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春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白居易

◇积德行善家出子美◇

很久以前,在巩县南瑶湾村住着一户官僚世家,这家人是奉儒守官之家,享有免贡赋的特权。因为世代都有人在朝中做儒官,所以不交赋税、不纳役钱。这家有一个名为杜审言的老人告老还乡以后,虽说没了官职,但仍然散德故乡,每天除了农桑之外,还吃斋念佛,好施乐善,修桥补路,并且还攻读不辍,劝学不止。不但教人读书习字,还教人道德规范,特别是对文房里的书、纸、字情有独钟,最见不得有人糟蹋文字和纸张,对写成的书信和文章更是爱惜有加,凡是用废了的文房四宝都要挖坑深埋,凡是用过的废纸都要整理得整整齐齐,用砖压得平平整整的,再小心地用火烧掉。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要求别人也得这样做。他积德行善并且造福乡里,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在四邻八乡传为佳话,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但是,有一件家事使这位耄耋好人不太称心,就是他的儿子眼看已年过不惑之年,还是没有子孙,老人一直忧心如焚。年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一个孙子,这就是后来名传千古的“诗圣”杜甫。

▲四川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

◇天资聪颖坎坷一生◇

杜甫传世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过了没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杜甫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拾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他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向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你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在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胸怀: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拿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只要有名人聚会他一定会在场。当时歧王的家里是长安名人汇聚的中心,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于此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府第,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并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远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闻与知识。23岁考科举落榜,又去泰山游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密友。《望岳》就是此时期的佳作之一,诗人以近岳想象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所见的壮丽图景,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表达了他想要攀登人生绝顶,实现自己济世安邦的宏伟志向。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年,他死于湖南湘江的一只破船上。

▲杜甫《柴门送客》

◇白头翁得名五柳鱼传世◇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两天前的剩粥,大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买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咨询完病情后说道:“你稍等片刻,待我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了没多久,白发老翁找了一把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烫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之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取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李白和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年近50岁的时候,发生安史之乱,为了躲避这场战乱,他到了成都,在成都古郊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浣花溪畔,亲手建了—座草堂,住了下来,并在这里写过不少诗。草堂茅屋有时还会被大风吹破。他这时生活十分清苦,尽管自己的遭遇和贫困处境,还时常想到天下的穷人寒士,对他们寄予不少同情。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当地都叫他“菜肚老人”。

相传,有一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里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午饭了,可是家里什么也没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他走到灶前,亲手烹制起鱼来。朋友们见他去做鱼,个个都惊奇起来,有的带着怀疑的眼光说:“子美,这可是新鲜事,你会作诗,还会烹鱼?”杜甫笑笑说:“等着吧,我今天就要给你们烹烹看看。”他开膛把鱼洗好以后,加上佐料就放锅里蒸上。蒸熟以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川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扮,做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撒上香菜就做成了。大伙欢坐一堂,见杜甫把鱼端了上来,大家尝后,果然好吃。众朋友边说边吃,一会儿工夫,一条鱼吃得精光后得知这条鱼还没有名字,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多年。

▲河南洛阳杜甫墓

■历史评价

杜甫的诗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切身感受人民疾苦的诗句。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他的诗被称为一代“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大事坐标

年出生。

年投奔李亨,封左拾遗,后又被贬陕西华县参军。

年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落入骗局。

年安史之乱中随肃宗还京,又因疏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年死于湖南湘江的一只破船上。

■关系图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