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清热解毒药
白头翁 《神农本草经》 Baitouweng PULSATILLAERADIX 一、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 二、别名 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三、图片 四、主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五、植物形态 植株高15-35cm。根状茎粗0.8-1.5cm。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cm,宽6.5-16cm,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变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cm,有密长柔毛。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长3-10mm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cm,结果时长达23cm;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cm,宽0.9-2cm,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径9-12cm;瘦果纺锤形,扁,长3.5-4mm,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cm,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月至5月开花。 六、药材性状 根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饮片性状 1.白头翁:参见“药材”项。 2.白头翁炭:形如白头翁,外表呈黑褐色,微有焦糊气;味苦。 七、采收加工及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干燥。 炮制方法 1.白头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白头翁炭:取白头翁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八、药性 苦,寒。归胃、大肠经。 九、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十、应用 1.热毒血痢;2.阴痒带下。 十一、常用方剂 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白头翁丸《圣济总录》、白头翁散《圣惠方》。 十二、相关药品 痢炎宁片、白蒲黄片、抗骨髓炎片。 十三、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泻痢忌服。 不良反应 鲜白头翁全草捣烂后因原白头翁素逸出而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眼部可引起流泪;吸入可引起喷嚏、咳嗽;内服可引起流涎、胃肠炎症、呕吐、腹痛、肾炎、血尿及心衰,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干燥久贮者局部刺激作用大为降低,故一般宜用干品或入煎剂使用。 十四、化学成分 据报道,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产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并含白头翁素、2,3-羟基白桦酸、胡萝卜素等。 《中国药典》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白头翁皂苷B4(C59H96O26)不得少于4.6%。 十五、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据报道,原白头翁素、白头翁总皂苷、白头翁总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副伤寒杆菌均有抑菌作用,以原白头翁素抑菌效果最好。 2.抗病毒作用 3.杀虫作用 据报道,白头翁煎剂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繁殖、杀灭滴虫作用 4.增强免疫功能 5.抗氧化、抗炎作用 6.保肝作用 7.抗诱变作用 8.对消化道的影响 十六、鉴别用药 秦皮与白头翁:两药均味苦而寒、归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止痢,治热毒或湿热泻痢。但秦皮味涩兼归肝经,长于清热燥湿,又能收涩止带,清肝明目,故善治湿热带下赤白、肝火目赤翳障。白头翁苦寒降泄,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之要药,还能治阴痒(滴虫性阴道炎)、疟疾。 土地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cd/8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5岁掉蛇洞中,8年后出洞变成这样
- 下一篇文章: 82种中药类植物彩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