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常用方剂
1.麻黄汤与桂枝汤 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 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剂”。 3.参苏饮与败毒散 皆治气虚外感风寒。 败毒散治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少佐人参以扶正祛邪;参苏饮所治为风寒表证,邪偏于肺,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宣肺为主,加之痰湿气滞,则又增半夏、木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4.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5.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 均治冷积里实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黄配伍附子为主。 大黄附子汤主治中气未虚,寒实积滞之腹痛便秘;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虚中夹实之便秘腹痛。 6.麻子仁丸与济川煎 均治津液不足之便秘。 麻子仁丸证为肠胃燥热所致,故以润肠药与小承气汤合方;济川煎证为肾虚津亏而成,以补肾益精,养血润肠为法。 7.大、小柴胡汤 具和解少阳之功。 小柴胡汤专治少阳证,适宜于邪踞少阳,正气不足,胆胃不和者。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和解为主,辅以泻下。 8.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 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小柴胡汤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蒿芩清胆汤和解之中兼具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9.逍遥散与四逆散 均具疏肝理气之功。 四逆散专于疏泄肝郁,主治阳郁厥逆或肝脾不和之证 逍遥散除疏肝解郁外,又有养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0.逍遥散与痛泻要方 均可治肝郁脾虚之证。 痛泻要方以治脾为主,兼事柔肝,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逍遥散疏肝与健脾之力相当,又有养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1.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 均具清肝泻火之用。 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有降逆和胃之功; 龙胆泻肝汤除用于肝经实火之证外,且有清利湿热之功,亦用于肝经湿热下注之证。 12.清胃散与玉女煎 同治胃热牙痛。 清胃散重在清胃火,兼用凉血散瘀之品。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经有热而肾水不足之牙痛。 13.芍药汤与白头翁汤 同治痢疾。 芍药汤主治湿热并重、气血不和之痢疾,下痢赤白相兼。 白头翁汤主治热重于湿、热毒深陷血分之痢疾,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14.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 均治气分热证。 白虎汤所治为正盛邪实之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为清泻之方。 竹叶石膏汤证则为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为清补之方。 15.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 均可治疗热入营血证。 犀角地黄汤在清热解毒之中配伍泻热散瘀药,寓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清营汤则是在清营解毒养阴中伍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于热邪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 16.普济消毒饮与银翘散 均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普济消毒饮重在清上焦热毒,为治疗大头瘟之效方; 银翘散以疏散风热为主,为治疗温病初起之代表方。 17.仙方活命饮与五味消毒饮 均具清热解毒、消散痈疮之功,用治热毒痈疮之证。 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并能活血理气,消肿溃坚,主治热毒壅结之痈疮初起。 五味消毒饮则纯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适用于疔毒。 18.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 皆可治暑热耗伤气津之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脉虚数等。 竹叶石膏汤以石膏与麦冬为主,功善清热泻火养阴,辅以人参、半夏调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热,兼以益气生津和胃。 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为主,功善益气养阴,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19.理中丸与吴茱萸汤 均可治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治脾胃虚寒,腹痛吐利之基础方。 吴茱萸汤以温胃降逆为主,兼补中虚,为治胃寒呕吐、肝寒及肾寒上逆之经典方。 20.参苓白术散与四君子汤 均具益气健脾之功。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之功专,为治脾胃气虚之基础方; 参苓白术散则补气健脾与祛湿止泻并重,为治脾虚夹湿之主方。 21.生脉散与竹叶石膏汤 均可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余热未尽之证。 竹叶石膏汤清热之力较强,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 生脉散重在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适宜于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重证。 22.玉屏风散与桂枝汤 均治表虚自汗。 桂枝汤之自汗,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虽云表虚,但为表实。 玉屏风散证之自汗,是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 二者:均见汗出恶风,但桂枝汤证亦有发热、鼻鸣、身痛等外感表证。 23.完带汤与参苓白术散 均具补脾祛湿之功。 完带汤以补脾祛湿之药配伍疏肝止带之品,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 参苓白术散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又增渗湿止泻之功,主治脾胃气虚夹湿之泄泻。 24.炙甘草汤与生脉散 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气阴两虚之久咳不已。 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温补; 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但伍用收敛之五味子,故止咳之功较著,偏于清补。 25.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均由八珍汤加减而成,皆有益气补血之功。 十全大补汤较八珍汤多芪、桂,偏于温补; 人参养荣汤较十全大补汤多远志、陈皮、五味子,并去川芎之辛窜,而增宁心安神之功。 26.六味地黄丸与大补阴丸 均属滋阴降火之剂。 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降火之功稍逊,适于阴虚而虚火较轻者; 大补阴丸滋阴与降火并重,适于阴虚火旺倶甚者。 27.一贯煎与逍遥散 均能疏肝理气,主治肝气不疏之胁痛。 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脾虚血弱之胁肋疼痛; 一贯煎则重在滋养肝肾之阴,主治阴虚气滞之胁肋疼痛。 28.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 均为滋阴补肾之剂。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之中佐以降相火之品,适于肾阴虚兼虚火妄动之证; 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不泻,其滋补肾阴之力胜六味地黄丸,适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 29.牡蛎散与玉屏风散 均具固表止汗之功。 牡蛎散固表敛汗之力较强,主治卫气不固,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属标本兼治之法;玉屏风散健脾益气之力较大,主治表虚自汗或体虚易感风邪者,属治本之法。 30.真人养脏汤与芍药汤 均可治痢疾。 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之力较强,重在治标,适宜于脾肾虚寒,关门不固之泻痢无度;芍药汤偏于清热燥湿,调和气血,适宜于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之湿热痢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5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鲢鱼桔子,打一祝福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