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标签:玲珑诗开创者,宋之问的外甥,逆风而行的短命诗人写完沈宋,我们先把文章四友放一下,什么杜审言,什么苏味道,先缓缓,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刘希言,很多人对刘希夷不熟悉,网上对他的介绍也很少,感觉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位诗人,我只说一句你们就知道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家有印象了吗?这句诗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应该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刘希夷大约公元年生人,出生河南汝州,从小喜欢弹琵琶,据说技艺超群,用琵琶技艺混口饭吃肯定没有问题。公元年,二十五岁的刘希夷高中进士,如果大家记性好,那一年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进士,比如前面讲到的宋之问和沈佺期,而刘希夷和宋之问还有亲戚关系,年纪更小的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我们还记得宋之问是何年出生的吗?对了公元年。喜欢弹琵琶的刘希夷不但文辞一流,关键是人还长得风流倜傥,善于言辞,酒量又大,再加上家境殷实,这样类型的高富帅估计很受少女们的喜爱。按道理像他这样的人物应该出入各种交际场所,高谈阔论,吸粉抽丝。但实际并非如此,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很少出入人群。包括他的诗也基本上写的比较凄苦,比较多的写闺帷之作,用词婉约哀怨,用调也多参考古调,这种诗风在当时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就相当于人家都在玩抖音的时候你还在写博客一样,所以比较少的受到重视,偶尔有三两句佳句还惹出几多祸事。史上有关他的死因,也是因为前面说的那首《代悲白头翁》,据说是刘希夷写完了《带悲白头翁》,正好他舅舅宋之问来访,刘就把新作给舅舅看,让其点评点评。宋之问看完非常喜欢,说能不能把这首诗让给自己,看来宋先生经常做这样的事情,要的脸不白心不跳的,刘希夷也答应了宋之问的请求,将诗抄下来给了宋之问。但是后来这件事被乌龙了,刘希夷和宋之问两头同时发表,搞得宋之问很没面子,老宋一气之下命令家奴用土囊将刘希夷给压死了,死时还不到三十岁。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跟前面宋之问和骆宾王的故事一样,也是虚构的,坏就坏在宋之问人品实在不好,所以很多事情牵强附会的被嫁接在他身上。作为舅舅的宋之问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六岁,但是从我们的了解,其文学底蕴应该比刘希夷要高很多,在当时的文坛地位也要远高于刘希夷,根本不需要拿着刘的作品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而且宋的诗风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文辞更加张扬,不似刘希夷那般幽怨,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完全属于不同的写诗路线,而《代悲白头翁》完全是刘的风格,里面套句和叠词很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聪明狡诈如宋之问这样的肯定不会傻傻地拿着《代悲白头翁》跟别人说是他自己写的,那样很容易被人识破。再加上,宋之问虽然做人比较卑鄙,但是他还是属于一个骄傲的卑鄙者,这样的人是不屑拿着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来弄的。所以我的理解,刘希夷可能是被土囊给砸死的,也许是刘同学太帅太有性格,被隔壁老王惦记上了,怕自己的老婆被其吸引,所以害之以绝后患;也有可能是邻居家不小心掉下来的土囊,而刘同学正好路过。总体来说是命不好,三十不到就死了,对当时的诗坛也是一种损失,一个逆风而行的诗人走了。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提到多次的《代悲白头翁》,全文如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这首诗的题目有多种写法,主流是《代悲白头翁》,也有《代白头吟》,还有《白头翁咏》等。诗的前半段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红颜易老的感叹,”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句是全文的承接和转折,从写青春少年转到耄耋老人,后半段写白头老人的遭遇沦落,抒发世事无常的感叹。这首诗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创了唐朝玲珑诗的概念,开拓了全新的意境,诗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大量应用叠词和套句,循环复沓,前后呼应,一唱三叹,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此诗中刘氏风格的感伤情调极为浓郁,风格清丽婉转,艺术欣赏性非常高,多年来被评为名篇佳作,我们细细读来,是不是感觉跟红楼梦里面的《葬花吟》也非常相似?:杜审言,这篇插了刘希夷,接下来回到文章四友来。曾经,杜审言一直是杜甫的骄傲,在甚多场合,杜甫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是杜审言的孙子。到了现如今,我们往往会反过来说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所以作为家长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也许某一天你会以他为荣,当然这个也是如今家长们的原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