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全唐诗》收录的唐诗中,有这么两首诗仅仅有两字之别,他们分别是来自宋之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它们的不同之处为“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有所思》、“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代悲白头翁》,诗中其它语句均相同。

《全唐诗》为当时国家级编著者进行搜寻编制的,具有严谨性,但这两首诗,仅仅两字之差,却均被放入《全唐诗》,另外刘希夷为宋之问的外甥,有传闻说宋之问为把这首诗占为己有,杀了自己的外甥。翻看相关典籍,里面记录这件事时,距离宋之问的年代已百年左右,诚不足完全信也,为什么编修书籍《全唐诗》把两首诗都放了进去?为什么民间关于宋杀亲占诗的故事流传那么广?无他,宋之问的人生就是少德的人生,使得后人不愿承认这首诗完全出自他手:

一、趋炎附势,卖友求荣

武则天当政时期,宋之问为了自己的仕途,以文章巴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使自己的地位得以提升,这样岁岁年年,也让他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沉溺于各种欲求之中。而后,在公元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退位,同时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宋之问受此牵连,被贬至罗定,那时的罗定人烟荒芜,社会落后,过惯了好日子的宋之问承受不住这种生活,便私自逃回洛阳,藏在了好友张伸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退位,但其侄子武三思时为宰相,手握重权,张伸之等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得知后,告密武三思,张仲之被杀,宋之问被升值为鸿胪主簿。

二、逢迎献媚,倾附安乐公主遭贬

武周时期,文采出众的宋之问写一些奉承、歌功颂德、粉饰天下太平的诗文献给武则天,得到武则天的信赖和喜欢,因为宋之问长相帅气,他便以写诗的形式“毛遂自荐”,希望自己也能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一样得到武则天的宠信,不过由于自己牙病产生的口臭,使得武则天最终放弃了他,宋之问一步登天的美梦也就此破灭了。武则天退位、武三思被杀后,朝廷党羽林立,宋之问依附安乐公主,希望重新开始自己的仕途,不料因此事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至绍兴。

三、终究来报,赐死他乡

唐睿宗即位,以宋之问之前的所作所为,被下放至桂林,公元年,李隆基当皇帝后,直接赐死了宋之问,宋之问在他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宋之问的人生结束时,后人可根据其所作所为得到这样的论断:文坛,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同时,他和李白等同为“仙宗十友”,足可见其才气十足,文坛贡献颇丰;做人,从以上举例可看,却无称道之处。

一句话:宋之问有才少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1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