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想起盖销票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6/9283952.html □陈茂生 雨后初晴,邮局集邮柜台边站着一溜人,等着领上一年的邮票定位册。 排首位的长者鹤发童颜,要领大版册、小版册、定位册、中奖邮票……品种繁多。边上的听也听不太明白,忍不住冒昧询问:每年集邮花了多少钱?长者笑着伸出巴掌晃了晃,不知是还是说没多少。而柜台里的女柜员也一脸慎重,仔细核对订单信息,从一个个抽屉里取出、交付再加验收;颇费周章。边上走过不明底细的大不以为然“一点‘花纸头’,何必呢”;喜欢的则满是虔诚“不能搞错了,很贵的”。 好在排队的“白头翁”们并不在意这一会儿的耽搁,时间稍长还有了几分熟悉;一面和邮友视频聊天“刚领到的……”一面不耽误彼此聊天;话题却是有点囧:“老早‘盖销票’吃香,现在靠新票‘撑市面’。” “盖销票”指用过了、盖了邮戳的邮票,现在有些人恐怕是搞不大清爽了。而如今“集邮”也像是完成一件事而已。每年9、10月往邮储银行账户付款,来年1月领来邮册,回家陈列于书橱了事,少有翻看把玩,沉浸其中的雅兴。说是“玩家”可能有点勉强,算作普通级“邮友”罢。 图片由CFP提供 在邮票票面还是“中国人民邮政”、3分钱一个大饼的年代,集邮是个快乐与失落交替的漫长过程。平信的本市邮资4分、外埠8分;印刷品价格还便宜;所以买“四方联”纪念邮票是“阔绰”买整版肯定算“炫富”。尽管纸质不柔韧、印刷不精致,集邮“大军”依旧浩荡;因为“零门槛”的盖销票,让很多普通人得以知晓历史、文化和时事,更少追涨杀跌的投机心态。为一张4分钱普票能在邻居家门口耐心蹲守,等主人取信时厚着脸皮说“黄家伯伯,这张邮票给我好吗?”若是纪、特邮票,那急吼吼的腔调更可想而知,所幸每次索取都有满意的回馈,至今回想感觉温暖如初。“交换”也是重要部分,彼此拾遗补缺,互通有无甚至“拉帮结派”,努力凑齐一套成色差异明显的盖销纪念票后,都要为自己的执着和付出啧啧地得意一番;更与“银货两讫”后欣赏手上一整套、一整册的感觉迥然不同。剪辑报上介绍邮票典故、鉴赏知识的专栏文章,也是功课之一;如今剪报还在,当年的“大咖”已好久不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通人知道有个“依妹儿”,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瞬间传递邮件,网络“鸿雁传书”不再需要邮票。迄今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表达问候、关心的音影文字瞬间抵达;只有中年人会在歌厅“油腻”地唱着“贴一张邮票,飞到你身边”装嫩;而躺在信箱里的实寄信函统统盖着“邮资已付”印章。如此,邮票就褪去了烟火气成为明码标价、装帧精美的“白富美”;就像挂在橱窗里展示的婚纱,虽然“待守闺中”不过是一张小小的“花纸头”,只有靠“品相”博名声;而“盖销票”已在世上走了一趟,犹如一件满是烟尘有点磨损的征衣;是骡子是马早有定鉴还有收藏价值待沽。终究,喜欢婚纱还是钟爱征衣,就是一道蛮有意思的选择题。 聊来聊去,忽然一拍大腿,相视哈哈一笑;柜台边这一拨子“白头翁”不都是一张张“盖销票”?人老珠黄依然还有希望和爱好,无论做“玩家”还是当“邮友”其实都挺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2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撩就心动闷骚爱吃醋的晏褚,使出浑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