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只要能够留下一首经典,这辈子就是值得的。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坛,有这样一些诗人,说出他们的名字,你的脑海里立即会跳出一首名作。比如,张继之于《枫桥夜泊》,张若虚之于《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之于《代悲白头翁》,作品和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已然化为一体。而今天要说到的这个人是常建,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留下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名句。常建,盛唐时人,和王昌龄同榜进士,但名气要比他小得多。考中进士后,常建的官运并不佳,一直担任低级官员,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天宝年间,常建来到江苏的盱眙担任县尉。一个深秋的夜晚,常建停船于淮水之滨,耳闻目睹四周的凄凉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写下了一首诗:《泊舟盱眙》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这是一首非常工整的五律,沉郁之处不遑多让杜甫。首联点明时间地点,淮水之滨,黎明将至,月光凄清,一个异乡人落寞的凝望着那一轮弯月。中间两联是写景。入夜已久,潮水一声声的拍打着河岸,仿佛是亲人的呼唤;天气寒冷,月亮好像越来越近,似乎落到了城里,静静的看着每一个人。河岸上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群大雁,它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今晚就在这里歇一歇吧;独自歇息于驿馆,彻夜难眠,不知不觉间远处传来了鸡鸣声。故乡远在千里之外,而我又要继续奔波,人非铁石,谁能承受这异乡的孤苦?黯然神伤之后,常建又默默收拾起行囊,太阳照常升起,我的脚步也无法停留。相比杜甫的五律,这首诗或许尚有不及之处,但也是出自常建的胸臆之中,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来说,比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要更为感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