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之前我们曾谈到中国花鸟画表现静态花卉树木的作品居多,表现动态的很少。然而萧朗先生恰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创作了不少表现动感的花鸟画作品。

用花鸟画表现“风”,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还要有丰富的阅历和感悟。萧朗先生的一生饱经风雨和坎坷,自年轻时离开父母与家乡外出求学开始,社会的动荡、频发的战乱、求艺的艰辛、养家的重担、历次的运动、牛棚的折磨、下放的困苦、待遇的不公等,让萧朗先生对人生有着深刻认识和体会,这也促使他常常用艺术的手法去加以表现。

临风

纵观中国历代的牡丹作品,几乎都是着力表现其雍容华丽,富贵吉祥的一面,而萧朗先生的这幅《临风》却只使用水与墨,表现的是牡丹坚忍刚强的另一面。画中那一深一浅、一点一勾两枝在风中摇曳的牡丹,倔强的花头,飘动的枝叶与被吹四散的马蜂一起,显示着风的强度。整幅作品墨色丰富,层次分明,水气润泽,浓淡相衬,笔触有力,极富变化,给人以磅礴大气,非凡脱俗的感觉。

岭南风

无论是在广西,还是之后回到天津,芭蕉一直是萧朗先生常画的题材。然而表现风中的芭蕉,却是萧朗先生独有的。创作《岭南风》,萧朗先生采用了极为大胆和独特的构图,让两片硕大被风吹弯了的蕉叶作为主角占据着整幅画面,酣畅淋漓的用笔,水润多变的的用墨,配上以浓墨写出的风竹和以淡墨勾点出的菊花,赋予了这些植物花卉坚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境界。当然,还有作为画中的点睛之笔,迎风屹立的纺织娘与巧妙避风的马蜂,更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使之极富震撼力与感染力。

风雨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风雨行》这幅作品是有着坎坷人生经历,同时又不甘屈服命运的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感情渲泄。作品意境淡雅清新,却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一幅画面简略而笔墨精到有如弦崩音飞之作,数只白头翁鸟迎着风雨在芭蕉林中穿行,纸上疾风留痕、骤雨流墨,借芭蕉叶形,自上而下成斜三角重压之势,其中三只呈倒“品”字形,奋力抵御着满天压力,在它们之上,另外三只一线横穿,势如流矢。它们振彩羽,放鸣喉,无所畏惧。”(摘自于海东《去尽脂粉只留香》)这件作品充分表达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是萧朗先生大半辈子人生经历的写照。

寂寞秋江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为昨夜一番霜,寂寞秋江上。”这是萧朗先生为《寂寞秋江》作的长题,取自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所作的散曲《南吕·干荷叶》中的一曲。然而萧朗先生一改原曲辞中对青春不在,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慨叹,以苍劲有力的笔触,温润雅致的墨色,将瑟瑟秋风中被吹弯了腰的老柄、干荷和残花描绘得桀骜不驯、拧折不屈,充分表达出已步入暮年的萧朗先生不屈从于岁月变迁,不屈从于命运多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同时也给这首散曲赋予了新意。

萧朗先生上世纪70年代摄于广西凭祥

萧朗先生从艺八十余年,可以说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艺术。为了艺术,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赚钱的职位,放弃了为官的机遇;为了艺术,他忍受着动荡年代所带来的艰辛,忍受着疯狂年代所给予的不公。为了艺术,他淡泊名利、醉心艺境,成为一位无言、无欲、无争的“朝市大隐”。同样还是为了艺术,他把一生的经历作为创作的源泉,统摄到花鸟鱼虫,树木草本之中,在艺术表现上将其升华。(来源:玺朗艺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