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面对浩如烟海的诗词曾经只爱读辞藻华丽的句子岁月轮转,而今识尽愁滋味青丝变为白发,才恍然惊觉——当时觉得“不过尔尔”的诗词竟有着令人潸然泪下的力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满腹愁肠,总是把一腔愤懑写在纸上。长大以后,才明白,人生正真的痛苦是无法无言说的。无论是工作的重担,还是身体的病痛,亦或是亲人的离别,我们都学会了默默承受。当他人问起时,我们也不过是抬头淡然一笑,说:“别担心,我很好。”因为,这就是生活,百般滋味,唯有自知。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的时候,无法体会别离的悲伤;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杯酒的苦涩。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而后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一路走来,当初相伴的朋友,是否还在你的身边?

一位长者说,电话本总是越翻越薄,保持寒暄的老友总是越来越少,有失联的,有离世的,有生疏的……半生已过,才知人情际遇是很无常的事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再喝杯酒吧,朋友!经此一别,再见或许就是来生了……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的时候,听着父母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以为中秋只不过是个吃月饼日子;长大以后,才明白这首词是苏轼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所作。就像李叔同的《送别》中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离家打拼的人们,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总是会倍感孤独。一个人吃月饼的感觉总是分外苦涩,唯有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才能吃出月饼的香甜呀。

《悯农二首》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的时候,只知道农民伯伯很辛苦,不能浪费粮食。长大以后,才知道古时封建社会的苛政,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即便四海之内遍布农田,农夫依旧食不果腹。如今我们身处在稳定的社会和美好的物质生活中,读读这首诗,便是忆苦思甜,感谢自然的馈赠,珍惜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粒粒都不可浪费呀。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的时候,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理所当然。长大以后,自己也成为了父母,终于明白了那时有多任性。也终于知道了“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抽空常回家看看,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的时候,最渴望的是“诗与远方”,怀揣着一颗躁动的心,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忘了身后的家,连一通电话也不曾打回。长大以后,才发现灯火阑珊处,最吸引自己的是故乡的温暖。到了落叶归根的年纪,仆仆风尘,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儿时的风景和玩伴,却再也不似从前了,父母已经离去,老屋也已落灰。归家的游子,此时像极了一个异乡人。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的时候,喜欢凑在人堆里,觉得一个人待着很寂寞。长大以后,被迫参加着许多应酬,喝着难以下咽的酒,却感觉,在喧闹的人群中最孤独。无意义的社交令人身心疲惫。一个人静坐在山水流云前,远离了世俗的纷乱,才是最舒心安乐的时刻。岁月催人老,人生如过客,从前看不懂的诗,如今我们都懂了。转眼间,青丝变为白发,漠然回首,只剩人世沧桑。生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行,在时光的渡口,你我都是过客。微笑向暖,淡泊宁静,方能明媚如歌。若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初期什么样的
白癜风初期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