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龙芮

Shilongrui

RANUNCULISCELERATIHERB

野芹菜、水堇、水毛茛。

为毛茛科植物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L.的全草。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载:“生泰山川泽石边……近道处处有之,今惟出兖州。一丛数茎,茎青紫色;每茎三叶,其叶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苈而色黄。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干用。能逐诸风,除心热燥。”《本草纲目》载:“处处有之,多生于近水下湿地,高者尺许,其根如荠,二月生苗,丛生,圆茎分枝,一枝三叶,叶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稀缺……四五月开细黄花,结小实,大如豆,状如初生桑葚,青绿色,搓散则子甚细,如葶苈子。”本草记载与现今所用石龙芮基本一致。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无毛,有光泽。须根白色或浅褐色。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叶片肾形、圆形或心形,长3~4cm,宽1~4cm,3深裂,中央裂片菱状倒卵形,3浅裂,全缘或有疏圆齿,侧裂片不等2~3裂;茎上叶常3裂,邻近花的叶近线形,无柄。花序有较多花,花径6~8mm;萼片5,外面带微毛;花瓣5,黄色光亮,基部蜜槽不具鳞片;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离生。聚合果长圆球形,长约1cm。花期1~7月。

生于溪沟边或平原湿地。分布全国各地。

全国各地均产。民间用药。

1.热带温暖潮湿气候。野生于水田边、溪边、潮湿地区。忌土壤干旱,在肥沃的腐殖质土中生长良好。

2.栽培技术种子繁殖:育苗移栽。6~8月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后,晾干,育苗移栽。9月上旬撒播于苗床。一般播种10~15日左右出苗。

3.病虫害病害:干叶病。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

在开花末期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阴干。

(一)性状特征全草长10~45cm,疏生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肾状圆形,棕绿色,长0.7~3cm,3深裂,中央裂片3浅裂;茎上部叶变小。聚伞花序,有多数小花,花托被毛;萼片5,船形,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狭倒卵形。聚合果矩圆形;瘦果小、极多,倒卵形,稍扁,长约1.2mm。气微,味苦、辛;有毒。

石龙芮药材图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二)显微鉴别

1.叶横切面  叶背面突出,维管束多处,叶片平展。栅栏组织为一层,排列较为稀疏,海绵组织无规则,形成许多孔腔。

2.茎横切面维管束18~25个环状排列,维管束鞘包围整个维管束,且韧皮部上方的纤维较厚,木质部与韧皮部大小接近,木质部下有小气腔。

主要成分为内酯及其苷类、儿茶素类、甾类等。

1.内酯类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白头翁素(anemonin)、毛茛苷(ranunculin)、七叶内酯二甲醚(scopar-one)等。

2.儿茶素类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等。

3.甾类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a-4-ene-3,6-dione)、(3β,24S)-豆甾-5-烯-3-醇[(3β,24S)-stigmast-5-en-3-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tiosterol)等。

4.其他大黄素(emodin)、5-羟色胺(serotonin)、胆碱(choline)、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isoscopoletin)、1-二十二烯(1-docosene)、正十六烷酸(hexadecanoicacid)及没食子酚型鞣质、黄酮类化合物等。

苦、辛,平;有毒。归心、肺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截疟。用于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痰咳瘰疬,风湿关节痛,牙痛,疟疾。

关于石龙芮药材药理研究较少,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中所含原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具有抗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等)作用;还具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1.本品有毒,一般外用,不作内服。

2.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本草拾遗》载:“不得入疮,令人肉烂。”

3.石龙芮中所含原白头翁素对眼、鼻、喉黏膜具有强烈刺激作用,高浓度接触过久,可使皮肤发红、发泡。

石龙芮果实也可药用,称石龙芮子。苦,平。功能主治:和胃、益肾、明目、祛风湿;用于心腹烦满、肾虚遗精、阳痿阴冷、不育无子、风寒湿痹。

以上节选自《新编中国药材学》获取更多药材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