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时间

与时间有关的比喻总是意味深长,手头就有一句:“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三天,这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然,这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只要抓紧“今天”,认真总结“昨天”的教训或经验,并为“明天”的丰收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最终赢得“明天”的丰收。反之。谁忽略“今天”,谁用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今天”,谁就只配下地狱。

这道理正如一则有趣的小故事。一次,闫王发现下地狱的人越来越少,焦虑之极,突有一小鬼建议,其实只要对人说一句“你还有明天”就足够了,闫王听了大喜,顿时心花怒放。

请注意这位小鬼,他之所以一语中的,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懒。

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常常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已:没事,还有明天呢!于是,一天一天白白地过去了,一天一天空空地浪费用了,一天一天在无意中流逝了,一直到了恍然大悟的那一天,才无奈地说:完了!全完了!

是的,从朝气勃勃到暮气沉沉,从满怀希望到一事无成,失误究竟在哪?就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今天”一词。

那么,今天是什么?答曰:今天是个时间概念,而“时间”的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单向流动性”――消失了便永不返回。既然如此,让我们把小鬼的这句话当做警钟吧!不要再说“你还有明天”,而应该改说:请注意,你的生命又少了一天!

是的,时间是最铁面无私的,谁虚度了“时间”,“时间”也就抛弃了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认定:在青少年这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时间――抓紧每一个“今天”,让每一个“今天”都过得充实。谁真正珍惜了花季的每一个“今天”并不让它白白地流逝,谁才能赢得真正的主动,谁才能赢得美好的明天。

莫让时间空流逝。

必须如此。

只能如此。

除此外,我们将别无选择。

呼唤春雨

曾请听一个意味深长的古代故事。

古代有个公主,极任性。有一次,她又哭又闹,非要皇上给她买一串用露珠做的项链,皇上为难之极,只好传令天下:“如果工匠们不能把露珠串成项链,就把他们全部杀掉。”为了这件事,全国的工匠们个个愁眉。突然有一天清晨,一位老人来到皇宫,说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皇上大喜,立刻把公主喊了来。老人就对公主说:“尊贵的公主,这样吧!你这就带我到御花园去,好好挑几颗最漂亮的露珠,然后咱们穿项链。”公主挺高兴,就与老人一起来到了御花园,并指着一颗最大最亮的露珠说:“来!先要这颗!”老人也就说:“那好!请公主把它拿给我!”公主听了,立刻伸手去拿,可是无论她多么努力,也休想把圆滚滚的露珠拿起来,她吃惊了,而老人也就及时地对她说:“孩子,这回您明白了吧!露珠是拿不起来的!而且无论多么漂亮,太阳一晒,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消失,就算工匠们能把它穿成项链,可太阳一出就不见了,光剩下一根穿珠子用的线绳,这不是太丑了吗?”公主听了这些话,也就深深地点了点头,说:“我再也不要露珠项链了!”消息传开,皇帝大喜,对老人说:“你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娇孩子说服了,您的智慧比露珠还要晶莹呢!”

请注意,“比露珠还晶莹”,这是对“智慧”的评价,这评价不仅贴切,而且十分生动,不是吗?正因为“晶莹”可爱,这才使人乐于接受并心领神会,如果再细品这一评价,我们还能发现,巧妙的教育乃是极富智慧的“教育”,教育方法中智慧的成份越多,也就越是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于是进而想起了杜甫笔下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式的教育妙在哪?妙就妙在它会“精心选择最佳的方法”,“认真捕捉最佳的时机”,然后小心翼翼地进行,不动声色地引导。

但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这样的春雨。

绿叶读书

汉代有个叫温舒的人,从小爱学习却偏偏没有条件,家贫无钱上学,只好上山牧羊,无钱买不起书,就认认真真地借书来看。他还有个绝招儿,边放羊边割蒲草,并把蒲草叶剪成竹简的样子,一张张编连成册,然后再以借来的书为底本,一张一张地抄在蒲叶上,硬是做成了一本本别具风味的“蒲叶书”,就这样,他边放羊边读书,读完一本抄一本,久而久之,终于自学成才,成了著名的法学家。有句古话,“借来的书才会认真地读”,我曾怀疑过这句话的真理性,真到细细地读懂了上述故事,才发现温舒的故事就是对上述老古话的一个极深刻极到位的诠释。

于是想起一个发人深省的“现代现象”。

这就是,许多年前看电视时,因为只有一个频道,人们总是极认真、极投入地看,于是看“完”了不少节目并日日有所得,不料如今频道多了,看电视的人反而看不踏实了,其典型表现,就是手捧摇控器一个劲地换台,就这么换来换去挑肥拣瘦,结果心浮气躁,常常是一个节目也没看完整,一个节目也没看仔细!其实读书亦然,那种只因书太多便在书海中挑来选去硬是挑花了眼的“现代酷读”,较之爱上一本就钻研一本的“传统读书法”,总觉得后者踏实前者浮躁。那种置身书海却偏偏没有好好看书的“现代景观”,也的确让人觉得乐观不起来。

于是,每当看到碧绿的叶子,就总会油然想起古代那个以叶代书发愤苦读的故事,这个写在绿叶上的故事,也的确屡屡使我羞愧使我不安――因为和儿时相比,我看书时的认真劲儿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个折扣,的确大不如前了。

那么您呢?有上述温舒式的苦读精神吗?

如果还考对联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对对联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比如,l年,清华大学文学院招生时,就曾出过一题考过学生,联曰:“孙悟空”,果然有人立即对出“祖冲之”,此乃最佳答案。

比如鲁迅小时侯上私塾,老师也曾出过一联考过学生,联曰“独角兽”,于是有入以“四脚蛇”、“九头鸟”、“三尾龟”对之,唯有鲁迅对的是“比目鱼”,并因此得了个满分。至于道理就是:“独”是形容词,而“四”“九”“三”等皆为数词,以数词对形容词当然不妥,而较之“四”“九”“三”,鲁迅先生的这个“比”才是形容词,且“独”可以表示“一”,“比”可以表示“二”,以“比目鱼”对“独角兽”当为最妙。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儿时的鲁迅也的确不同凡响!

再如郭沫若小时侯曾与同学们一起钻进隔壁桃园偷吃过桃子,私塾先生听说后大怒,意欲责打众人,但也提了个条件,这就是:“我来考考大家,如能对出我的下联,则此事不再追究。”他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不料话音刚落,小郭沫若便已应声对出下联;“来日折桂步蟾宫,必定是我。”眼见小小年纪的郭开贞(郭的本名)对答如流,先生大惊,也只好放过大家。

让我们再看一个古代故事。一青年欲拜一采药老者为师,老人便对他说:“此事不难,但必须对出我的上联。”说着念道:“鸡冠花。”青年立刻答道;“猫爪草。”老人接着念道:“鸡冠花开满山红。”青年立刻回答:“猫爪草长青木香。”老人又说;“鸡冠花开满山红,生地也红。”青年对翻;“猫爪草长青木香,熟地更香。”老人见难不倒青年,点了点头又出一联;“红娘子。”一青年答道:“白头翁。”老人笑笑,顿时来了个滔滔不绝;“红娘子,戴红花,骑海马,吃冰片,独享功劳。”青年笑笑,也立刻来了个妙语联珠:“白头翁,采白果,寻鹿角,挖藕节。只为益母。”老人听了大喜,因为他已发现,小伙子对的下联中同样也嵌满了药名,于是当即决定,立刻收青年为徒。

请注意这些事例,其实说穿了都是“考核”,且考核样式皆为对对联。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能妙对对联的人较之以前少得多了。自然,如果考场上还考对联,怕是败北的要多于成功的。

作者:张玉庭,执教高校中文系。《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出版小小说集《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和《爱情四重奏》,刊首语集《青春女神嫁给了谁》,文艺随笔集《美与趣》、《理与趣》、《情与趣》、《雅与趣》、《书中的红豆》、《点击智慧》,爱情美文集《醋溜男女》、《爱情麻辣烫》,幽默小品集《不妨幽它一默》,寓言集《会开花的故事》,童话集《男孩帅帅和老鹰秃秃》。主编小作家丛书《小荷才露尖尖角》、《看我七十二变》、《梦,从这里起飞》、《神奇的童话树》等。

有大量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如各种年选、双年选和不同版本的小小说精品集、语文教材、教辅用书、中考试卷等。

柱子老师

原创不易,读写光荣!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曝光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