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墓谁先知系列探密ldquo鬼吹灯
苏孜阿甫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106/4322661.html 郭沫若三生有幸。他是现代中国人中第一位亲眼目睹二千四百多年前“完整版”金缕玉衣之人。 公元年5月一支解放军工程兵在河北满城陵山打山洞作战备工程时,正巧打在西汉王朝中山国靖王刘胜陵墓耳室上方,中山王的陵墓被发现了。解放军战士顺着打开的石洞坠绳而入,借着手电筒的电柱发现那里竟然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修造考究,陈设华丽,器物十分丰富的地下宫殿。 解放军发现古代大型墓葬的报告被直接送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据说二千多年间,曾有数十拨盗墓贼光顾过陵山,也曾有各个时期数十个盗墓洞把陵山钻得七孔八洞,但陵山山体坚固,完整的玄武岩让各个朝代的盗墓贼饮恨而归。中山靖王陵墓巍然不动。中山靖王王梦未醒。 在中国,汉墓到元末基本是十墓九空。但中山靖王之陵墓是未被盗挖过的。周恩来立即批给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前去考察。郭沫若那年68岁,急如星火地赶到满城。当郭沫若走进陵墓主葬室看到中山靖王刘胜穿着全套玉衣平躺在棺床上时,郭沫若兴奋起来,他从头到脚,细细端详,指点着多年前中山靖王死后穿戴在身上的玉片寿衣呼之:金缕玉衣! 其实早在公元年9月,河北邯郸郎村西汉象氏侯刘安意汉墓即被盗挖,后在发掘中发现,墓中出土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薄厚不一的玉片,玉片一面抛光,一面原版,四角处都有细小穿孔,有的穿孔中还留有铜绿色,出土时玉片就在尸体旁边,让人不解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据说当时也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小玉片的价值,后来都散失了,直至若干年后,还有人见到附近村里的小孩玩一种“跳房”的游戏,孩子们踢来踢去的正是这种不薄不厚的小玉片。那时候郭沫若先生在哪里? 公元年江苏徐州睢宁县九女墩汉墓又出土了这类玉片共片,当时称其为“珉玉牌”,因出土数量多,引起考古界的重视。但这都是盗墓贼先来光顾过。据调查,在此之前,金缕玉衣被发现过多套,但无人以衣来称,因为盗墓贼窍得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卖成钱。没有任何一个盗墓贼会对它的考古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感兴趣。当时盗墓贼不认为那些小小的不规则的只有一面光泽的玉片能卖什么大价钱,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值钱,不过是一块打磨过的小石片而矣,但连辍这些小石头片的都是金丝,对于金子的识别盗墓贼都有一种职业的敏感。他们共同的选择是把这件用金丝连的小石片“寿衣”从尸体上剥下来,然后把金丝抽下来,盗回去,熔化成金绽、金条再卖。至于那些小石片,则随手丢弃在一边。因此,从后汉、三国到至今,凡被盗汉墓中有金缕玉衣的,遭遇概莫能外。因此,公元年满城中山靖王陵发掘前,世上从未有过完整的金缕玉衣出现。金缕玉衣迷惑数代考古学家,金缕玉衣就是个谜。 中国厚葬之风始于何时似无定论,但盛于两汉却有此说。据《晋书?索綝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国家三分之一的财政税收都要用在修陵修墓上,事死甚于事生,重于事生,更重于国计民生,厚葬之风日甚。两汉厚葬有三大发明,其一黄肠题凑;其二便是金缕玉衣;其三即凿山为陵。帝王陵墓汉之前皆封土造陵,如秦始皇的皇陵。汉高祖刘邦就曾制定下“陵制”,规定皇陵“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汉武帝茂陵的封土高46.5米。高高隆起的封土,标志着此处有帝王。但盗墓者亦明白,这封土之下便是金银财宝,奇珍异宝。聪明的帝王便发明了依山而墓,凿山为陵。让盗陵者无缝可钻,大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直到唐代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之所以没被黄巢几十万挖墓大军盗掘,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两汉时期的凿山为陵的办法,让盗墓贼撞山而归。两汉厚葬的“三大发明”前两项随着人亡政息,随着曹魏提倡薄葬风气的兴起,变成了中国墓葬的绝版。比如,黄肠题凑,盛行于两汉帝王之葬。是帝王墓葬的标志。在帝王三椁两棺之外再选用黄心的成材柏树加工成高二米二左右,直径应在一尺二上下,黄心向内,一根一根并排排列开来,排成回字型,在外层紧紧保护着帝王的椁棺。故曰:“黄肠”;其端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这样的黄心柏木长成材一般需要数百年,且极稀少。一片从战国时期就成长的天然黄心柏树林,成长到东汉时会因一座皇陵要用黄肠题凑被统统砍光。 建国以来我们一共挖掘了20多座有黄肠题凑的汉代诸侯王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其陵园面积将近25万平方米,比汉代一般县城还要大,残余的大墓封土高达米,50层楼那么高,专家考证,江都王刘非的大墓刚刚封土时,可能高达多米,那封土堆就是中国式的金字塔,比古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还高几十米。 黄肠题凑模型 据说时至今日,这样成材的黄心柏树也是珍品极品树种。东西两汉的墓葬礼制几乎使中国丧失一种树种。 而两汉实行的金缕玉衣的葬礼,则是中华玉文化的集中表现。玉文化在中国起源最早,到两汉时期,玉文化终于几乎垄断了东西两汉的墓葬文化。 中国的玉文化几乎和中国的文明同步,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就开始翻页。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文化,随后逐渐传播到各地,到距今年时,全国基本被玉器复盖。 公元7年发掘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一座墓葬是多年前的,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晚期,部落的首领死去,其陪葬品中竟有那么多玉器,左手有十个玉镯子,右手也有十个。身下则是一片白花花的玉钺,那是象征权力的。这个墓一共发现三百多件玉器。 年在陕北发掘出一座古城,距今多年,在一段倒塌城墙的古缝里,竟然找出6件玉器,这是筑城墙时有意插入的,在城墙中筑入玉器,这在中国考古中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想往着什么?寄托着什么? 我去上海博物馆曾见到一件西周时期的玉复面,青玉作的面罩,当时人死时下葬的最高礼遇,用玉面罩把脸盖住,这就是金缕玉衣的前身。中国的先人制作的玉复面是用小块的方形玉打磨后再用丝线把它们串连起来,也可能是把这些作成人脸状的玉复面用丝线缝在一块丝绸上,然后再复盖在人脸上。当然这种玉复面的制作可谓能工巧匠,鬼斧神工。我曾经数过在三门峡虢国出土的一具玉复面,做得十分精巧,人的五观分明,大小有58块玉片,尤其是眉、眼、鼻、嘴、耳既生动又传神。 公元年,在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发掘的晋侯墓地,是唯一一组一夫二妻并列的墓葬形制。其中墓葬随葬品多达件,仅玉器就达多件。在当时作为权力象征的玉戈就有12件之多,最突出,最抢眼的,最让人兴奋的,也是最值得写入玉文化历史的是女主人身上那串超级豪华的玉佩,其长度达2米多,从头复盖到脚,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等各种珍贵玉饰件串联而成,组佩中玉璜的数量就有45件之多,每件玉饰上都雕有精美的纹饰,其工艺精湛、庄重典雅,令人叹为观止。整组的玉佩结构之复杂,组合之规整,将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极致。孟子曾感叹:“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的92号墓出土的西周玉佩,七彩粉呈,造形新颖,合谐美观,艺术造诣让观者耳目一新。 中国的玉文化,经历了“玉巫”时代,即玉神文明;又经历了“玉兵”时代。即玉石作兵器;再经历玉礼器时代;最终汇集成玉文化时代。 据我所知,自青铜工具使用以后,玉器的制作更精美、更细致、更精典、也更复杂。大量的和田玉东渐,使玉器瑰宝灿烂,国宝叠出,我在湖北博物馆曾见到过一对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精美传神,让人五体投地。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C形玉龙,简直是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不知被哪位高人确定为华夏银行的行徽。仰韶文化中红山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玉文化。那些玉龙、玉兽、玉鸟、玉人、玉虫、玉佩、玉环、玉带、玉钩、玉剑、玉戈、玉刀、玉奎、玉圭、玉琮、玉璋、玉玞、玉碗、玉壁等等,皆鬼匠神工,美不胜收。 在西汉之前的墓葬中,王侯将相去世已讲究“文化殡葬”,口含玉蝉,双手握玉猪,头枕玉枕,面罩玉复面,腰有宝玉相顶,脚有宝玉相垫,肛门讲究有玉塞,生殖器讲究有玉罩,左右两边置放象征权力的玉钺、玉戈、玉剑,胸前挂有玉佩,有三挂五挂甚至九挂之多,天庭上盖有刻符的玉牌。身下全是玉壁、玉佩、玉环、玉饰,白白的一片和田玉,仿佛人长眠在白云之中。 在江苏盱眙县马坝镇大云山汉墓发掘前,人们一直以为史书上记载的“玉棺”是在棺材外面贴上玉片。但大云山汉墓的发掘向世人证明,“玉棺”的玉不是贴在棺材的外面,而是贴在棺材的里面,这样玉片直接挨着尸体,才能使尸体长存不腐烂。 中国的盗墓贼厉害,堪称世界第一。两汉时期的金缕玉衣没能保留下一件,据专家推测,许多盗墓贼作贼心虚,把墓盗空后,还要放一把火,因为两汉时王侯将相的陵墓都是黄肠题凑,因此陵墓中的大火往往要烧数十天不灭。后世再发掘开,除了灰烬几乎一无所有。其中金缕玉衣的下场最惨,往往被抽掉金丝要么故意抛撤,要么被烧得面目全非。再有一种盗墓贼,贼胆包天,盗开汉家皇陵大墓以后,公开将尸体拖出墓外,剥掉尸身上穿戴的金缕玉衣和挂戴的玉器扬场而去。金丝作金子卖,玉片作碎玉片卖,除了现场的几个“刽子手”,谁还知道什么金缕玉衣? 三国时期的曹操,公开发兵去发掘汉时皇陵,据史载他盗掘的西汉梁孝王的墓“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而且还成立盗挖古墓的机构,封有专职军官号称“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大张旗鼓,明目张胆。据专家考证,曹操发掘梁孝王的陵墓,收取黄金40万斤,珠宝无数,竟然够他三十万青州兵军饷三年。按梁孝王刘武的身份和他生前的地位,刘武墓陵的规模远远超过一般帝王陵,他的墓室总容积达到立方米,在陵墓中甚至有冰箱即储冰室;有卫生间内置厕所和浴室,这些都是中山靖王刘胜可望而不可及的。可以断言,刘武下葬必穿戴金缕玉衣,且其金缕玉衣的豪华程度和制作工艺都要远在刘胜之上。十分可惜,这一切都让曹操破坏了,那套金缕玉衣荡然无存,刘武的下场极悲惨,被从金缕玉衣中拖出,裸尸而置,被剥的“一丝不挂”。 梁孝王墓 还有比刘武更惨的。 那就是汉武帝刘彻,前后两汉四百多年执政时间最长,最有作为,也最繁荣强盛的时期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死后,他的茂陵比刘邦的长陵还大。秦始皇的秦陵动用70多万犯人,修建了37年;汉武帝的茂陵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按汉武帝时期的人口计算给他修陵人数远远超过70万人,可能达到百万修陵大军。且整整修了53年。其随葬物品不可胜数,几乎把整个帝国都带入地下,有专家断言,茂陵陪葬珍宝之多应远在秦陵之上,可以说穷世上之宝。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财物,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茂陵在历史上没能熬过西汉时期,西汉末年,赤眉军兴起,攻入长安,历史记载,这些农民起义军几乎无恶不作,“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后汉书?刘盆子传》) 再看茂陵中的汉武帝,《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茂陵是两汉中最高级别的葬礼,汉高祖也不在话下,采用的是五棺二椁,黄肠题凑,其黄肠题凑的规模一眼难尽。《西京杂记》中还第一次特别仔细地描述了金缕玉衣。“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 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所有的金缕玉衣,包括残片,绝没有一件一片能比上茂陵刘彻戴过的那套。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此为国宝当之无愧,我们只能想像这种被称之“蛟龙玉匣”的金缕玉衣。 我去徐州专程去狮子山楚王陵考察过。楚王刘戊是西汉刘邦封的诸侯王,楚王陵中的金缕玉衣就能说明金缕玉衣为何会消失。 楚王刘戊接受封王陵墓多被盗掘的教训,他把陵墓修进山里,一直修进狮子山,他几乎把一座石头山凿空了。刘戊是穿戴上金缕玉衣躺在棺木中被抬进狮子山的。机关算尽,狮子山的楚王陵仍未能幸免,刘戊万万没有料到他的下场,金缕玉衣不但没能使他永存永生,恰恰因为他那身金缕玉衣,让他死后又折腾得翻来覆去,赤身裸体。 不能不说,狮子山楚王陵墓选择科学,从山岩中硬凿进去,墓道仅能容棺木所进,找不见陵道的进口,要想盗墓除非挖掉整座大山。最重要的即使找见陵墓的墓道,而墓道是被16块巨大的塞石堵住的,按4块巨石一组,组成田字状排列,每块塞石都呈正方体,重达5至6吨,站在这些巨大的方方正正的塞石前,我的确有些迷惑,0多年前,那些造陵的工匠们是怎样把这些巨石严丝合缝地排列在墓道上的。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盗墓贼十分准确地找准墓道,丝毫不差地打到塞石前,而且有预案地拿出搬走塞石的方案,顺利地进入墓室。我们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盗墓贼手上有张“寻宝图”,对楚王墓的位置,楚王墓的构造都了如指掌。造图人或是造陵人,或是监造人。对那些巨大的塞石,盗墓贼亦讲究科学。他们的高招原理是斜面和扛杆原理,阿基米德定律。他们先在塞石上凿出一个类似牛鼻子的鼻拴,然后拴上牛皮绳,再在另一头缠上木制的辘轳,就这样把塞石拉动了,移位了,腾道了。中国的盗墓贼不但胆大心细,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且懂得科学。 这个盗墓计划酝酿多久已无从考证,但计划周密慎细让人惊讶。把楚王墓中的贵重陪葬品一扫而空以后,他们就把身穿金缕玉衣的刘戊从棺木中拖出来,而且一直拖到墓室的外面,随即动手把金缕玉衣从刘戊身上剥下来,然后把连缀着玉衣的多块玉片的金丝一一抽去,专家估计这些金丝应在0克左右;他们似乎还拿走了一些玉片,然后把剩下的玉衣玉片和赤身裸体的楚王刘戊一扔,顺原路逃走。 除了金缕玉衣还有丝缕玉衣,故名思义,其玉衣是用丝来连缀的。公元年在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王陵墓,穿戴在南越王赵眜身上的就是丝缕玉衣,这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唯一一件丝缕玉衣。 当然还有银缕玉衣,级别在封建社会是极森严的。年夏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董园一号汉墓就出土了一套银缕玉衣,他是属于曹操父亲曹嵩的。金缕玉衣为何在两汉以后就消失了呢?有人认为是东汉末年战乱不止,灾难不断,民不聊生,对生产和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使朝廷再也无力追求奢侈,不得不就此罢手。我更赞同有的专家认为,两汉后的魏晋反对厚葬,尤其是曹丕,作为曹魏王朝的开朝皇帝。曹丕在《终制》中提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及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他认为金缕玉衣非但没能保护住尸骨不腐,反而招至掘墓者,是“愚俗所为也”,遂下令废除。 曹丕看问题深刻。从此金缕玉衣退出中国的殡葬之礼。呜呼,金缕玉衣作为中国考古之学,殡葬玉文化之说,恐怕不会悄然而退。随着时间推移,金缕玉衣上的历史光环可能更加多彩炫目。有机会该去博物馆看看金缕玉衣。 白头翁作品《飘雪有韵远行无声》,此书分为3辑,一辑“雪落无声,风月有情”,是对既往人生岁月的追忆,有情有义;第二辑“历史无痕,花开有意”,是读书随笔,写的多是历史述评,对历朝帝王的点评,有声有色;第三辑“心灵无间,时空有序”,写的是心灵故事,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品随笔,有真有善。京东、当当均有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是购书链接。 白头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5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节经典散文端午这一天石岗文
- 下一篇文章: 我荐侯文蕙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