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农村里的丧事

■古志华

01这几夜,老有一种鸟儿,在后山竹乱里,不停地叫,不停地叫。有人说是猫头鹰,有人说是杜鹃鸟。传闻这样的鸟儿一出现,将会是一种不祥的预兆。"杜宇一声归去",催人去,但我不信。果然,村子里有一老头去世,或曰寿终正寝。他们自己家里的子女宣告老人过世了,媳妇们的哭声从房间里传出来。渐渐的,左邻右舍也传开了消息。族里人陆陆续续来了,尤其是主管族事的,最先被通知到。看热闹的村人也来了,大家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商量。刚过世的老人被安放在他起居的木床上。专门料理此事的老伙计赶来了,忙着找来脸盆手巾,打温水,给亡人擦洗干净。寿衣是儿女们早就预备好的,放柜子里头。打包纸,一种寿用的草黄色的印有一排排铜钱带孔式样的毛纸,弄几捆,已经打电话由杂货店里送来。有人开始数白棉线,也是早准备束好了专用的,多少岁数,仔细数多少股。男性死者要穿七层寿衣,青色的。用润毛巾默数着擦拭过七下后,整衣穿鞋。用刚才数好的毛线,小心捆住一双手臂和身子,躺平下来,盖层遮脸白布。香灯师来了,送冰棺的也来了。先"立塔"。找好一张旧板门,放到大厅,东西朝向。刚洗过身子的水由一孝子端走,到村口顺水的小沟渠里朝下倒掉。准备着七片青瓦,放门板上,门板上用打包纸先找平,青瓦是用来枕头用的。香灯师准备好了茶、酒、饭三个小杯子,孝子们跪在亡人的脚头前。香灯师开始念念有词:故显考某某大人……。递一样茶酒,叩一下头,依次行事。孝子开始烧纸钱了,烧在一个洗脸盆里。这烧的纸钱据说是亡人最受用的,胜过七月半或逢年过节所烧的纸钱。到了阴间地府,过桥过渡,行船坐车,打点打点。等纸火灭了,灰也凉了,再用白纸包着,一定记得入棺时塞在亡人腰边的,叫随身钱。冰棺抬进厅堂上,看时辰择吉日的也弄妥了。准备入冰棺,这叫封小殓。以前没有冰棺的年代,亡人是要平躺在门板上,儿女亲朋轮番守着,怕老鼠咬耳朵鼻子。再择吉日,吃过"封殓"酒,亲人嚎啕大哭着,请入棺材的。大门口已铺好了桌面大的一块干稻草,纸糊的行礼箱已由寿品店的老板迅速送了过来,还有油纸伞,小包袱。点燃干稻草,一同烧起来,这叫"烧裹件"。几位族人一同帮扶着将亡人请进冰棺里,收了门板,摔碎了七块青瓦。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来,告别尘世。亡人开始上路了,一路走好!02第二天清早。搭灵棚的人来了,如今都是租过来的,由出租人自己去搭。以前是要到村子里借竹借树,麻烦多了。厨房里弄起了早餐,一般由本房本族的土厨子来主理,"奉晚"的正餐多是请一条龙服务的师傅。泡茶的,尊烟的,接炮迎客的,还有专门放电子礼炮的,最主要的是办应酬书先生,都来了。大门顶上贴着一大张醒目的"当大事"的白纸墨字。八大金刚来了,负责将抬棺的龙架搬了过来。有的去砍毛竹子,扎小孩举着进葬的灯笼,还有孝子帽,孝子棍,尤其是要选一根较大的,劈分两半,作梭杄。有的攀来松树杈子,扎圆门。有的拿镰刀,锄头修整去坟山的必经之路。河沙,水泥,封龙门的红砖也由拖拉机师傅弄来。有的也来布置灵棚,挂白球三个,将卫生纸缠到钢架上吊着,一串一串的,风起摇曳,制造些悲哀的氛围。吹气机吹起那高高饱饱的门头,一只仙鹤停栖在上头,两边门联写着: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油匠师也来了,开始吩咐帮忙的将木棺抬进灵棚,搁在两条板凳上,桐油石灰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气味。填缝,刮料,棺内刷层淡红漆,棺外油厚厚的黑漆,可照见光。漆棺是全包工了的,还有亡人入殓也是由这油匠师傅。主事的叫外都,全盘由他掌控,孝家做孝子,一概不用管。还有一内都,管经济,烟、酒、炮竹的进进出出,尤其是酒席上面的各类荤素,收条子报账,有呼就有应的。以前还有送帖子报丧的,老亲旧眷,一套一套的礼节。也有经常干这差事的专门人,轻车熟路。如今简化了,打几个电话通告就行,多多担待。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着。03日子看好了,上了年纪的老人的丧事一般时间弄得久些,五到七天或更久,也有三天就匆匆入葬的,多为凶事。第三天,帮忙的还不是很多。一大家子来个主要的,但迎客接炮的,泡茶尊烟的不能少。吊香客没固定的时间来,孝子跪拜,时刻不能离远。这夜唱孝歌了。唱孝歌一般来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应是和尚道士,会吹打乐器,带话筒音箱。女的必有副好爽子,一连唱上几小时不走调。唱些什么呢?先哭灵,儿女跪拜,唢呐,平面小鼓敲起来,唱得人们声声泪下。接下来唱的就是人生在世了:十月怀胎,世情炎凉,人间走一回应看穿悟透些,等等。“人生在世不要憨,整点吃来整点穿。头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早给谁穿。”还有搞笑的乡俗俚语:“二月怀胎是新春,头疼眼花脚抽筋。又想酸辣又想荤,吃进嘴里又恶心。”“农村山货到处有,还想泥鳅炖豆腐。春满人间福满门,天增岁月人增寿。”04后来乡里都流行这夜里唱一本当地花鼓戏。白天照例帮忙的帮忙,黄昏时戏班子赶来了,坐上一桌,吃完晚饭,开始摆台布景。一个镇,风俗也有不同的,我舅舅那边出殡就在下午,当天上午便唱戏或请音乐队点唱歌。灵棚里坐满了父老乡亲,还是专门尊烟的将一包包的香烟拆在茶盘里,四处走送。主人的儿媳端着瓜子花生也四处走送,还有应季时鲜的水果,苹果、香梨、西瓜或柑橘等等。唱戏前还是先哭灵,穿麻戴孝的儿媳,捧着灵牌的姑娘,穿白衣系孝布的内侄,一大片一大片,依次跪挤在戏台上。旦角开始哭了,声情并茂,唢呐哭了,孝家哭了,观众也哭了。丧事点戏一般点悲情戏,《赵五娘行孝》,《朱买臣卖柴》,等等。戏唱到高潮时,观众也很投入,亲戚朋友是要打彩头的,五十,一百的,得与戏班子事前说好,怎么分。05最热闹的在"奉晚"这一天。一条龙服务的厨师昨天就来了,炸的炸,切的切,剁的剁。帮忙的特别多,礼堂的丧榜上清清楚楚写着,分行分组,专人专项,各尽其职。和尚道士来了,灵堂孝架早就摆设好了,写上了应酬诗文,只等他们将法器一放,开锣打鼓。鼓和锣一般是屋场里公共的。和尚道士带唢呐,木鱼,小镲大镲,还有小鼓(只有果盘大小)。村子里的大鼓有旧时装稻谷的箩筐那么大,用专门的架子支撑着,锣有两面,平锣大,凸锣(得锣)小。得锣的中心有个像蜜蜂蜇了样的大疱,打起来有应声。早餐过后,八点多钟,和尚道士端坐灵前,各就各位,开场了。唢呐试音,小鼓敲大鼓擂,小镲大镲锵锵响。打锣的据说是憨巴傻子,因为简单,谁都易学会。鼓镲有节奏的,和着唢呐声声,此起彼伏。锣只管"拚拚"的打,由缓到快,由平淡到高潮。一位曾在花鼓戏剧团的堂叔教我打锣,当大鼓和镲"咚咚锵,咚咚锵"时,锣就"拚"的一声去。当和尚师傅门的节奏加快,锣就敲快点,其实也是一顿乱打,大堂里已是震耳欲聋了。和尚道士正儿八经念经的时候,只有木鱼"当当"的响,偶尔敲敲鼓木边子,加强着声调,清脆爽朗,因为念经也好,念亡人的内亲外眷的册子也好,是要让人稍稍听得清楚的。锣鼓喧嚣一阵后,和尚道士念经作法,孝子当堂跪拜,随着法师转,该低头叩首就叩首,该跪就跪。和尚道士一边念经一边手持纸剪的黄绿白幡旗作弧形状,晃来晃去。孝子双手虔诚地捧着木制黄金小龙头,孝媳端灵牌位,孝女抱亡人相片。开始祭井神了。香灯师引路,和尚道士跟后,打锣帮忙的,八大金刚来几位,有人扛条板凳(以前是要扎架子抬扒桌子,桌子上放三牲祭品和相片的),还有人挑担水桶,孝子孝孙孝侄孝媳等等,白衣一条线紧跟其后。如今都用上自来水了,原先的泉水井已荒芜不堪,历来都是如此祭神,饮水思源。和尚道士敲小鼓和木鱼念经,也不知那经文念过几遍,还要念几遍,总之要打发这一天一夜的念来念去。烧纸钱,多烧多福,起身时鸣锣放炮。再就是转到其它孝子家作法事,念经文,又回到办正事处,在大门口又是一番请神作法。大门这时是虚掩着的,拿滚成油条状的打包纸,一头蘸了柴油的,和尚道士点燃在手上,在大门上划来划去的,画符驱鬼。门把手上,事先放了挂短鞭炮,炮竹一响,踢开大门。亡灵请回来了,我们常看到大厅堂头墙上写着这样的家神位的字样:

天地国亲师位

稍稍休息一下,大约是上午十点多钟,也许"后家"快要来了,作好充足准备。"后家"就是妻子那边的亲戚,娘亲舅大。孝家办白事是最重视"后家"客的,水有源,木有本,酒席上必须贴白条纸,写上"后家席",一般客不能抢座的。接待"后家"相当隆重,或慎重,稍有不当,据说他们可以撒手回家去的。"后家"先来吊过香,"奉晚"那天是要提前请吃"先午"席的,即上午就要赶来,吃中饭,要穿白衣"行香"的。还有的大姓大族会扎龙来,热热闹闹,青白二龙,男的一组白龙,女的一组青龙,五把或七把,要迎龙赞龙。迎龙时孝子孝媳等跪在路边,远远的迎接,双手举着托盘,香烟毛巾肥皂,接待的敬烟,主管恭递礼品,等等。村子里看热闹的也多,炮又多又响。午餐过后,哀乐依然低沉地放着。礼堂厨房那边忙着收捡,一条龙服务的开始切剁,晚餐才是正餐,几十桌。主事这边,八大金刚开始排头,扎扒桌子,抬轿子,帮忙的也陆续过这边来,用三轮摩托搬炮竹拖走,沿路摆放。我记得祖父过世时"行香",从对门村口出,向东走,穿过小镇,再向东,经过虎形山石岨头屋场,又沿新河堤,转了一个大圈圈,不下十里路远。传统的乡土观念,每每行一次香,仿佛清一次山界地界,别处村庄是不允许外庄人行香过路的。现今"行香"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一则环保,镇上不许放炮。一则走远了,孝家、帮忙的都叫苦。以前还要抬轿子,姑娘坐轿,哭轿,丧夫(金刚)分组轮番抬着,有例事钱的。大约三点,和尚道士开锣打鼓,唢呐悲切地吹起来了。电子炮,笛鸣,鞭炮开道,只经过村口,先在土地庙处祭拜,念经,继续向北,在河堤上停顿下来,念经。我们的先祖大约是从那个方向迁徙而来的吧?新安堂,发源山西大槐树处,后又到江西南昌,我们也常称呼远乡亲们为江西老表。返回又到了主事场,和尚道士依然不停地作法念经,道场也由香灯师叫帮忙的或金刚们摆好。各种响器敲打得更起劲,因为这段时间里,吊香客,亲朋好友,老亲旧眷都来了。电子礼炮不停,孝子对拜不断。和尚道士擎着纸幡祭拜四方,孝子孝媳等紧跟其后。好的道士模仿先父先母在世时的一些习惯动作,洗脸摸头挤水,像唱老戏,演员演得好,舞台动作,关健在"把式"上,活灵活现,让人回忆,思亲落泪。灵棚中央架起天桥,四角大木桌子叠三层,金刚散开孝练布,帮扶着桌子,孝子是要跟和尚道士一起爬天梯,渡劫的。晚饭过后,灵棚里依然紧锣密鼓的敲起来,"后家"客是不能先走的,必须"起事"后悄悄地走,舅侄姨侄等等亲属,甚至要陪一通宵。念经吹打,穿花。三个和尚道士,一个擎纸幡,一个捧龙头木,一个打小镲子。三个人交错着,穿来穿去,眼花缭乱。这基本功熟能生巧,毫无差错,像蜜蜂跳"8"字舞。捉老道儿。孝子紧跟一个道士后,道士祭拜一方,念经,慢慢的走,由走到跑,响器伴奏,一旦加快节奏,孝子是赶不上的。因为和尚道士会刁难孝子,故意给孝子手中捧灵牌,或扎个稻草人让他背着,不方便。当孝子快要捉到老道士时,道士会突然停顿,煞有介事的对着某方桌子念起经来。上半夜,和尚道士开始叫亲戚们来"打灯"了。外?打灯笼(照舅),凡嫡系亲戚,也来"打灯"。"打灯"与"打彩"是一样的,要放点钱。"打灯"前,道士拿着幡杆或纸糊的竹马,先热热身,穿穿花,"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大约有这层意思,生死一瞬间。"打灯"时,和尚道士是要点燃那蘸了柴油的黄色打包纸纸筒的,舞动着,真家火,会冒烟。和尚道士休息时。这边,金刚们到齐,摆好龙扛,龙扛上插点燃的白蜡烛。开始赞槎,香灯师又一番"经典文",最后请问孝家,要富还是要贵?孝家和金刚一齐应答着:富贵双全。十二点,吃宵夜了,看热闹的走了不少。再就是自家亲人一整夜不能去睡,听和尚道士细声细气地念《血盆经》。06凌晨四点,八大金刚到齐了,开始"封殓"。木棺材直放大堂厅,油匠师拿来些白纸,倒些生灰粉铺底,找平,头部拢高点。将亡人从冰棺请出来,移放木棺,冰棺迅速推走。孝女孝媳一旁哭着,八大金刚两边站着,照封殓师吩咐做什么事。用细线吊铜钱,瞄直,放亡人生前常用的物件,梳子,小纸扇,字牌,等等。一包纸灰,脸蒙上白布。盖棺,用条凳压实着,钉双头抓钉,棺材上盖场毛毯子。盖棺了却平生事。土地庙附近,有人铺好了稻草,亡人生前用过的被絮,亲朋好友送来的过多的未开的花圈,铺平,淋了柴油。金刚们抬着灵屋,八宝箱,仙鹤等等,放置其上。四角点火了,和尚道士吹唢呐敲小鼓,香灯师念经典文,金刚提着预备的潲水,用桃木枝蘸着,团着走动,洒点着。一人用长竹篙压着七彩纸糊的灵屋,怕火往上窜。这边,孝子脱了孝衣,滚成砣,由金刚扔过去,对方接住又扔过来,再扔过去,烧了,叫送衣。天亮了,龙架摆好了,八大金刚们先用绳子将棺材请到地坪来,开始缚紧。和尚道士念经超度,孝子、穿白衣的亲戚们、和尚道士引路,沿着棺材转三圈。香灯师喊拜奠开始,唢呐声起,八大金刚先来,乡亲们随后,作揖下跪,拜三拜。香灯师念念有词,撒托盘里的大米,保佑孝子孝孙,乡亲乡友,大发大旺。"撒嗨!"一声起丧,拆了孝架,撕了悼文,推倒。炮声如雷,八大金刚抬棺,孝子前后扶棺,每过乡邻门口,用条凳,停顿一下,叫落丧。入土为安,万事大吉。07从丧葬仪式到隆重祭祀到清明祭祖到七月半烧冥钱,等等风俗,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说是非遗,未尝不可。如今在国家层面上也重视着清明节,重视传统文化,可以凝成一股民族向心力,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只是如何简化一点,保留一些专有的仪式,特有的祭词。某种形式似乎也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入俗随乡,农村里的丧事要比城里的烦琐得多,但也彰显着对生命的那份敬重敬畏。珍爱生命,人生不可重来的那份尊严,在一系列仪式中显而易见。有的人家,老父老母过世在特殊年代,几十年后托梦子孙,还请来和尚道士,重来敲锣打鼓做法事烧灵屋,这样做后才会心安。生要轰轰烈烈的活,死要热热闹闹的走。

延伸阅读——

古志华:乡音古志华:我与"同步"结缘二周年古志华:活着真好古志华:海阔天空侃故乡古志华:老树、风水及命运古志华:生活拾趣之二古志华:写作杂感古志华:笔记两则古志华:十四行诗古志华:从邮票聊起来古志华: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家长会前后的感想古志华:武秀才和他的子孙们(家传)古志华:老伴古志华:生活拾趣古志华:陈亚先外传古志华:有关楹联的商榷及其它古志华:江南汛来(诗词版)古志华:江南汛来古志华:叛逆期的孩子古志华:儿童节随想古志华:读《心河流淌》有感古志华:年味古志华:谈三种人生态度(外两篇)古志华:生命古志华:诗诗古志华:特别的年味古志华:关于父亲的记忆古志华:画师古志华:我的朋友圈古志华:孩子王古志华:乡里旧事之乡音吾解古志华:乡村旧事之故居古志华:乡村旧事之剃头师傅古志华:初恋古志华:黑皮狗古志华:乡村旧事之大哥古志华:姑父印象作者简介

古志华

湖南岳阳人,农民,爱好阅读写作,做最真的自己。始觉亲朋聊往事,终将学识问初心。《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zz/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