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潮汕清明节习俗多,绝
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临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而对于潮汕人来说,肯定是少不了那一个清香四溢的朴籽粿。4月2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学教授陈友义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潮汕清明节俗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更具有和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通过清明祭祀,有利于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具有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文化意义。左边一口朴籽粿,右边一口糖葱薄饼在陈友义看来,潮汕清明节俗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是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在潮汕地区,清明祭祀祖先是团聚祖族人重要方式,文化意义在于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怀报祖德,报本返祖。“此外,清明祭祀活动,也有利于团结海外侨胞。”陈友义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潮人以及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共同的清明节俗,使大陆人民的心与包括海外潮人在内的广大华侨的心连结在一起。潮汕清明节俗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潮汕人在“时年八节”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食薄饼、朴籽粿就是其突出表现。陈友义介绍,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可见,潮汕在明代就有食糖葱薄饼的习俗。糖葱薄饼。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而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为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糖葱薄饼。陈友义告诉记者,除了糖葱薄饼,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耔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就成此俗。朴籽粿。朴籽粿是用一种叫朴耔树的嫩叶,与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一般临近清明节,市场都能看到这种呈浅绿色的粿品,味甚甘甜,食之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朴籽粿。“家门兴,二月十七过清明”一般清明节都是4月5日,然而揭阳炮台新明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奇特习俗,那就是该村村民不是按照历法所定的日期来过清明节,而是固定在每年清明节之前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该村叫做“家门兴,二月十七过清明”。新明村为什么要另立日期过清明节呢?陈友义告诉记者,其由来有一个故事。从前新明村先民、老实忠厚的谢老大在分家时,硬是把良田、豪宅、肥猪等上好家产让给三个弟弟,自己只留下二亩水田而已。不料分家之后恰逢三年大旱,谢老大的田园颗粒无收,落得个债台高筑,三餐难度,只好依靠打柴为生,勉强度日。他的三个弟弟却是凶年大发横财,个个赚得家资富足,腰缠万贯,可惜他们却为富不仁,不仅不周济大哥,反而看不起他,经常讽刺他不争气,合该受苦。特别是清明扫墓,为了显示阔气,不让穷酸掺杂,谢老大竭力备办的简陋祭品,总被三个财大气粗的弟弟抹到一边,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心中作痛。为了不再受到三个弟弟取笑刁难,在新一年的清明节到来之前,谢老大便提前于二月十七日独自带上简单的祭品,悄悄上山扫墓,然后上山砍柴。后来,在一只白头翁的指引下,他意外发现一瓮银子,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加上他经营有方,不久便富甲一方,家资充足,生活无忧。他的三个弟弟却是坐食山空,资产耗尽,一贫如洗,根本无法与大哥相比了。谢老大觉得自己兴旺发达是提前扫墓、祖宗显灵带来的,认为这样做是好兆头,于是便把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定在二月十七日。后来,他的三个破产没落的弟弟见大哥提前过清明能带来好运,遂亦仿效,年年如此,沿袭至今。沈丛升沈丛升南方探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5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罕见冰城首次发现白头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