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19/5706548.html

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

第六章诊法

中兽医检查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4种,简称四诊

运用四诊诊查动物在疾病过程中所显现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在临床运用时,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判断。

第一节望诊

望诊:运用视觉有目的的观察患畜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以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

望诊,望全身的精神、形体、皮毛、动态,望局部的眼、耳、鼻、口唇、呼吸、饮食、躯干、四肢、二阴、粪尿,察口色、舌苔,舌津、舌形。

察口色

部位:唇、舌、卧蚕,排齿、口角。

不同脏腑对应:舌应心,唇应肺,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于三焦

舌色对应:舌尖应心、舌中应脾胃、舌根应肾与膀胱、、舌左侧应肝胆、舌右侧应肺与大肠

正常口色:一般是舌质淡红,不胖不瘦,活动灵活自如,微有薄白舌苔,稀疏均匀,干湿则中,不滑不燥。

随四季变化为,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

有病口色

舌质

白色主虚,为气血不足之症

赤色主热,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应,赤红或鲜红多属热性病的卫分、气分阶段,赤紫或深绛为热入营血,热极伤阴或气滞血瘀的反应。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多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黄色鲜明如橘色者为阳黄,系湿热熏蒸肝胆,使胆汁横溢入血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色,为阴黄,系寒湿郁卒肝胆,胆汁排泄不利,逸与皮下所致。

黑色主寒深热极,阴寒内盛,气血瘀滞,气血不畅,阳热至盛,血热搏结,气血不畅。

舌苔

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和灰黑苔三种,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热主寒湿。

苔质指舌苔的有无,厚薄,润燥和腐蚀。

舌苔的有无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

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

舌苔的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

口津

口津的变化可反映出机体津液的盈亏和存亡情况。

舌形

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

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主实证热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型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寒证。

胖即胖大,若舌赤红肿胀多热毒,亢盛若舌淡白,胖嫩属脾肾阳虚。

瘦,瘦薄而色淡者,多为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绝色,是危重症或濒死期的,口色主要有青黑和紫黑两种

第二节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闻声音,包括叫声,呼吸音,咳嗽声,咀嚼及肠音

嗅气味,包括口气,鼻涕,脓,粪,尿,带的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与临诊部分无异,略

第四节切诊

切诊是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

切脉

切脉,又称脉诊是用手指按切患畜的一定部位动脉,根据脉象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疗方法。

切脉的部位,马骡切双凫脉或颌外动脉,牛骆驼切尾动脉,猪羊切股内动脉,犬猫切股内动脉或前肢内侧的正中动脉。

脉象

脉象就是脉搏应指的形象,包括动脉波动显现的部位,速率,强度,节律,流利度波幅等。

平脉健康无病,正常之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

反脉反常有病之脉,有六大纲脉。

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

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寒实证,迟而无力,虚寒证;

数脉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虚脉主虚证;

实脉主实证。

易脉也称怪脉或绝脉,有雀啄脉,屋漏脉,虾游脉,解锁脉,鱼翔脉,弹石脉,釜沸脉,脉形大小不一,快慢不一,节奏全无,散乱无序的脉象,表示生机已绝,疾病到垂危阶段。

第七章辩证

中兽医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8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

阴阳表示疾病的类别;表里表示疾病的深浅;寒热表示疾病的性质;实虚表示邪正的盛衰。

01

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的两个纲领,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为里。

表证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一般症状是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鼻流清涕,咳嗽气喘。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有风寒表症和风热表症两种。对应治疗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里证特点:病位在腑,病变较深,病因复杂,症状繁多,要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温清补消泻诸法。

表证里证关系

表里转化,包括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个方面。

表里同病,指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畜体上出现。

表里辨证要点

辨别表里要掌握其特征,尤其应该掌握表证的特征,发热勿寒,并见数表,证若发热而没有物,含或仅有雾寒者,多属里证脉浮,数表证脉沉属里证

在辨别表里的同时,还应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他不同之症,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半表半里证等

初病表现为表证继而若出现里证,应辨别表证是否已经入里,查明表证已解或未解出病理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理证出表与或是又感表邪。

02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是概括机体阴阳偏盛与偏衰的两种证候。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

寒证

病因,一是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内伤阳气同时又感染阴寒邪气。

症状,口色淡白或淡清,口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

治疗,寒者热之,采用温法,或辛温解表,或温中散寒或温肾壮阳。

热证

病因,外感风热,内伤火毒,久病阴虚,又感热邪。

症状,口色红,口津减少或干黏,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或泻痢腥臭,呼出气热,身热。

治疗,热者寒之,用清法,或辛凉解表,或清热泻火或壮水滋阴。

寒证热证关系

寒热转化,一定条件下,寒证可转化为热证,热证也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错杂,同一病患畜,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寒症热症同时存在。

寒热真假,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症候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之分。

寒热辨证要点

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畜口渴与二便情况,四肢,耳鼻,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的现象来加以辨别

辨别寒热需分别部位,如寒热,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气,在血等不同

辨别寒热应注意寒热错杂及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时寒时热等

辨别寒热,需分清真假,不要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抓住病症本质作出正确判断。

03

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

病因,劳役过度,或饮喂不足,或老弱体虚,大病久病之后,或病中失治误治等均可使畜体阴精、阳气受损致虚

症状,口色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搭,体瘦毛焦,四肢无力。

治疗,补法,或补气,或补血,或气血双补,或滋阴,或助阳,或阴阳并济。

实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淤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

症状,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

治疗,泻法攻里泻下,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涤痰逐饮,平喘降逆,理气消导。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转化,正邪斗争,致使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证转化为实证。

虚实错杂,一个患畜身上同时有虚证与实证两种证候

虚实真假,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动物表现出症状与疾病本质不符的情况,有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两种。

虚实辩证要点

外感初病,证多属实,内伤久病,证多属虚。

分析虚实的真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辨虚实,根据部位和虚实错杂情况,察其虚实。

注意是否有寒热表里,掺杂互鉴。

04

阴阳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两个纲领。

阴证

阴证是阳虚阴盛,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流清涎,肠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阴证

阳证是邪气衰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在临床上主要为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喘出,粪便密结。

亡阴与亡阳

亡阴是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精神兴奋,躁动不安,汗出如油,耳鼻温热,口渴贪饮,气促喘粗的或脉大而虚。

亡阳是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或神志呆痴,肌肉颤抖,汗出如水,耳鼻发凉,口不渴,气息微弱,舌淡而润,或舌质青紫,脉微欲绝,多见于大汗,大泻,大失血,过劳等患畜

05

八纲辨证与八纲论治

八纲辩证是中医学基本辩证方法,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八纲论是中兽医学辨证基本方法,正邪表里虚实寒热

正证和邪证是辨别动物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两个纲领。

第二节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疾病症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病性和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01

肝与胆病证

肝火上炎多由外感风热或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

主证,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眼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衄,粪便干燥,尿浓短赤,口色鲜红,脉象弘数。

治则: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风内动以抽搐震颤为主要症状,常见有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多由邪热内盛,热极生风,横蹿经脉所致,见于温热病的极期

主证: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至角弓反张,神志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弘数。

治则:清热,息风,镇痉

方例:羚羊钩藤汤加减

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主证:黄疸鲜明如橙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弘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

方例:茵陈蒿汤加减

02

脾与胃病证

脾气虚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临床上脾气虚分为三种证型。

脾虚不运多由饮食失调,劳役过度及其他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中

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肯卧,肚腹肿胀,肢体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

治则:益气健脾

方例: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气下陷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症状。

主证:久泻不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禁,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草料迟细,口色淡白,苔白,脉虚。

治则:益气升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不统血多因久病体虚,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所致,见于某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

主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方例:归脾汤加减

02

肺与大肠病证

肺气虚多因久病咳喘,伤及肺气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弱而成

主症: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消瘦,皮燥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

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方例:补肺散加减

肺阴虚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练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于发汗太过而伤及肺阴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结核。

主症: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至气喘,鼻涕粘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固金汤加减

肺热咳喘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入之邪入里,郁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

主症: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煽动,鼻涕黄而粘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弘数

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麻杏石甘汤或清肺散加减。

食积大肠多因过饥暴食或草料突换,或久渴失饮,或劳逸失度或老畜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停于肠中,而成此病见于结证

主症:粪便不通,肚腹胀满,回头观腹,不时起卧,饮食欲废绝,口腔酸臭,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沉而有力

治则:通便功效,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

03

肾与膀胱病证

肾阳虚衰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或劳损过度,或年老体弱,下元亏损,均可导致肾阳虚衰。

主证: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腰痿,腰退不灵,难起难卧,四肢下部浮肿,粪便稀软或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退,阳痿不举,垂缕不收,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补肾阳。

方例:肾气散(见补虚方之六味地黄汤)加减。

肾气不固多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或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其封藏固摄之权,而致。

主证: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或小便失禁,腰腿不灵,难起难卧,公畜滑精早泄,母畜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则:固摄肾气。

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

肾不纳气由于劳役过度,伤及肾气,或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所引起。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侵性肺泡气肿的病程中。

主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重则咳而遗尿,形寒肢冷,汗出,口色淡白,脉虚浮。

治则:温肾纳气。

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

肾虚水泛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调,损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邪泛滥而上逆,或外盛肌肤所致。见于慢性肾炎、心衰、胸腹下水肿、阴囊水肿等病程中。

主证:体虚无力,腰脊板硬,耳鼻四肢不温,尿量减少,四肢腹下浮肿,尤以两后肢浮肿较为多见,严重者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或心悸,喘咳痰鸣,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阳利水

方例:济生肾气丸加减。

肾阴虚因伤精、失血、耗液而成;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或其他脏腑阴虚而伤及于肾,或因过服温燥劫阴之药所致。见于久病体弱,慢性贫血,或某些慢性传染病过程中。

主证: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便干燥,公畜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母畜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补肾。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

膀胱湿热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所致。

主证:尿频而急,尿液排出困难,常作排尿姿势,痛苦不安,或尿淋漓,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沙石,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利湿热。

方例:八正散加减。

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

气病辩证:气虚证以四君子汤补气,气陷证以补中益气汤升举中气,气滞证以橘皮散行气,气逆证肺气上逆以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以旋覆代赭汤降气镇逆

血病辨证:血虚证四物汤补血,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血热证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血寒症四逆汤温经散寒。

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以增液汤增津补液,水湿内停以五苓散利水胜湿。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适用于辨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温病: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外感病的一大类别。

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症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过程中,潜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4个阶段,温热病邪首先犯卫,在卫分不解传于气分,气分不解则入营分,营分不解则入血分。

温热病一般治法:病在卫分宜辛凉解表,病在气分以清热生津,病在营分宜清营透热病在血分宜清热凉血。

卫分病征:温热病的前驱期

气分病证:症状明显期

营分病证:温热病极盛期

血分病证:为衰竭期。

第八章防治法则

第一节预防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01

未病先防

在动物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针药调理,疫病预防。

02

既病防变

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

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早日痊愈,防止因病邪深入而加重病情。防止传变,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致其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第二节治则

治则:治疗动物疾病的法则。以4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在对疾病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临证治疗规律,是各种症候具体治疗方法的指导原则。

01

扶正与祛邪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治疗法则上离不开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通过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借助正邪双方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扶正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病畜护养的方法,辅助机体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祛邪使用去除邪气的方药或采取针灸手术等方法去除病邪达到邪去征服的目的。

在扶正与祛邪之间尤其强调扶助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邪盛为主,兼有正衰的病症,祛邪兼扶正。

正虚为主,兼有留邪的病症,扶正兼祛邪。

正虚邪不胜或正虚邪盛,而以正虚为主的病症,先扶正后祛邪。

邪盛正不太虚,或邪盛正虚的病症,先祛邪后扶正。

02

治病求本

本,疾病本质;标,疾病现象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

急则治其标,标证紧急,不及时治疗危及生命则采取急救治标法

缓则治其本,一般情况,病势缓而不急,从本论治

标本兼治,若标病与本病俱重,则应采取标本同治法。

03

正治与反治

正治,采取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逆其证候而治

反治,制采用与疾病症候性相同的药物,顺其证候治。

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畜制宜。

第三节治法

治法:临症时对某一具体病症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是治则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内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种药物治疗基本方法。

01

汗法

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开泄腠理,去除病邪,解除表证。

辛温解表,用味辛性温解表药组成方剂,适用于表寒证,代表方麻黄汤。

辛凉解表,用味辛性凉解表药组成方剂,是用于表热症,代表方银翘散。

02

吐法

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适用于误食毒物,食积胃腑,代表方瓜蒂散

03

下法

运用具有泻下通便的药物,攻逐邪时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解实热壅结,适用于实证。

攻下法,猛烈现下药泻火攻逐胃肠积滞,代表方大承气汤。

润下法,缓和泻下药治疗津枯肠燥便秘,代表方当归苁蓉汤。

逐水法,攻逐水湿药治疗水饮积聚实证,代表方大戟散。

04

和法

运用疏通和解药物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适用于病邪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病症。前者代表方小柴胡汤,后者逍遥散。

05

温法

运用具有温热性质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适用于里,寒症或里虚症。

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衰虚,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症,代表方四逆汤。

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中焦虚寒证,代表方理中汤。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力的痹症,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06

清法

运用寒凉性质药物,清除体内热血适用于里热症。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里热症,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龙肝泻胆汤,清胃散。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所引起的病症,代表方消黄散,黄连解毒汤。

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营分血分病症,代表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症,代表方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

07

补法

运用有营养作用药物,对动物体内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适用于一切虚症。

补气,适用于气虚证,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补血,适用于血虚症,代表方四物汤

滋阴,适用于阴虚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助阳,适用于阳虚证,代表方肾气散。

08

消法

运用具有消散破积作用药物,消散体内气滞血瘀食积。

行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证,代表方越鞠丸

活血化瘀,适用于淤血停滞的淤血症,代表方桃红四物汤。

消食导滞,适用于胃肠,实际代表方曲蘖散

09

八法并用

8种治疗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单用依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八法配合使用,提高疗效。

攻补并用,实证攻,虚证补,攻补并用,去邪又扶正。

温清并用,使寒热错综病情趋于协调。

消补并用,消导药与补养药结合使用。

汗下清并用,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寒热错杂之时,当汗下清三法并用。

第三篇中药及方剂

第九章中药总论

第二节炮制

炮制:根据中兽医药理论,依照辨证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种传统制药技术,包括对药材一般修制整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01

炮制目的

清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保证药物的纯净清洁。

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增强药物的疗效或转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便于制剂服用和储藏。

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引药入经。

矫味矫臭

02

炮制方法

火制法

清炒法:药物放在锅里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

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淡黄色为度

炒焦,比炒黄火候大,时间久,药物表面焦褐色,可闻焦糊味为度。

炒黑,将药物炒制,大部分变黑或完全变黑。

水火共制法

将中药通过水火共同加热,使之由生变熟,某些性能改变,毒性降低,疗效增强,以符合用药要求。

第三节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其与疗效有关的性味和效能。

01

性味

四气: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称为四气,也称四性。

五味: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药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淡味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涩味与酸味类似,但无生津化阴作用。

苦味有泄降,燥湿,坚阴作用。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四气和五味的相互关系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标志,药物气味相同,则常具有类似作用,气味不同的作用不同。

02

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去向,是与疾病表现的去性相对而言的,升为上升,降下降,浮上行发散,沉下行泄利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要主下行而向内属阴。

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的关系。

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药物,多为升浮药,味属酸涩苦咸,性属寒凉药物大多为沉降药。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关系

花叶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大多升浮,子、实、矿石及质地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03

药物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就炮制而言,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制能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就药物配伍来说,少量升浮药物在大队的沉降药物中,便随之下降,少量的沉降药物在大队的升浮药物中,也能随之上升。

04

归经

归经指中药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中药归经理论指导意义

根据动物脏腑,经络病变按经选药

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相互影响和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物畜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第四节配伍禁忌

配伍:根据动物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目的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01

七种配伍

单行用单味药治病

相须使性能功效相同,同类药物配合应用。

相使将功效有共性的不同药物配合使用,一种药物为主,一种药物为辅,提高主要药物功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种药配合使用,相互牵制,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五节剂量

剂量指每一种药的常用治疗量

一般原则

根据药物性能根据配伍为剂型,根据病情轻重,根据动物种类和体型大小。

各中草药、方剂、针灸、穴位略,请自行深入了解

重要方剂

解表方:麻黄汤

清热方: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

泻下方:大承气汤

消导方:三仙(非方剂,仅三种药物

和解方:四逆散

化痰止咳平喘方:麻杏甘石汤

温里方:理中汤、四逆汤

祛湿方:五苓散

理气方:越鞠丸

理血方:桃红四物汤、生化汤、槐花散

收涩方:牡蛎散

补虚方:四君子汤、四物汤

伊比利亚猞猁

中药各论、方剂各论、针灸学位内容较多且散碎,不再一一整理,无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