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6月2日或22日,夏至节气。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吕氏春秋》中说“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古人认为,所谓夏至,“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见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也就是阳气将衰,阴气始萌,阳光的直射抵达最北,感觉是阳光最亲民的一个节气。既然夏至时我们从太阳那里获取的热量最多,但为什么最炎热的天气却发生在夏至之后的小暑、大暑呢?古人给出的解读很形象。“大寒在冬至后,二气积寒而未温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积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寒暑即未即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余热也。”此时,地表由阳光获得的热量达到最多。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谚语云:“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至今,北半球诸多国家都“一刀切”地将白昼最长日(夏至)作为春与夏的分界线。虽然不名之为“节气”,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令节点,尤其是那些身居高纬度、享受极昼待遇的国家。夏至祭祀自古以来,夏至虽被称为夏节,但这个节日的庆典活动却很少:一是因为农事繁忙:二是因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此时最具仪式感的活动便是祭祀,往往是北方祈雨,南方求晴。夏至日祭祀的传统非常悠久,周代已有之。古人认为夏之大祭,可以消除国之机荒、民之疫疠。夏至、冬至的祭祀规格最高,但祭祀对象又有差异。所谓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按照《周礼》的说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借此消除国之凶荒、民之札丧。所以,“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方丘奏之,地祇皆出”。——摘自:《二十四节气志》夏九九“火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夏至之后便进入盛夏,就如同冬至之后便进入隆冬一样。谚语说:“夏至未来莫道热。”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所以入伏日期并不固定。如果夏至日恰好为庚日,入伏便早。如果夏至日恰好为辛日,入伏便晚,但大体上在7月中旬。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谓伏,并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古时冬也数九,夏也数九。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但夏九九歌潘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款谣那般流传呢?我觉得或许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冬闲夏忙,无暇仔细数;第二,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气更为多元和复杂,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xw/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