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这本书,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文 南师怀瑾先生 来源:《论语别裁》《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 上面是孔子“行夏之时”这句话引发起来,对自己文化的感慨。孔子告诉颜回,第一要行夏朝的历法,第二要乘殷之辂。这是说,过去交通并不发达,到了殷商的时候,交通慢慢发达。乘殷商之辂,就是要发展交通的意思。 讲到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交通发展史,又要讲到《易经》了。不但中国,人类文化开始,一条江,一座山,就阻碍了交通。慢慢发明用木头渡过江,江的阻碍没有了;后来几千年发展下来,海洋的阻碍没有了;到了航空事业发达以后,空间阻碍没有了。现在接下来,几十年以后,太空问题来了,外太空的问题来了。我们自己这个国家民族,一方面讲科学,一方面我们对外太空的东西,还没有基础。将来外太空的政治问题,又是大问题。这就看见人类的悲哀,问题由小而大:由山川的阻碍,变成海洋的阻碍;海洋的阻碍克服了,有空间的阻碍;由空间的阻碍,外太空星际问题来了。这一方面的知识,我们还没有。最近一个学生送来几本太空问题的书,认为的确有外太空的世界,有人类、有生命,说得很有道理。不过,在世界科学领域,又是一派,是主张地球中心还有人类。其实,这些上天入地的杂学,中国古人早就讨论过了,只是大家少研究而已。现在孔子就讲,时间问题,天文用夏的历法;空间问题,交通发展,要用殷商的车子;衣冠文物的完成,用周朝人文的文化;音乐则水准更高了,用虞舜时代的乐风最好了,对于当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要遏止,要远小人。用计谋、用手段的人多了,国家社会就很危险。 这一段孔子的思想,很合于时代,而且包容万象,并不限制于那一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精神,后来并不一定要效法古人。古人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精华拿来,用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文化中新时代的文化的系统。假如孔子生在今日,也许说,采用欧洲人的民主精神,用中国人的人治制度,如何、如何,又是一套了。由此一点,可以说文化是集中人类文化思想的大成,要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为邦的道理,就是如此,不是呆板的。这一段有一个精神,就是孔子对于为政,并不是墨守成规,不是落伍保守,而是注意文化历史的发展,采用每个时代的精华而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这就要回转来读读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大专高中的课本,那只是认识了一点点历史,至少要读《纲鉴易知录》。这本书现在大学里拿来研究,我们感觉是一个笑话,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十二三岁时就读了。老实说这些都还只是中国史的大纲而已,所以大家可以买一本来当小说看,一天只要读三页,三四年下来,就有用处。)懂了历史,在担当重要大事的时候,就受用无穷。看了这些书,就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是根据前朝的演变发展而来的。其实国父的三民主义,也是根据历史演变而来的思想,这是大家很清楚的。因此,下面接着两句就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的编排,把这两句话摆在这里,正好作本文的小结论。从事政治、个人作人,都要以这两句话作根据,随时随地要有深虑远见,不要眼光短视,否则很快就会有忧患到来。小而言之,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国家的前途也是如此。 我经常告诉青年人,你们想要了解国际政治,要晓得全世界多少国家,多少宗教,多少民族,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宗教、民族。你们不管有没有出国留学,对自己历史的研究,远古、上古、中古等等的了解,都连一点影子也没有。我在外国对自己中国的留学生讲,你们要了解世界政治,赶快去读春秋战国。现在的世界政治就是春秋战国的放大形式,在我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欧美留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回来,就想把某个国家文化体制用到中国,就想治国平天下,懂个什么?这叫“隔靴搔痒”,“药不对症”,可以说影子都没有,所以不读历史是不行的。 中国的历史,比较详细的记载是从周朝开始的。《礼记》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很特别,从上古黄帝一直到周朝,史官的职位是帝王封的,但是封成史官以后,帝王不能干涉。所谓“左史纪言,右史纪事”等,在帝王旁边的史官,左史纪言,皇帝及臣子们所说的建议语言,都要真实的记录;右史纪事,帝王做了国家大事,或是亲近女色,做了什么事,都如实记下。中国古代史官的权力有这么大,这种体制也是全世界独有的。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要“经史合参”。 再说西方文化,罗马兴起时,正是我们汉朝鼎盛时期,那时哪里有美国啊!就连德国、法国都还未成形。这个时候的印度,是阿育王之后的时期。我看这个历史真有趣,太阳东边出来,西边下去,讲到人类文化,以每一百年为单位,东方发生什么现象,西方也发生什么现象,很奇怪。 我从小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你们许多人在大学里也读历史,你问要看哪一个教授写的,我不加意见。有些人看中国经济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我就笑了,看这些书等于钻牛角尖,没有全盘了解。因为这是一般读书人在读了历史以后,站在某个立场观点写的。真要写的话,我刚刚给你们讲的那些话,内容很多,已经有一百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可著书变成学者了。 我们的历史,单讲正史,留下来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加上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满清三百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写成啊。譬如你们现在研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我当年在台湾,有些文官武将在我家里听课,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门口两边都站满了宪兵。我鼓励他们读《资治通鉴》,但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写到唐末五代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还活着,没有办法写。另有一部《续资治通鉴》,是清朝毕沅(号秋帆)作的,他是太仓人,乾隆时状元,学问非常好,曾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邀请一班大学者,历时二十年,编了《续资治通鉴》,从宋朝以后继续写下了,很有见解。 为什么这一些大官都要注重历史?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问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满清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现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01毛泽东、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历史入门读物国学大师南怀瑾大力推荐《纲鉴易知录》一书自问世以来,便成为许多人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众所周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史。而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史著作,就是《纲鉴易知录》。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少年毛泽东由此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他现存最早的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章,就和他很早读过《纲鉴易知录》深有关系。毛泽东读史、论史,起步很早,起点很高,可以说就是从读这部书打下的基础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日理万机的他后来又重读过这部书(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阅读此书,学习历史。 《纲鉴易知录》也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历史启蒙读物,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历史,其中就提到他的祖父让他读《史记》和《纲鉴易知录》。他发愤读书,很年轻就考取了秀才、举人。这和他从小就有很好的读书训练是息息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小时候也曾经熟读该书,他曾回忆说:“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作过一个“中国文化”推荐书目,选书少而精,其中就有《纲鉴易知录》。他在一次讲座上说:“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吴楚才,编过《古文观止》,做私塾先生的。由《纲鉴易知录》配合前面的几部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把《纲鉴易知录》作为一般人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这还要从这部书的作者说起。02清代第一畅销书编者吴乘权 两部作品均为畅销数百年的经典之作《纲鉴易知录》的作者是吴乘权。他的作品,除了这部《纲鉴易知录》外,还有一部则是更加广为人知——《古文观止》。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因足疾废弃科举仕途。累官两广总督的伯父吴兴祚延师课子,吴乘权得以伴读左右。好学敏求的吴乘权颇获伯父欢心,尝称其“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古文观止》吴兴祚序)。尔后,吴乘权终生以授馆为业。康熙三十四年(公元年),吴乘权率侄辈吴调侯选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篇,萃为一书——《古文观止》梓行,风靡海内,至今不衰。吴乘权酷爱读史,却每每苦于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到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康熙四十四年(年),吴乘权受到“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康熙五十年(年)完成了凡卷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云,成为清朝几乎所有书生读过的历史书。03简明易知的中国通史读本 几千年中国历史一目了然《纲鉴易知录》全书共卷,多万字,中国数千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该书问世以后,基本就成为了读书人通行的历史教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部书精准地切中了读史人的痛点,作者将几千年复杂的历史理清头绪,简化叙说,让人一目了然,尤其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因此而广为传诵,至今依然被捧为史学经典。《纲鉴易知录》能够经久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主要因其有三大优点:第一,芟繁举要,简明易知。我国历史古籍卷帙浩繁。姑且不论《二十四史》,即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虽经“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依旧不易卒读,鲜为人问津,竟至编者无奈地发出“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之叹!吴乘权为缓解学者“读未终篇,辄生厌倦”为先务,遍览历代旧史,择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宋末元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和明末清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为蓝本,删繁就简,而成此书。他在在“发凡”中说:“《通鉴》固须全读,但……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势不得不删。然信手删去,尽失头绪,如何看得明白。兹则细加斟酌,事之源委,人之始末,起伏照应,明若观火。”如此看来,书名“易知”,是颇为妥贴的。第二,提纲挈领,创立“纪”“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南宋时,朱熹根据《资治通鉴》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采用纲目全列的编年纪事体裁。前面的“纲”是历代史实的提纲,文字精简扼要,具有标题的作用;后面的“目”是对“纲”所举史事的详述。用纲挈目,藉示褒贬。迨至明、清,人们用这种体例编写史书者甚多,其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此书前编四卷,起于三皇,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系据刘恕《通鉴外纪》、金履祥《通鉴前编》撰写,有纲有纪;正编五十九卷,起于战国,止于五代,系据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撰写,有纲有目;续编二十九卷,起于两宋,止于元末,系据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撰写,有纲有目;另有《明纪》十五卷,系先由吴乘权道友朱国标(圣怀)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按年分条抄录为《明纪钞略》,吴乘权再据此撰成,有编有纪。编之于纲,纪之于目,名虽有别,实则无歧。或有有纲而无目,未有有目而无纲,如人著眉,如龙点睛,褒贬予夺,开卷瞭然。第三,年经事纬,雅俗咸宜。众所周知,编年体史书发轫于《春秋》,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辅并行,合为我国传统史书的三种基本体裁。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可补正史之不足。吴乘权“苦简篇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可谓殚精竭智,博采众家;史海排沙,务求信实;年经事纬,引导有方。吴氏非跻身上流社会的文人名士,深谙一般读书人的心理需求,因而著述讲究平实,绝少名家托之空言的固陋习气,句栉字比,宁简毋详,不尚虚玄之论。试想:秉笔直书,不敷铅华,较之镂金错彩,游谈无根,何啻霄壤?!无怪乎《纲鉴易知录》问世以来,不特专家学子藉此初阶渐入堂奥,而且成为寻常百姓了解历史的教科书。04通俗易懂,一句话就能记录一件大事被翻译成外文,传播海外的中国史书《纲鉴易知录》能够经久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即便对历史颇感兴趣,可是依然难以持之以恒地读完近数百万字的文言文,但这本书用极其简要的语言,通常也就是一句话,便能记录一件大事。我们不妨以卷十五《汉纪·孝武皇帝》中的一篇为例,足见其通俗易懂。原文辛卯三年秋,以田千秋为大鸿胪。族灭江充家。吏民以巫蛊相告言者,案验多不实,上颇知太子皇恐无他意,会高寝郎田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上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光桥上。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上。天下闻而悲之。译文:征和三年(辛卯,前90),秋季,武帝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将江充家族满门杀绝。地方官吏和老百姓因巫蛊事件相互告发的人,经过调查核实,很多与事实不符。武帝现在也深知太子是因为害怕而反叛,别无他意,正巧遇上高寝郎田千秋紧急上书为太子申冤,他说:“儿子调用父亲的军队,按法令当处以笞刑。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他人,应当判处什么罪呢?我曾梦见一个白头发的老头儿教我这样说。”武帝于是恍然大悟,召见田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别人难以插言,只有你明白其中不实的地方。这是高庙的神灵派你来指教我的,你应当做我的辅佐大臣。”于是马上拜田千秋为大鸿胪,而将江充的家族全部斩杀,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上。武帝非常可怜太子冤枉无辜,于是修建了思子宫,并在湖县修建了归来望思台,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都为太子感到悲伤。整部《纲鉴易知录》记录了上古时期到明朝的历史,有详细记录的年份有多年。平均一年不到八百字,实在可谓“简而易知”了。也因为这个原因,这部书还被译成外文,传播海外。法国人冯秉正因(J.deMoyriacdeMailla,-)编译《中国通史》而名垂青史。黑格尔(-)、马克思(-)那个时代,关于中国历史的最系统的知识,都来自他的这部书。而这部书实际取材主要就是来源于《纲鉴易知录》。05《文白对照资治通鉴》主编张宏儒主持注译社科院、中华书局多位专家学者合力完成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主编张宏儒先生是出版家和历史学者,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和多家出版社工作,曾主编风靡一时、至今畅销的《文白对照资治通鉴》。该书是其主编的又一部文白对照史学力作,参与注译的人员,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的中青年学者,如今都是文史和出版领域的大家。该书曾于年出版,至今已经近三十年,此次再版,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排版,一面文言,一面白话,对照阅读,字体较大,是一套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经典通史读本。本书中的一些段落,曾经多次被选为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读本。因此,这部书不仅是国人读史的入门级读物,也适合青少年阅读,尤其有益于语文和历史的学习。▼ 新书上市,喜欢就赶紧入手吧! 《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 原价¥元 现售¥元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5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拥抱伟大时代共建海事家园李文龙春风过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