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医院(四川)皮肤科技术院长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皮肤真菌学博士

新疆医科大学皮肤病和性病学硕士

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研究中心研究员

讲者介绍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张羽老师的微课音频

“春敏”袭来

微针治疗敏感肌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

敏感性皮肤,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性条件下出现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也可被定义为“高反应性皮肤”。

主要特征为,皮肤对接触的局部因素(护肤品、外用药物等)、环境变化(温度、湿度、风力等)以及自身内在因素改变(紧张、兴奋等)的剧烈反应。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skin)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基于具体调查方法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报道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欧洲为25.4%~89.9%,澳洲约为50%。统计数据显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北美洲约为22.3%~50.9%,亚洲约为40%~55.98%,其中,中国女性发病率约为36.1%。

01

敏感肌的诱因

据相关统计学数据显示,亚洲人皮肤对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风速、辛辣食物产生的反应较大,更容易引起“瘙痒”感。酒精类饮料也容易导致亚洲人皮肤的高反应性。

与日用化妆品相比,中国的敏感性肌肤患者对环境因素反应更强烈,且与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密切相关。

02

敏感肌的生理学基础

对于大多数敏感性皮肤的患者而言,皮肤的高反应性与其个体体质相关联。

即患者虽然很容易对外界因素或刺激产生过激反应,但一定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基础。

敏感性肌肤的生理学基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皮肤屏障功能:常态下,敏感性肌肤表皮失水量较正常皮肤高。

表皮敏感性神经C纤维:敏感性神经在敏感性肌肤的发生机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C纤维在瘙痒感觉的形成中占主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面部表皮敏感性神经密度降低。所以大部分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的高反应状态也有所缓解或完全消失。

敏感性肌肤患者特殊的脑部反应:大脑额叶前部扣带束存在生理性反射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在敏感性皮肤的生理通路中。临床工作中,会遇到部分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与敏感性肌肤的发病率存在关联性。

03

敏感肌的病理性因素

皮肤长期受到过度的不良刺激,如:化学性-药物、清洁剂等、物理性-日光辐射、机械摩擦-洗脸仪、按摩仪等。

患有各种面部皮炎湿疹,如: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等。

以上情况下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皮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增强,血管反应性增高,最终导致皮肤感觉性反应阈值“短暂性”降低。

04

临床表现

敏感性肌肤的临床表现比较错综复杂,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

年轻女性中更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其临床症状不是连续性的,出现于特殊的情况下,被不同因素所触发。

值得注意的是,25%的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也有头皮敏感。

05

诊断思路

当皮肤出现发红、刺痛、脱屑等诸多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

皮肤到底是过敏(Allergy)还是敏感(Sensitive)?

两种看起来相似,但实质完全不同的肌肤问题,护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的过度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免疫系统(误判)识别认定某些物质是对身体有害的,于是被激发引起炎性反应(接触部位血流量增多,免疫细胞游走聚集),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水泡等实质性皮损。

首先要知道,皮肤并不只是受损伤后才发生过敏,健康正常的皮肤也会对特定因素过敏。

其次,诊断敏感性肌肤前,要先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类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玫瑰痤疮、痤疮、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这类疾病都存在慢性过程,迁延不愈后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皮肤屏障被破坏、神经和血管的反应性增强、局部的炎症反应也被激活,最终导致继发性敏感肌。

同时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