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上方古玩鑫,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宋人苏东坡诗“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又如文与可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竹、松经冬不凋,梅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宋以后常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亦有用石块、柏树代替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的。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

瓷器装饰题材之一。三国曹魏晚期,政治昏暗,一些正义之士不愿同流合污,纷纷退出官场,过着纵情山水,放浪不羁的生活。

当时,文人名士嵇[jī]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隐身遁世,常闲聚于竹林,或醉饮奏琴,或赋诗咛咏,以发泄忿懑,号为竹林七贤。五代时,长沙窑瓷器绘有此图。清代景德镇窑仍有这种装饰有产品。

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筒

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竹爆平安是古代时在节日里或喜庆有日子里,用火烧竹,发出爆裂之声,以驱除山鬼,保佑平安。瓷器上的竹爆平安图,系绘爆竹和瓶来表示此意。

清嘉庆粉彩婴戏社火图撇口大瓶

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如意,原为僧人用具,讲经时手执之物。后亦作为民间玩赏的吉祥物,形状如灵芝或云形。

瓷器上绘两只柿子和如意,称“事事如意”,绘松柏、柿子、灵芝,表示“百事如意”、“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和合如意”、“新韶如意”等图案。

18世纪青花事事如意抱月瓶

瓷器纹饰。常见于明清瓷器。画面绘灵芝和山石,代表“寿山”,绘蝙蝠和海水,代表“福海”。是以象征和谐音来表意的风俗画。

清雍正斗彩寿山福海纹盘

“饮中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文人学士,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他们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唐代诗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对他们各自的品行、性格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明清瓷器上的饮中八仙图,就是根据杜甫的诗绘制成的。

清嘉庆粉彩饮中八仙图梨形壶

  

伯牙,春秋时人,善弹琴。据《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与钟子期为友,所奏《高山流水》,曲意皆为钟之期悟出,世称知音。

明清瓷品上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以明成化图案最为精美,伯牙、琴童及所携之琴皆用青花勾勒,伯牙衣纹中填水绿彩,琴僮的衣服着矾红色。松树、野菊亦用青花绘成,枝叶加绿色,花着以黄彩。

明成化携琴访友青花罐

瓷器常见装饰纹样。“鱼”与“余”同音,寓“富贵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宋代已具雏形,定窑、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磁州窑的制品中均有范印或刻划的鱼纹,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上的鱼藻纹十分精美,两尾游鱼之间,布满水藻、浮萍,并以水藻的漂拂示意水的流动。亦见磁州窑白地黑花品种。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彩瓷中的鱼纹更为繁多,常在同一器上画鲭、鲌、鲤、鳜四种鱼,鱼形较肥大,空间衬以水藻、浮萍、莲花等。

元青花鱼藻纹罐

  

《辛氏三春记》载:河津县(今山西省河津县)又叫龙门,因交通不便,水险浪高,河里的鱼鳖之类游不上去,凡是能跳过去的就称龙,故有鱼跳龙门的说法。民间故以此比喻科举金榜题名,飞黄腾达。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

清康熙青花鲤跃龙门缸

民间以和合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和合二仙并有“欢天喜地”的别称。人们图绘、模塑他们的形象,用来祝福“家庭和合,婚姻美满”。和合之像多在婚礼时陈列悬挂,或者常年悬挂在堂中,取谐好吉利之意。

也有瓷器上绘荷花(和)、盒子(合)、灵芝(如意),象征“和合如意”。

明万历青花和合二仙图盘

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又将金玉满堂称富有才学之人。

《世说新语·赏誉》载:“王长史(王濛)谓林公(支遁),真长(刘惔)可为金玉满堂”。因鱼与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金玉满堂。

清粉彩金玉满堂仰钟杯(四只)

瓷器纹饰。鳌鱼,传说中的海大龟(鳖)。一说形似龙,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蛮蛤,好风雨,背负蓬莱之山于海中。

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玉壶清话》载:“座主登庸归凤阁,门生批诏立鳌头。”后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以康熙制品为精。

清同治粉彩独占鳌头笔筒

瓷器装饰题材。清康熙时颇为流行。内容有“西王母祝寿”、“福禄寿三星”、“八仙庆寿”、“万寿无疆”、“寿桃”、“双螭捧寿”、“莲花八宝托寿”等。

有的碗、盘饰有用一百个不同字形的寿字组成的“百寿纹”。此外,有的壶全器作寿字形,寓祝寿之意。

明万历青花百寿纹大罐

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明万历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

相近的装饰纹样还有海龙纹瓷器。流行于明清时期。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

清青花海龙纹高足杯

清代瓷器纹样之一据说系瓷制艺人根据唐人王勃《腾王阁序》的诗意,将“江西八景”中章江门和腾王阁组合为景逐渐演变而来,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称此图为“梧桐”。

画面景、物、人皆备,宛如一幅江南渔、樵、耕、读山水风俗画,边缘饰织锦图案,辅以串珠装饰,中间饰象征吉祥的“八宝”纹样。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繁而不乱。

清晚期青花凤栖梧桐图笔筒

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肩负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

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均有婴戏纹产品。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

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明清时很流行。

清乾隆珊瑚红地描金开光粉彩婴戏瓶

清代瓷器装饰题材。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寿之意。此图又称“三星”。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

清嘉庆粉彩福禄寿纹双耳尊

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又名兽面纹。饕餮是一种神话动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动物的特征,狰狞恐怖。以《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的记载而名。

饕餮纹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礼仪器上着其纹,虽是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与祓徐不祥的双重愿望。

明清瓷鼎、瓷炉上见有仿商周铜器的饕餮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绘等多种。

清乾隆青花饕餮纹四方瓷罍[léi](一种盛酒的容器)

明清瓷器的常见纹饰之一。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为了掌握书法技巧,养成了“爱鹅”的癖好。他从鹅行水的动作中悟出了用笔的方法。曾以书写一部《道德经》的代价换取了山阴道士所养的鹅。后世因有王羲之爱鹅之说。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上的羲之爱鹅图,王羲之头、手及下身衣着均为青花,上身衣服轮廓内填以矾红。僮儿手捧图书,除衣服填成水绿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鹅为赭色,轮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点、坡石、草竹均以青花为主,或填加相应的色彩。构图十分精美。

清康熙五彩“羲之爱鹅”人物故事碗

瓷器纹饰。古时将麒麟视作祥瑞、稀有之物,用“凤毛麟角”形容罕见而珍贵的事物。清人祝贺亲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画麒麟送子图或寓“早生贵子”、“福增贵子”之意。

清康熙青花麒麟送子捧盒

寻找喜欢明清瓷器的人做朋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