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news/a_6273005.html
初闻刘延之之名,鲜有人知道,可一旦提及他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千古名句,大家兴许会一下子反应过来,脱口而出:“哦,原来是他写的啊!”刘延之是大唐时代的琵琶高手,他少有文华,好为宫体,长于乐器演奏,而且写文和诗手到擒来,是高宗上元二年的进士。刘延之一生短短不到29个春秋,但他那首《代悲白头翁》却跨越了历史猛诗的层峦叠嶂,一路挤进了唐诗佳作的御位,至占一席,尤其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成了千古名句。据说刘延之本人风流倜傥,也比较多情,素平就喜欢写一些闺房婉丽之作。通常会把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诗句拿给自己的舅舅宋之问欣赏,让他提意见,宋之问也是快风过乱冈,一目扫十行,应付差事而已。因为在老宋眼里,外甥小刘的写错水平还差着火候,刘延之每次给他拿来的作品,尽是些嚼蜡之作,让他很是失望。直到有一天,这首《代悲白头翁》被刘希夷交到宋之问手上,一切彻底发生了变化……老宋还是像往常一样,随便拿过来瞅瞅,读完第一句,老宋就开始叹息,说:“这小子又写得情诗,没趣儿!”,但迫于面子,他还是往下继续读,读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宋之问点了点头,说:“嗨,有点意思!”,再接着往下读,直到出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老宋猛的从凳子上坐了起来,脱口而出:“妙哉!”,宋之问被这句给彻底震慑到了,想不到外甥年纪轻轻,就能够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词句,简直是飞来之语,可上天入地,可闪转腾挪,妙哉妙哉!宋之问简直是点头如捣蒜。通篇读完,一气呵成,虽然是从女子入笔着墨,但纵向抒发的是时空的遐想人生的哲理,通过对自然轮回的交替变化,顿悟出流光韶华的转瞬即逝。这首诗从女子写到老翁,慨叹年华易逝,岁月不定,富贵无常,世事变迁。全诗构思独特,抒情细腻婉转,语言分为华丽,再加上音韵和谐,是极其难得的一首上乘之作。于是,宋之问起歹心了,他就走过去对刘延之说:“亲爱的外甥啊,这句能不能给我!”,当时的刘延之年少无知,对版权概念一概不知,就瞬间答应,说:“行,老舅,您说啥就啥!”等到刘延之回去之后,翻来覆去的思忖,舅舅能这么喜欢这句诗,说明自己写得肯定不赖,此时小刘后悔了,就折回来吞吞吐吐地给舅舅说:“这首诗我写得不好,您就别留了,我继续拿回去吧,等我以后写了更好的句子再拿给你!”,可此时的宋之问,业已鬼迷心窍,他居然为了彻底得到此句,用土囊闷死了外甥刘希夷,宋之问的行为简直是极其下作、令人不齿。这段故事被实实在在的记载在历史文献里。《大唐新语》和《刘宾客嘉话录》里头都有详尽的记载。甚至后世的闻一多刘大杰等著名学者都严遵此说。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宋之问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格律诗人,他犯不着为一两个句子而闷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并且反对者旁征博引,列举了一大堆文献来驳斥,认为《新唐书》不严谨,对“南冠”的记载有误。而且擢引了《唐才子传》里的论证,反驳了“土囊闷死”一说。但是我个人觉得,以宋之问的为人,做出此事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是完全有可能,更别说什么当时的宋之问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诗人了,这是一些学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之语,自古文人不但相轻,而且文人彼此之间的嫉妒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多么出名的诗人,也不可能道尽世间名句,蓦然间看到了惊奇震慑之语,令他十分叹服不已也是十分正常不过之事。再参考宋之问的职业生涯,不难看出,他为了仕途可谓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宋之问是大才,跟沈佺期俩人成为当时诗坛的一时瑜亮,但宋延清在官场上的谄媚丑态、溜须拍马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宋之问虽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真意切;亦有“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直抒胸臆;还有“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的缱绻情愫;更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千古佳句,此句甚至一度成了千古奇楹,这句委实是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似有神出鬼没之态,实为大手笔所为。然而,啖尽宋之问的一生,他为人过于市侩谄媚,工于心计,热衷于官场的尔虞我诈,甚至老宋还在这浑浊的职场里混得是风生水起,野心一路膨胀,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极度的谄媚张昌宗和张易之,若不是因为他有着众人皆知的隐疾:“口臭”,宋之问说不定真的会迈上武则天的枕榻。武则天对他是又爱又恨,爱其千古奇闻,满腹经纶,恶其口臭无比,觑不能语。就这样,宋之问因为口臭的原因,职业生涯遂停滞在了御门亭槛。宋之问应该学学杨炯等人,作为诗人,就该一心一意的写诗或者做个正直的文人,可他为了仕途最终迷失了自己,一度浮沉在红黄交错宦海之中,不知归退彼岸。甚至乎、在他一把年龄的老朽身躯时,还幻想着攀荣附会节节高升,没想到最终因为宫廷遽变,李隆基诛杀了韦后一党,并彻查了劣迹斑斑宋之问,因为老宋的职业生涯着实太过肮脏,宋之问最后直接被赐死了。不知此时的宋之问,有没有思忖,当年、他用土囊溺死自己外甥的时候,有没有幻想过自己也有这么不堪的一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了他持久的“生命力”,虽然刘希夷一生短暂,诗作不多,但他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却一直跌宕在中国人的心里,从公元年一直延续到了至今。假若刘希夷不在29岁的时候悄然离去,而是一直活到寿终正寝,他究竟还能写出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般的千古名句呢?如若刘希夷再也写不出此等跨越经纬的历史名句,那么,他的生命以这首千古佳作谢幕,虽然令人觉得惋惜,但也不啻为另一种新的生命延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