。洪水冲到徐州城下,把徐州城团团围住,形势危急,民心动摇。苏东坡毅然带领全城百姓抗洪,他在城墙上搭了一个草棚住在里面,日夜指挥。可过去了一个多月,洪水还是不退。苏东坡没办法,只好求援。当时徐州城有禁军,但是禁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苏东坡亲自走到禁军的营房说:“请你们出来帮我们抗洪。”没有朝廷命令,禁军不敢开动,但是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地方长官浑身泥浆、面目憔悴,又听说他几天几夜都没有回家,非常感动,决定和他一起抗洪。结果,终于把那场洪水抗过去了。

(三)传统文人的典范

苏东坡有士大夫的趣味,也有平民的情怀。他曾在许多地方任父母官,无论被朝廷调任到哪里,都与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 

浣溪沙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是苏轼记录一次去谢雨的见闻。

  《浣溪沙》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有景有人有情,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上片写景,写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三句话,三个画面,有色彩美又有音乐美。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片记事,写作者自己的活动。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乡野之间自有风景。庙堂高官、文坛名士、村妇民夫,甚至宗教人士,都走进了苏东坡的朋友圈。“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宋代的乞丐收容所)。苏轼交友不论尊卑贵贱,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行业,这也是其人生一大亮色。

小故事:苏东坡杭州断案

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州时,在衙门审了一个著名的案子。那天原告说被告去年冬天向他借了20贯钱,说好今年夏天还,时间到了他不还。苏东坡就问被告,你怎么借人家的钱到期了不还?被告说我不是不想还,是还不出来。原来他家里是做扇子的,去年借了20贯钱当本钱,买竹子买卷做好扇子,准备今年夏天卖了还钱。没想到杭州今年夏天气候阴凉,人家不买扇子,钱也回笼不了,所以他实在没办法。苏东坡就为难了,他见被告是个忠厚人,不忍罚他,就说,你回家去拿20把扇子来,我帮你卖。那个人就奔回去,过了一会抱了20把扇子来。苏东坡把它们铺在桌子上,哗啦哗啦,又写又画。他写完画完以后把20把扇子交给被告,你现在拿到外面去卖,每一把卖一贯多钱,少了不卖。结果扇子一拿出去就被抢购一空,因为这上面都是苏学士的真迹。被告还了债,还有结余,不知道怎么说感谢的话是好。

公元年,壮年的苏轼被贬谪到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黄州。这时他领不到俸禄,一家人生活无着,有一些人躲开他,担心受他牵连。但也有人周济他,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块无名的荒地,开始了耕种生活。因那块地位于城东,便以“东坡”命名,于是苏轼自称为“东坡居士”。为了增加粮食,苏东坡决定再买一块地。打听到一个叫沙湖的地方有稻田要出售,东坡决定去看看。一个春日,苏轼跟朋友到沙湖去看地,却赶上了下雨。

此行没有买成地,苏东坡也不气恼,他忽有所感,随口吟成一首《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有雨具在身,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心中恐慌。只有苏轼一人,毫不在意。他拄着手杖,穿着草鞋信步走在大路上,任凭风雨肆意吹打,享受着雨中的浪漫。阵雨过后,又是一片艳阳天。没多久,众人被淋湿的衣服就晒干了。阵阵春风再吹来时,一切已恢复平静。刚刚被雨水侵袭的地方,大路依旧,树林依旧,一抹斜阳正照耀着山头,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却也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曾经有个段子:你是愿意在宝马里哭,还是选择在自行车上笑?苏东坡也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锦衣玉食是生活,乡野农耕也是生活,这些都是上天对我们的丰厚赏赐。偶遇风雨,不妨给自己一个从容的微笑!

苏东坡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兴致勃勃的,无论怎样的生活,他都有滋有味的过着。如果你走近他,会发现他真的是有情趣的人。

小知识:羊蝎子

绍圣元年(年),苏轼被贬到惠州。在北宋时,惠州是偏僻荒凉,民生凋敝之地当地商品匮乏,所以每日只杀一只羊。苏轼是被贬斥的罪官,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他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没人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少许盐,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食用。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这件事记载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里,在信末,他还幽默地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很不开心,因为自己每次都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

有人说,苏东坡就是个吃货。其实他是热爱生活的人。

热爱生活的人,必有七情六欲,苏东坡也有内心的隐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词分合顿挫、虚实结合,还运用白描的方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情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无不为之感叹哀惋。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也是一种伤害。

九百年后,一位来自四川的文人写下了几段文字,我认为这是对《江城子》词最深沉的诠释。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

——巴金《再忆肖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金先生是苏学士的同乡(巴金,成都人),他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所以都写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也许在巴金先生身上,留下了苏东坡的人格基因吧。

苏子瞻,考场一举成名,意气风发。

苏学士,仕途跌宕起伏,豁达乐观。

苏东坡,一生大喜大悲,狂放率真。

苏东坡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经历,也遭受过困顿穷苦的折磨,他也曾无奈、徬徨,但最后他被推上神坛,成为了国民偶像。这不仅是因为他成为当时的文坛翘楚,也不仅是因为他做过亲民的父母官,更是由于他的慷慨激昂,他的浩然之气,他的豁达乐观。他有士人的志趣,也有平民的情怀。尽管他也有七情六欲,他食人间烟火,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永远是满满的正能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