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约~)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人物背景

  唐僖宗郑谷(公元--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

  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郑谷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

历史价值

  宜春故乡的人们对这位晚唐著名诗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将郑谷与袁京(东汉时期出为蜀郡太守,为避兄难隐居袁州)、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贬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贬至袁州任长史,后亦当上了唐代宰相)、卢肇(原属宜春,后归分宜,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易重(唐代文科状元)排在一起,称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无择建造的“韩文公(愈)祠”中,曾将郑谷的象画在东墙上,以供后人观瞻。在旧时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条街道名曰“鹧鸪路”,就是纪念“郑鹧鸪”的。近年来,宜春市大力开发修建人文景观。

在年建成的袁山公园内,又以“郑鹧鸪”之名建起了一个“鹧鸪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台刚读罢”的人们,都会“耳边疑听鹧鸪声”了罢?

介绍

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首。▲

生平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区)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年),死于五代十国时的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年),享年61岁。郑谷的父亲郑史曾考中进士,在柳州当官时,与唐代著名文学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曾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当成为“一代风骚主”啊!从这段情节,再联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岩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来看,他应该是出生在柳州父亲的任所,并在那里读书长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时,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却还是使他在将老之年,选择了落叶归根。

  郑谷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郑谷21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名落孙山。此后又连考10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时局动荡,至45岁才授为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约相当于现代司局级京官),因此被称为“郑都官”。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年),朱全忠逼帝迁居洛阳,烧毁长安宫,郑谷眼见李家王朝气数已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提示下,弃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岩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读书堂隐居,至公元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诗词成就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郑谷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贡献

杜荀鹤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   郑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强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惊魂”。郑谷现存诗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写其奔亡流徙,涉及时局。如“荆州未解围,小县结茅茨”、“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峡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启年间秦宗权军队长期围困荆州、僖宗因受强藩威胁出逃等事。“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飘零与两川战乱联系起来描写,揭示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访姨兄渭口别墅》),令人想见战乱后新冢累累,陵谷变迁的惨痛景象。

  郑谷除奔逃、访旧之类作品一再反映时乱之外,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久不得张乔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世,很能代表郑谷的诗风。同时因乱离怀友,诗中又有一种悲凉的气韵。▲

书堂

  栖隐寺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区洪江乡东南村后的仰山栖隐寺旁,有一道山梁名为书堂山。在书堂山中部,离栖隐寺大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块古宅遗址。那就是著名的郑谷读书堂遗址。书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郑谷读书堂曾是宜春历代名胜,尤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都曾到这里凭吊。

  郑谷读书堂之所以值得瞻仰凭吊,是因为郑谷的历史声誉高,诗品、人品均堪称典范。

  郑谷是宜春县(现袁州区)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诗坛获得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郑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

作品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的仕途顺利,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缺少社会内容,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

  郑谷的诗讲究炼字炼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晓。其绝句风神绵邈、词意婉约。《全唐诗补编》补词三首。

评论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郑都官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谷有“诗无僧字格还卑”之句,故其诗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尝以为讥,然大历以后,诸公借阿师作吟料久矣。(同上)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着》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诗话》)

  谷以鹧鸪诗得名,至有郑鹧鸪之称。而其诗格调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唤字尤重复。寇宗夷《本草衍义》引作‘相呼相应’,差无语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称谷诗多用“僧”字,凡四十余处。谷自有句云:“诗无僧字格还卑。”此与张端义《贵耳集》谓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举为美谈。至其他作,则往往于风调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库全书》卷一五一)▲

作品分析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鹧鸪》,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其诗曰: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羽色斑斓美丽的鸟,形如雌雉,体大似鸠,分布于祖国大陆的南方。其“鸣云‘钩辀格磔’是也”,俗称极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鹧鸪的啼鸣来抒写迁客孤寂愁苦之状,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诗作评论

  纪晓岚在评论郑谷全部诗作的问题上,历代文人各抒己见。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郑谷“其诗极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说的意见比较委婉,他称郑谷的诗“丰入而啬出之,论其格调虽不甚高”,但“要其锻炼句意,鲜有不合于道”。

  元代辛文房的说法有点不同,他认为“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叶涵云和费嘉树对郑谷的评价却显得很高;叶涵云把郑谷推崇为“有唐三百年,风雅雄一代”的重量级人物,费嘉树不仅称赞郑谷“骚坛树赤帜,群贤拜下风”,而且还说他的诗是与“李杜相颉顽,岂与郊岛同”的杰作。

  在清代纪晓岚等人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有一说,谓郑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但“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称他“风雅雄一代”也好,论其“格调不甚高”也好,不过都是各取一端,各执其词罢了。

  客观地讲,从“汰其肤浅,撷其菁华”的角度来看,郑谷在诗歌创作上毕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成就,郑谷的部分作品也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郑谷的“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郑谷的“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郑谷的“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郑谷的“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还有郑谷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等诗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与批判了唐末衰败,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关心与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虽然难以与“李杜相颉顽”,但却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被后人称为晚唐“咸通后僖宗、昭宗时代的诗史”,实可称作“晚唐之巨擘”。

  郑谷的其他诗歌,或咏物,或别离,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风格清新通俗,轻巧流利,语言工丽。如《菊》中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与友别》中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席上贻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等吟咏,文笔优美,思致婉转,感情丰富,韵味深长,读后叫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郑谷-名人评价《唐诗鉴赏辞典》历代骚人墨客对郑谷的“一字师”和这首《鹧鸪》诗,均极为推重。有诗云:“早梅一字师,齐已谢不逮”;有诗云:“一字之师齐已拜,早梅开后独踟蹰”;有诗云:“一卷云台刚读罢,耳边疑听鹧鸪声”;有诗云:“读书堂侧老松枯,故址荒凉唱鹧鸪”;还有诗云:“何以鹧鸪诗,脍炙于千载”。

  元代辛文房赞赏郑谷“尝赋鹧鸪,警绝”;清代金圣叹称扬郑谷这首诗“深得比兴之遗”;沈德潜也说《鹧鸪》诗的“三四语胜于‘钩(车舟)格磔’也”,并称誉是“以神韵胜”。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也载文称,《鹧鸪》诗“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赞许“诗人紧紧把握住人与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均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唐代〕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潇湘(xiāo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由于前面已经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的物象情景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莲叶

郑谷〔唐代〕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一作:风摇)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译文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赏析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鹧鸪

郑谷〔唐代〕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注释戏:嬉戏。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品流:等级,类别。雨昏:下雨天空阴沉。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乍(zhà)闻:刚听到。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日向:一作“春日”。▲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起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的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是说,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两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是说,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颈联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是说,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遭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最后一联,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篇终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要称他“郑鹧鸪”了。▲

淮上渔者

郑谷〔唐代〕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江浦风一和: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译文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注释白头波:江上的白浪。白头翁:鸟类的一种,文中指白头发的老渔翁。逐:跟随,随着。浦:水边,岸边,或为风的“呼呼”声。吹火:生火。荻(dí):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此诗情理兼备,意境高雅,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描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渔父,以船为屋,以水为家,终日逐水而居,整年出没于江河水面,飘泊不定,饱受江风吹袭,为衣食而奔波劳苦。其中“白头波上白头翁”连用两个“白头”,是为了强调老渔父如此年纪尚飘泊打鱼,透露出作者的哀叹之意。写渔人之“渔”,表现了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洒脱、利落。“家逐船移江浦风”写渔人之“归”,对于渔人而言,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故注一“逐”字,有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意味。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这两句生活气息浓郁,但于其中也隐隐透出一缕清苦的况味,渔人终日以渔为业,吃到鱼也并非易事。其中“一尺鲈鱼新钓得”写渔人之“获”,“新钓得”三字完全是一种乐而悠哉的口吻,其洋洋自得的神情漾然纸上。“儿孙吹火荻花中。”写渔者的天伦之“乐”,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怡然的心情。尤其是一个“吹”字,富有野趣,开人心怀,那袅袅升腾的青白色炊烟,那瑟瑟曳动的紫色获花,再加上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稚言稚语,和着直往鼻孔里钻的鱼香,较为安定的王朝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醉煞人心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郑谷早年交游与长安求仕时期(懿宗咸通中至僖宗乾符末)。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郑谷诗歌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的李唐虽然各地叛乱不断,但唐王朝的力量尚处于优势,长安及其周边地区也算安定。

郑谷〔唐代〕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释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九日:重阳节。秋香:菊花。由来:因此从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中秋

郑谷〔唐代〕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译文江南水乡的雨后,空气更加清新怡人,阵阵莲花清香扑面而来。这样的天气让人倍感舒适,客居他乡的愁绪却又从心头泛起。社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而那在乱世中的旧友不知有几人能保全。这样的愁闷心情难以排解,只因未曾学习佛理宽慰己心。

注释馀:同“余”。得所:适当;适宜。悄然:形容忧愁的样子。故:过去的、旧的。消遣:排解愁闷。

郑谷〔唐代〕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译文柳树种植在溪桥边和山路旁,与杏树和桃树相映。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

注释半烟半雨:云雾夹杂着细雨。映杏映桃:与杏树和桃树相映。会得:懂得,理解。离人:远离故乡的人。无限意:指思乡的情感。絮:柳絮。惹:招引,挑逗。

席上贻歌者

郑谷〔唐代〕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译文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楼上正灯红酒绿,清唱一曲后,又是一番觥筹交错。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注释贻:赠给。九衢:犹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清歌:清脆的歌声。倒:斟酒。金壶:纹饰华丽的金色酒壶。鹧鸪:指《鹧鸪曲》。

创作背景

  在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备乐,用歌唱或演奏来劝酒、助兴。这首诗从题目看,郑谷当时是在长安,歌者唱的曲子是《山鹧鸪》或《鹧鸪曲》,相传这个曲调是“效鹧鸪之声”,曲调哀婉清怨.歌词多是抒发相思别恨的。诗人听后有感而作此篇,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鹭鸶

郑谷〔唐代〕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译文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注释飕飕(sōusōu):形容雨声或很快通过的声音。

中年

郑谷〔唐代〕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一些感受。郑谷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个春天降临人间。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

  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

  那么,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底下一联为我们略作提示。“故第”,即旧时的住宅。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春田”,指家乡的农田。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

  然而,往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

  郑谷的诗以轻巧流利见称,反映生活面不广,从本篇也可以得到验证。此诗涉及中年的苦闷,虽不无时代政治的投影,而主要仍限于个人的感兴,社会意义不大。但文笔清新,思致宛转,尤善于用简炼明白的语言表达凝蓄深沉的情思,在其作品中亦属上乘。▲

海棠

郑谷〔唐代〕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夕阳

郑谷〔唐代〕

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僧窗留半榻,渔舸透疏篷。莫恨清光尽,寒蟾即照空。

郑谷〔唐代〕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简析

郑谷的《竹》,意境优美,句句如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首小诗吟咏竹,通篇不着一个“竹”字,但句句均未离开竹。诗中不仅描写了竹的形象,还特别写了竹;拂动流水,掩映村庄,与树相伴的美。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雪中偶题

郑谷〔唐代〕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译文雪花胡乱飘洒,寺院中煮着茶青烟湿气弥漫;雪花密密地斜洒落在歌台酒楼上,楼中喝酒的客人酒力发作正微醒着。傍晚来临时江上水天一线仿在画中,渔人正披着蓑衣划船回家。

注释僧舍:是指僧人的住所。歌楼:表演歌舞的楼。

卷末偶题三首

郑谷〔唐代〕

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牡丹

郑谷〔唐代〕

画堂帘卷张清宴,含香带雾情无限。春风爱惜未放开,柘枝鼓振红英绽。

慈恩寺偶题

郑谷〔唐代〕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读李白集

郑谷〔唐代〕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

郑谷〔唐代〕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郑谷〔唐代〕

下视垂杨拂路尘,双峰石上覆苔文。浓霜满径无红叶,晚日高枝有白云。春砌花飘僧旋扫,寒溪子落鹤先闻。那堪寂寞悲风起,千树深藏李白坟。

杏花

郑谷〔唐代〕

不学梅欺雪,轻红照碧池。小桃新谢后,双燕却来时。香属登龙客,烟笼宿蝶枝。临轩须貌取,风雨易离披。

和知己秋日伤怀

郑谷〔唐代〕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郑谷〔唐代〕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郑谷〔唐代〕

一自王乔放自由,俗人行处懒回头。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洒落占高秋。应嫌白鹭无仙骨,长伴渔翁宿苇洲。

荔枝

郑谷〔唐代〕

平昔谁相爱,骊山遇贵妃。枉教生处远,愁见摘来稀。晚夺红霞色,晴欺瘴日威。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

为人题

郑谷〔唐代〕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

池上

郑谷〔唐代〕

池榭惬幽独,狂吟学解嘲。露荷香自在,风竹冷相敲。丧志嫌孤宦,忘机爱澹交。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曲江红杏

郑谷〔唐代〕

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寂寞

郑谷〔唐代〕

江郡人稀便是村,踏青天气欲黄昏。春愁不破还成醉,衣上泪痕和酒痕。

江际

郑谷〔唐代〕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槐花

郑谷〔唐代〕

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虐十秋风。

越鸟

郑谷〔唐代〕

背霜南雁不到处,倚棹北人初听时。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

华山

郑谷〔唐代〕

峭仞耸巍巍,晴岚染近畿。孤高不可状,图写尽应非。绝顶神仙会,半空鸾鹤归。云台分远霭,树谷隐斜晖。坠石连村响,狂雷发庙威。气中寒渭阔,影外白楼微。云对莲花落,泉横露掌飞。乳悬危磴滑,樵彻上方稀。淡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野花明涧路,春藓涩松围。远洞时闻磬,群僧昼掩扉。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

旅寓洛南村舍

郑谷〔唐代〕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张谷田舍

郑谷〔唐代〕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译文县官清廉且节俭,深谷中住着人家人家。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座小桥从开得绚烂的野花中穿过。石碓舂米的声音充满了春天的山涧,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微微倾斜。田舍主人说近年来庄稼成熟收成不错,前村的酒都可以去赊。

注释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

  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

  鉴赏这首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第二联的“入”、“穿”两个词的运用。“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的农村田园风光。而这一“入”一“穿”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这样的“寒竹”和“野花”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二是对农家生活情景的描绘,诗人用极其俭省的笔墨写农家生活的环境,用农人的口表现农人对收成和生活满足,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淳朴闲适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情景。

侯家鹧鸪

郑谷〔唐代〕

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唯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

峡中尝茶

郑谷〔唐代〕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多情

郑谷〔唐代〕

赋分多情却自嗟,萧衰未必为年华。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堪月在花。薄宦因循抛岘首,故人流落向天涯。莺春雁夜长如此,赖是幽居近酒家。

蜡烛

郑谷〔唐代〕

仙漏迟迟出建章,宫帘不动透清光。金闱露白新裁诏,画阁春红正试妆。泪滴杯盘何所恨,烬飘兰麝暗和香。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江行

郑谷〔唐代〕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夜雨荆江涨,春云郢树深。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送徐涣端公南归

郑谷〔唐代〕

青衿离白社,朱绶始言归。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江帆和日落,越鸟近乡飞。一路春风里,杨花雪满衣。

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

郑谷〔唐代〕

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唯应杜紫微。君有君恩秋后叶,可能更羡谢玄晖。

苔钱

郑谷〔唐代〕

春红秋紫绕池台,个个圆如济世财。雨后无端满穷巷,买花不得买愁来。

偶书

郑谷〔唐代〕

承时偷喜负明神,务实那能得庇身。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黄莺

郑谷〔唐代〕

春云薄薄日辉辉,宫树烟深隔水飞。应为能歌系仙籍,麻姑乞与女真衣。

采桑

郑谷〔唐代〕

晓陌携笼去,桑林路隔淮。

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钗。

黯然

郑谷〔唐代〕

搢绅奔避复沦亡,消息春来到水乡。屈指故人能几许,月明花好更悲凉。

山鸟

郑谷〔唐代〕

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

赠别

郑谷〔唐代〕

南游曾共游,相别倍相留。行色回灯晓,离声满竹秋。稳眠彭蠡浪,好醉岳阳楼。明日逢佳景,为君成白头。

贺进士骆用锡登第

郑谷〔唐代〕

苦辛垂二纪,擢第却沾裳。春榜到春晚,一家荣一乡。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野步

郑谷〔唐代〕

翠岚迎步兴何长,笑领渔翁入醉乡。日暮渚田微雨后,鹭鹚闲暇稻花香。

朝直

郑谷〔唐代〕

朝直叨居省阁间,由来疏退校安闲。落花夜静宫中漏,微雨春寒廊下班。自扣玄门齐宠辱,从他荣路用机关。孤峰未得深归去,名画偏求水墨山。

长江县经贾岛墓

郑谷〔唐代〕

水绕荒坟县路斜,耕人讶我久咨嗟。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郊墅

郑谷〔唐代〕

韦曲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画成烟景垂杨色,滴破春愁压酒声。满野红尘谁得路,连天紫阁独关情。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

荔枝树

郑谷〔唐代〕

二京曾见画图中,数本芳菲色不同。孤棹今来巴徼外,一枝烟雨思无穷。夜郎城近含香瘴,杜宇巢低起暝风。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

望湘亭

郑谷〔唐代〕

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

中台五题。樗里子墓

郑谷〔唐代〕

贤人骨已销,墓树几荣凋。正直魂如在,斋心愿一招。

下第退居二首

郑谷〔唐代〕

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残。

叙事感恩上狄右丞

郑谷〔唐代〕

昔岁曾投贽,关河在左冯。庾公垂顾遇,王粲许从容。首荐叨殊礼,全家寓近封。白楼陪写望,青眼感遭逢。顾念梁间燕,深怜涧底松。岚光莲岳逼,酒味菊花浓。寇难旋移国,漂离几听蛩。半生悲逆旅,二纪间门墉。蜀雪随僧蹋,荆烟逐雁冲。凋零归两鬓,举止失前踪。得事虽甘晚,陈诗未肯慵。迩来趋九仞,又伴赏三峰。栖托情何限,吹嘘意数重。自兹俦侣内,无复叹龙钟。

咏怀

郑谷〔唐代〕

迂疏虽可欺,心路甚男儿。薄宦浑无味,平生粗有诗。淡交终不破,孤达晚相宜。直夜花前唤,朝寒雪里追。竹声输我听,茶格共僧知。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溪莺喧午寝,山蕨止春饥。险事销肠酒,清欢敌手棋。香锄抛药圃,烟艇忆莎陂。自许亨途在,儒纲复振时。

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笔精微…诗谢之

郑谷〔唐代〕

赞善贤相后,家藏名画多。留心于绘素,得事在烟波。属兴同吟咏,成功更琢磨。爱予风雪句,幽绝写渔蓑。

蓼花

郑谷〔唐代〕

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故溪归不得,凭仗系渔舟。

江宿闻芦管(商船小童善吹)

郑谷〔唐代〕

塞曲凄清楚水滨,声声吹出落梅春。须知风月千樯下,亦有葫芦河畔人。

兴州江馆

郑谷〔唐代〕

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一夜绕床鸣。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郑谷〔唐代〕

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争忍扫成堆。残春未必多烟雨,泪滴闲阶长绿苔。

别同志

郑谷〔唐代〕

所立共寒苦,平生同与游。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天淡沧浪晚,风悲兰杜秋。前程吟此景,为子上高楼。

赵璘郎中席上赋蝴蝶

郑谷〔唐代〕

寻艳复寻香,似闲还似忙。暖烟沈蕙径,微雨宿花房。书幌轻随梦,歌楼误采妆。王孙深属意,绣入舞衣裳。

游贵侯城南林墅

郑谷〔唐代〕

韦杜八九月,亭台高下风。独来新霁后,闲步澹烟中。荷密连池绿,柿繁和叶红。主人贪贵达,清境属邻翁。

久不得张乔消息

郑谷〔唐代〕

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

郑谷〔唐代〕

谁解登高问上玄,谪仙何事谪诗仙,云遮列宿离华省,树荫澄江入野船。黄鸟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蛮烟。不知几首南行曲,留与巴儿万古传。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游蜀(一作蜀中春暮)

郑谷〔唐代〕

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

郑谷〔唐代〕

八月悲风九月霜,蓼花红淡苇条黄。石头城下波摇影,星子湾西云间行。惊散渔家吹短笛,失群征戍锁残阳。故乡闻尔亦惆怅,何况扁舟非故乡。

水(西蜀净众寺五题)

郑谷〔唐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再经南阳

郑谷〔唐代〕

平芜漠漠失楼台,昔日游人乱后来。寥落墙匡春欲暮,烧残官树有花开。

春阴

郑谷〔唐代〕

推琴当酒度春阴,不解谋生只解吟。舞蝶歌莺莫相试,老郎心是老僧心。

少华甘露寺

郑谷〔唐代〕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蹋一梯云。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

郑谷〔唐代〕

官舍种莎僧对榻,生涯如在旧山贫。酒醒草檄闻残漏,花落移厨送晚春。水墨画松清睡眼,云霞仙氅挂吟身。霜台伏首思归切,莫把渔竿逐逸人。

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

郑谷〔唐代〕

凤策联华是国华,春来偶未上仙槎。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吟聒暮莺归庙院,睡消迟日寄僧家。一般情绪应相信,门静莎深树影斜。

嘉陵

郑谷〔唐代〕

细雨湿萋萋,人稀江日西。春愁肠已断,不在子规啼。

乖慵

郑谷〔唐代〕

乖慵居竹里,凉冷卧池东。一霎芰荷雨,几回帘幕风。远僧来扣寂,小吏笑书空。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扇轻摇鹭羽,屏古画渔翁。自得无端趣,琴棋舫子中。

送举子下第东归

郑谷〔唐代〕

夫子道何孤,青云未得途。诗书难舍鲁,山水暂游吴。野绿梅阴重,江春浪势粗。秣陵兵役后,旧业半成芜。

题庄严寺休公院

郑谷〔唐代〕

秋深庭色好,红叶间青松。病客残无著,吾师甚见容。疏钟和细溜,高塔等遥峰。未省求名侣,频于此地逢。

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寻蒙唱酬见誉过实却用旧韵重答

郑谷〔唐代〕

减瘦经多难,忧伤集晚年。吟高风过树,坐久夜凉天。旅退惭随众,孤飞怯向前。钓朋蓑叟在,药术衲僧传。鬓秃趋荣路,肠焦鄙盗泉。品徒诚有隔,推唱意何坚。寒地殊知感,秋灯耿不眠。从来甘默尔,自此倍怡然。兰为官须握,蒲因学更编。预愁摇落后,子美笑无毡。

折得梅

郑谷〔唐代〕

寒步江村折得梅,孤香不肯待春催。满枝尽是愁人泪,莫殢朝来露湿来。

郑谷〔唐代〕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薄情。

东蜀春晚

郑谷〔唐代〕

如此浮生更别离,可堪长恸送春归。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

谷初忝谏垣今宪长薛公方在西阁知奖隆异以四韵代述荣感

郑谷〔唐代〕

旧诗常得在高吟,不奈公心爱苦心。道自琐闱言下振,恩从仙殿对回深。流年渐觉霜欺鬓,至药能教土化金。自拂青萍知有地,斋诚旦夕望为霖。

舟行

郑谷〔唐代〕

九派迢迢九月残,舟人相语且相宽。村逢好处嫌风便,酒到醒来觉夜寒。蓼渚白波喧夏口,柿园红叶忆长安。季鹰可是思鲈鲙,引退知时自古难。

代秋扇词

郑谷〔唐代〕

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

自适

郑谷〔唐代〕

紫陌奔驰不暂停,送迎终日在郊坰.年来鬓畔未垂白,雨后江头且蹋青。浮蚁满杯难暂舍,贯珠一曲莫辞听。春风只有九十日,可合花前半日醒。

漂泊

郑谷〔唐代〕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自遣

郑谷〔唐代〕

强健宦途何足谓,入微章句更难论。谁知野性真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窥砚晚莺临砌树,迸阶春笋隔篱根。朝回何处消长日,紫阁峰南有旧村。

蜀中三首

郑谷〔唐代〕

马头春向鹿头关,远树平芜一望闲。雪下文君沾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堤月桥灯好时景,汉庭无事不征蛮。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却共海棠花有约,数年留滞不归人。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朱桥直指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窗下斫琴翘凤足,波中濯锦散鸥群。子规夜夜啼巴树,不并吴乡楚国闻。

送张逸人

郑谷〔唐代〕

人间疏散更无人,浪兀孤舟酒兀身。芦笋鲈鱼抛不得,五陵珍重五湖春。

早入谏院二首

郑谷〔唐代〕

玉阶春冷未催班,暂拂尘衣就笏眠。孤立小心还自笑,梦魂潜绕御炉烟。紫云重叠抱春城,廊下人稀唱漏声。偷得微吟斜倚柱,满衣花露听宫莺。

蜀中春日

郑谷〔唐代〕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

题水部李羽员外招国里居

郑谷〔唐代〕

野色入前轩,翛然琴与尊。画僧依寺壁,栽苇学江村。自酝花前酒,谁敲雪里门。不辞朝谒远,唯要近慈恩。

浔阳姚宰厅作

郑谷〔唐代〕

县幽公事稀,庭草是山薇。足得招棋侣,何妨著道衣。野泉当案落,汀鹭入衙飞。寺去东林近,多应隔宿归。

奔避

郑谷〔唐代〕

奔避投人远,漂离易感恩。愁髯霜飒飒,病眼泪昏昏。孤馆秋声树,寒江落照村。更闻归路绝,新寨截荆门。

长安感兴

郑谷〔唐代〕

徒劳悲丧乱,自古戒繁华。落日狐兔径,近年公相家。可悲闻玉笛,不见走香车。寂寞墙匡里,春阴挫杏花。

人到中年,感触增多,郑谷这首《中年》值得一读

提起“中年”,我想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词,恐怕是“油腻”或者“中年危机”两个词吧。而今网络发达,不少词语在网络中有了新的定义。实际上,人到中年,除了“油腻”与“危机”之外,对人生的感触也是极多。

人生经历过了青年时期之后,进入中年的人们所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比青年人多了许多,然而,中年人的“稳重”往往让他们难以向人述说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尤其是苦闷,但是他们同样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期许,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年轻时勇气与豪气仍旧存于心中。

迷惘时咬牙坚持,“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遭遇挫折时绝不认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年,就像是一杯窖藏多年的老酒,在岁月的沉淀下,既烈又香。

不同的经历,自然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思想,自然会有不同的情怀。唐朝诗人郑谷在中年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由是写下一首《中年》,将他自己中年的感触表现得十分真切。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诗人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作官,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年后的郑谷很少有机会回乡,不得不长期寓居在长安城。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眼看着就要过春节了,郑谷居于三秦大地之上,那空中浮云漫漫,似悠闲于空中闲荡,这空中之云,并不能理解人的忧愁与烦恼,新的一年就要到来,郑谷确实忧愁得很,自己长期身处地位,穷困潦倒,没有再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反而是时光快速消失中步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人到中年有怎样的情感?情多之时希望有一个知心朋友可以聊一聊天,该多么开心?然而,客居异乡的郑谷,并没有知心朋友。那么,退而求其次,能有花解语也好,可是花向来不解语,这让郑谷“最恨”。一句诗简单易懂,却可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单寂寞与深深地埋怨。无人排遣,只能是借酒浇愁。也只有这时才感受到酒的美好,或许中年人嗜酒如命,大抵皆是出自此种原因,这全都是郑谷的真情流露。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人生向前,而诗人却不愿意向前,他选择回避,他选择沉迷于过去当中,去往事中寻找慰藉。他走向儿时居住的老宅,到长满青苔的墙角去寻觅逝去的岁月;那一夜的春雨,让人不断地回忆起儿时耕种过的田地。下了一夜的春雨,他一夜未眠,心事重重。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刚到中年,就感觉到“衰迟”,这一切应该是在官场疲于应付而产生的感觉,人生不能一直沉溺于回忆当中,但是未来的时光却是要如何度过?把往日的诗稿翻出来再修改修改,好像可以用之打发余生所有的无聊时光。

郑谷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但是却将中年人的苦闷表现得十分真切。

参考资料:《全唐诗》

郑谷:唐代最后一位诗人,他走后大唐和唐诗的辉煌就此终结

煮酒君“诗词杂谈”系列文章第9期:《郑谷:唐代最后一位"流浪歌者"》

相传,在宋代的时候,有人曾经和苏轼探讨唐诗,说唐代在杜牧、李商隐之后,就没有好诗人了。

但苏轼却说“这是不对的,晚唐不但有好诗,更有好诗人,比如说有一个晚唐诗人就写了一首唐代第一的诗”。

这个诗人,就是郑谷,而他写的那首唐代第一的诗,主角是一种鸟—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鹧鸪》

在许多后世的诗评家眼中,在唐代写鸟的诗里,这首诗最好。

郑谷是江西宜春人,他出身不高,而且生活在唐代即将落幕的时代,但是他的诗才在当时却不是一般的有名。

郑谷虽然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却有一个给他打下很好教育基础的父亲郑史。

郑史本人就是诗人,而且据说诗写的很不错,郑史从小就培养儿子郑谷写诗,和杜牧一样,郑谷是少年天才,据说他七岁就会写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唐代著名的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的司空图,对郑谷十分的欣赏,说郑谷以后一定会是引领一代诗风的人物。

郑谷很年轻就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个时候的唐朝行将就木,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科举更是一片黑幕。考官只认钱不认才,只有才但没有钱的郑谷,考了整整十六年的科举,都没有考上。空有一身报国之心,一腔报国之才,却差点老死在考场上。

郑谷在长安混吃,混考十几年,考试没考上,结果却赶上了唐朝的灭顶之灾。

以王仙芝、黄巢起义军为主力的唐末农民运动,发展到了最高潮,由于唐朝政府一系列的瞎操作,黄巢的起义军从黄河打过长江,从长江打过岭南,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奔西蜀。

而郑谷也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回老家避难。这一避,就避了整整七年。

郑谷在老家避难期间,心情相当的烦闷,觉得自己一身诗意千寻瀑,却报国无门,看着国家一步步破败。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烦闷全部化做了诗文。

郑谷是晚唐的高产诗人、作家,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

在郑谷隐居老家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在唐代诗坛十分有名的故事。

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来拜访郑谷,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完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七年之后,黄巢起义军被平定,唐僖宗返回长安,郑谷也决定,再次参加科举。这次,他终于考中了进士,而这个时候,当年那个天才的少年诗人已经是一个40岁的中年人了。

考中了科举,郑谷的官场之路,走的也是异常坎坷。至45岁才授为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

在此期间,唐朝变乱不断,唐僖宗几次被农民军或者叛军赶出京城。郑谷也跟着皇帝流浪四方,他在流亡期间,写了很多的诗,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其中就有那首有名的《鹧鸪诗》。

郑谷也成为唐代诗歌的最后一抹惊鸿。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被人称为晚唐诗坛巨擘。

但是,郑谷的诗名掩映不住唐朝万劫不复的黑暗。

郑谷做了几年官之后,唐哀帝天祐元年,权臣朱温烧毁长安宫室,胁迫唐朝皇帝、宗室、百官、长安百姓迁往洛阳,唐朝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了。

郑谷眼见唐朝气数已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建议下,弃官返回老家宜春隐居。

三年之后,朱温篡唐,唐代灭亡,郑谷在心灰意冷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下侠诗》:

忆子啼猿绕树哀,雨随孤棹过阳台。波头未白人头白,瞥见春风滟滪堆。

又过了两年,五十多岁的郑谷,在居所去世,带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郑谷的一生,伴随着李唐王朝的余晖,徐徐落幕。一个无比璀璨恢弘的诗者的时代,就此结束。

本文为煮酒君“诗词杂谈”系列文章第9期。

唐朝最后一位诗人郑谷:末世书生的悲欢离合

长安没有了,他所依靠的还有回忆。死,其实并不可怕。世人谁不知终有一死。他郑谷死也是为唐而死。公元年末,我是不能使用后梁开平三年的,在罗隐去世后不久,郑谷去世。大唐诗坛,我们的唐诗,唐帝国最后的一抹余晖也画上了句号。尽管不够壮美,尽管许多凄凉,但已经足够让我们骄傲。

(一)烟花三月别扬州

唐咸通十二年(公元年)春夏之交,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有一位中年人悄然立在岸边。

他的袍子,大概是反复洗过的缘故,已经很是泛白,但还算干净。他的脸上,大概是经历无数故事的人,已经有些沧桑,但仍然年轻。

他站在江岸边,从江上吹来的风,很是不安分的掀起他的长袍,发出咧咧的声响。只是这声响在波浪中显得特别特别小,小到他自己都听不见。杨花在他周围飞舞,大部分都飞到江里,附在水面,随波逐流,也许是大海也许是鱼腹。还是有一些杨花会飞到他的脸上,他的眉毛也就皱的更紧了,也只得耐着性时不时的用手擦拭。

他叫郑谷,是进京赶考的书生。此时挖下唐帝国坟墓第一锹土的裘甫庞勋起义尽管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他还是如惊魂甫定的废池乔木,不敢言兵。

扬子江上,一叶叶扁舟在浪尖出没,有些小船说不定下一刻就真的被风浪吞噬,消失不见。

郑兄!听到有人喊他,郑谷忙收回心神,转过身,却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他的身后。他微微一笑,脸上的沧桑也顿时减少了几分。这可能就是朋友的温情吧。

他们给了彼此一个拥抱,然后就沿着江边,慢慢的走,慢慢的走。到渡口的路并不长,远没有一生那么长。他们却想走出一生的感觉,走到太阳变成了夕阳,斜斜的染红波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们应该读过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也一定说过。

朋友的船还是融入到了那一叶叶扁舟之中。风正一帆悬,是啊,风平浪静才好。

此时笛声响起,悠悠的,幽幽的,是谁为谁而奏?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这样的笛声吗?

郑谷站在岸边凝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郑谷的眼泪也没有绷住,也流了下来,滴在风里,吹在江里,随着朋友的船天涯海角。

从渡口到客栈的路也不长,但已经足够他吟出一首诗来。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你去潇湘,我向长安,天南地北双飞客。长安啊,那个让自己伤心的地方,自己又要回去了。

也许这一次应该是最后一次了——

畅游曲江池,题名大雁塔,我郑谷难道就没有那个命吗?

(二)粉黛临窗懒,蝴蝶宿深枝

他暂时也的确没有那个命。尽管如此,他的小日子过得应该还不错。司空图所谓的“一代风骚主”在前半生大多把精力用在了吟风弄月上面。

陶渊明爱菊,菊花诗写了一麻袋。白居易爱牡丹,也有不少佳作。但这些人更多的是闲情逸致,唯独郑谷不是。他非常爱小动物小植物。竹子、柳树、莲花、燕子、当然还在为他赢得雅号的鹧鸪……他的诗更有一股童话的意味,宛如一个童话世界,根本看不到时代的动乱与悲苦。这真是唐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采。欧阳修在幼时就曾经背诵过不少郑谷的诗,后来“小甜甜”就变成了“牛夫人”,对郑谷的评价也有“极有意思”变成了“格调不高”,且几成定论。

其实做一个天真的诗人,不是挺好吗?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杜甫的,尽管后来他无意中把自己活成了杜甫。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苏轼论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郑谷的这首《海棠》无疑是可以归入此类的。

春风新雨后,娇艳欲滴。一个懒字,尤其传神。这海棠,就像一个慵懒的美人,临窗而立。那神韵,那风情,画不出的。还有蝴蝶,在海棠里双宿双飞。

我有时候更相信这是一首爱情诗,是写给他的情人的。春季雨后的清晨,郑谷站在窗前,窗外的海棠正含苞待放,屋中的情人正慵懒卧床。满园春色下的妙笔生花,艳而不俗。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我自己就很喜欢竹子,也时常想念老家围墙外的那片竹林。那是我小时候父亲一棵一棵从别处移植过来的,现在父亲渐渐上了年纪,而竹子的领地却越来越大,想必今年又发了不少芽。

郑谷的这首《竹》很是有生命力。无论世间的那个角落,它们都可以生根发芽,相得益彰。山间,它们硬过石头。村里,它们遍地开花。庙宇,它们萧瑟清静。园林,它们曲径通幽。它们无意苦争春,它们甘心做绿叶。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如此?逆境顺境,挺过去,也许就柳暗花明。百花争艳,不过一季春,而竹子是四季常绿的。

世人都喜欢他笔下的鹧鸪,我却独爱他写的这首《雁》。

八月悲风九月霜,蓼花红淡苇条黄。

石头城下波摇影,星子湾西云间行。

惊散渔家吹短笛,失群征戍锁残阳。

故乡闻尔亦惆怅,何况扁舟非故乡?

郑谷是江西宜春人,离诗中的石头城(南京)已经不算太远了。但一个远行归家的人,在秋天看见孤雁南飞,听到阵阵哀鸣,他心里的酸楚恐怕不亚于那位渔家。

诗中有一个“戍”字,特别值得深思。郑谷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战乱不断,再加上各种水灾蝗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唐王朝随时都可能大厦倾倒,烟消云散。这孤雁何尝不是无家可归的百姓,雁为秋风所困,人呢?战争与天灾远比秋风更可怕。末世人不如雁,雁还能去南方躲一躲寒冬,而人却只能苦苦的等着不知道什么样的未来。

扁舟非故乡,哪里还有什么故乡?诗人站在船头南望,望尽天涯不见家!

末世雁,有南方。末世人,无家。

(三)人到中年事事悲

郑谷是考上了进士,但这已经是唐光启三年(公元年)的事情了,与扬子江畔的杨花不经意间已经分别了十五年的光景,此时的郑谷也早过而立。

原本以为这次可以安定下来了,可惜长安城里仍然兵戎相见。唐僖宗,这位钟爱马球与斗鸡的皇帝,也在奔波与荒淫中度过他颇为荒唐且短暂的一生,但他总算是死在了长安。他死之后,他的弟弟李晔继位,为唐昭宗。

唐昭宗景福二年(年),郑谷终于步入仕途。此时他已是不惑之年,标准的中年人了,但也总算在长安安定下来。

中年人是最怕过春节的。自己年长了一岁,父母老了一岁。一切都是不可阻挡的,所有的恋恋不舍或者豪情壮志,都会在中年之后消磨殆尽,而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摆布。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春节前夕,郑谷写了这首《中年》。他想的最多是什么呢?是老家的宅子和老家的地。这种对家的依恋在年月的增长中最为明显。尽管唐昭宗是有大志的,尽管郑谷也是有大志的,但他已经40岁了,唐帝国也已经摇摇欲坠病入膏肓,根本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

不如归去,可能这就是郑谷在新年之际的心愿。

愁破方知酒有权。人到中年,就算无愁,也是需要时不时喝上一两杯的。何堪忧愁如此,酒已经无法消解了。可能长安的房子比较贵吧,他一个处级官员,买不买得起房,是不是学区房,可能都是问题,能不愁吗?!反正,我愁!

强健宦途何足谓,入微章句更难论。

谁知野性真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

窥砚晚莺临砌树,迸阶春笋隔篱根。

朝回何处消长日,紫阁峰南有旧村。

这首《自遣》也应是郑谷寓居长安时所作。他对仕途已经处于无所谓的状态,甚至于开始信道。或许多多少少有些自嘲的意味,但诗人对“叶落归根”的感知却越来越深刻。如果说在《中年》时,郑谷还只是想家,而现在他却是想着回家归隐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公元年朱全忠引兵杀入长安,郑谷见李唐王朝回天乏术,气数已尽,就毅然南归,回到家乡宜春,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其实家永远都只有一个,其他的只是房子或者我们居住的地方。在我们心里,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才是家。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走的太远了,走的太累了,以至于忘记了要回家,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

(四)乱世诗书不值钱

郑谷所处的唐王朝早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自裘甫、庞勋等拉开唐王朝末世序幕以来,黄巢、秦宗权等人也相继揭竿而起,再加上李唐皇权内乱,事实上从年开始,大唐帝国就进入了随时死亡的状态。

水灾与蝗灾更是火上加油,而百姓就是处于这样的水深火热之中。小皇帝一个接一个,玩女人、打马球、斗鸡,样样精通。但治理国政,还是算了吧。权贵者,更是醉生梦死,尤其是那些宦官,何曾顾惜过百姓死活,不过有一天算一天罢了。

更可恨的还有那些举起大旗的人,他们也说为百姓。可一旦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远比朝廷更为残暴。秦宗权更是推行“三光”政策,“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史书在册,触目惊心。黄巢的残暴也是出了名的,更出现了以人充当军粮的野蛮行径。在陈州一年间,三十万人口尽入其口。

民生之多艰,民生之多艰!

在唐僖宗逃亡蜀地时,郑谷是跟着的。百姓的死活他是看在眼里的,作为一名有着热血的书生,他虽然无能为力,但写写诗还是可以的。他毅然拿起自己的笔,记录百姓的生死,让他们的生死显得更有价值一些。

荆州未解围,小县结茅茨。

强对官人笑,甘为野鹤欺。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子美犹如此,翻然不敢悲。

诗中的“子美”就是杜甫,这一刻他郑谷就是杜甫。江里的鱼,吃光了。地里的野菜,吃过了。日子还能怎么过?希望,有希望吗?

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

俗易无常性,江清见老颜。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哪里有希望?!儿童竞启关,为什么?大人早死光了!

长安之外如此,长安城内也是如此。回到长安之后,郑谷去探访亲戚,沿途所见,让他“悲凉不可言”。

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他想找个问路的,但是遍地的荒坟,哪里还有什么人家?!

苦涩诗盈箧,荒唐酒满尊。好在,他要拜访的人还在。但是也只能以诗煮酒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还隐约可见。远霭笼樵响,微烟起烧痕。痕迹,战争的痕迹,留在房梁上,刻在人心里。

杜甫说家书抵万金。郑谷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在《久不得张乔消息》一诗中,他写道:“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可惜他是看不到家书的,只能默默的去想去猜。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比如我们,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的。我们只能祈求和平,祈求永远的和平。如果和平祈求不来,那我们就要勇敢的站起来,捍卫我们和平的权利,为了我们的后人,我们也必须站起来。

乱世人命不如狗,乱世诗书不值钱。乱世啊,乱世出英雄,可我宁可不要这样的英雄!

(五)云台犹闻鹧鸪声

唐哀帝天佑元年(年)秋,江西宜春城外来了位老人。他两鬓斑白,风尘仆仆,一身沧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站在家乡外,郑谷老泪纵横。

我回来了!已经诗名满天下郑谷哭着,跪拜在地。

与其他落叶归根、功成名就的书生一样,他摇身一变,成了教书先生,在自己的读书堂中边读书边教孩子。

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一切又回到了他天真一般的诗作中,此前种种犹如黄粱一梦。

郑谷能躲在老家读书教书,但是唐帝国却躲不过去,也无处可躲。公元年,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的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于他,代唐称帝,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至此,历三白余年的大唐帝国画上了句号。

当朱温称帝的消息传到江西宜春的时候,郑谷也已经给自己选定好了坟墓。他是不可能不追随李唐的。

长安没有了,他所依靠的还有回忆。死,其实并不可怕。世人谁不知终有一死。他郑谷死也是为唐而死。

公元年末,我是不能使用后梁开平三年的,在罗隐去世后不久,郑谷去世。大唐诗坛,我们的唐诗,唐帝国最后的一抹余晖也画上了句号。尽管不够壮美,尽管许多凄凉,但已经足够让我们骄傲。

唐诗是不死的,诗人是不死的。郑谷的灵魂却化作了一只鹧鸪,传唱至今。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就在此时,窗外忽然传来了一两声鸟鸣,是鹧鸪吗?或许是吧。我相信是的!

你听见了吗,郑谷?你的鹧鸪在叫你呢。

(年5月18日于家中)

张东晓,男,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现定居于北京。喜欢读书,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以文会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