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

〖组成〗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用法〗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原文

①《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方解

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脏腑生克理论

白头翁汤所主之热利下重,当自少阴传来,不然则为伏气化热窜入厥阴,其证虽热,而仍非外感大实之热,故白头翁汤可以胜任。乃有病在阳明之时,其病一半入府,一半由经而传于少阳,即由少阳入厥阴而为腑脏之相传。

(引自清·《医宗金鉴》)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凡用大苦大寒伤中气之药,不惟要审明脉象,尤要审明病人所在地之地气。如夏日多雨,地下之热较实。夏日少雨,地下之热较虚。春夏则地下之气之热较虚。秋冬则地下之热较实。造化地下的热之虚实,人身中气以下的热之虚实应之。热实故脉实,热虚故脉虚。又如秋冬之间鸣雷,则秋收之阳外散。地下阳少,人身中下亦阳少,阳少则脉虚。冬至后不冷,常起大雾,则冬藏之阳外散。地下之阳少,人身中下亦阳少。阳少则虚。冬月阳少脉虚,来年春无所生,阳更少,脉更虚。一直要到立秋处暑后,太阳射到面的热经秋金收降之力,将他收而降入地面之下,然后地下有阳。然后人身中下阳气渐充,脉乃渐实也。阳实脉实,病热之病,其热乃实。然后黄连黄柏的证,乃可用黄连黄柏之药。西南各地,冬季无雪无冰,气候不冷。重庆且多大雾。地下藏阳不多,医家如仍按书用药,不知审查地气,一定将病治重,而不知何以病重之所以然。常谓东北方实病多,西南方虚病多。东北地方冬令严寒,西南地方冬令少冷故也。亦有个人之病,不能一概而论。则内伤之病有之。时令病则大概相同。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对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藏气,特别重视,医家却解释错误,使后人学之不得要领。即如香连丸治痢疾,东北各地都效。西南如昆明重庆都则多不能见效。反加病焉。痢疾服黄连加病者,将黄连易艾叶以温暖肝经,然后效也。此因冬令不冷之地,水中所藏阳热不多,肝阳不旺,化热之元素本少,故畏黄连之寒,而喜艾叶之温也。肝阳不虚之人,不在此例。前人立方,根据一地之病证地气。吾人用前人之方,须审各地之病证地气。此本书生命宇宙篇,所以冬藏不足之地,特别重视也。总以病人之脉象为凭。阳虚之地,病人之脉,亦多阳虚也。

3、药物

        ┌ 清热解毒君 白头翁 ┤         └ 凉血止痢          ┌ 清热解毒    ┐   ┌ 黄连 ┤            │   │      └ 燥湿厚肠    │臣 ┤                   ├ 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止痢。   │                   │   └ 黄柏 ── 泻下焦湿热 ┘佐使 秦皮 ── 归大肠经,苦寒性涩,主热痢下重。

1

白头翁

性味苦,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本草正义》: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本经》虽谓苦温,然以主治温疟狂易,而仲景且以专治热利下重,则必非温药可知。石顽《本经逢原》改作微寒,盖从阅历中体验得来,其说较为可信。今以通治实热毒火之滞下赤白,日数十次者,颇见奇效。向来说者皆谓苦泄导滞,专以下行为天职,且有苦能坚骨;寒能凉骨之语。惟今何廉臣著《实验药物学》,独谓其气质轻清,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案……味苦又薄,合于经文轻清发散为阳之旨。其主热毒滞下,虽曰苦固能泄,而升举脾胃清气,使不陷下,则里急后重皆除,确是此药之实在真谛。何翁此论,洵有特别见解。但终是苦泄宣通一路,不能竟以升散郁火四字简直言之,与升麻、柴胡作一例看耳。试观《别录》以主鼻衄,其能清泄,尤为明白晓畅。轻用一钱至一钱五分,毒火甚者,可用至四、五钱。

2

秦皮

性味:苦、涩,寒。

归经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收涩,明目。入大肠经。

《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ry/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