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毛茛:别名:鱼疗草、鸭脚板、野芹菜、山辣椒、老虎脚爪草、毛芹菜。

为毛茛(gèn)科毛茛属植物毛茛RαnunculusjαponicusThunb.的全草。

多年生草本。茎高12~65cm,具分枝条。基生叶3~6片,叶柄3~22(~25)cm;叶片心形至五角形,长1.2~6.5(~10)cm,宽2~10(~16)cm,纸质,基部心形,常3深裂,中央裂片宽菱形或倒卵形,3浅裂,边缘不规则齿;侧生裂片偏扇形,不等2裂;茎生叶稍小,具短柄或无柄。聚伞花序有多数花,花直径1.4~2.4cm;萼片5,淡绿色,卵形;花瓣5,黄色,倒卵形,基部蜜槽有鳞片;雄蕊和心皮多数。聚合果近球形,直径4~6mm;瘦果扁平,无毛。

生于海拔~m的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分布于东北至华南等地。

须根多数,肉质,细柱状。茎直立,基生叶具叶柄,叶片掌状或近五角形,常作3深裂,裂片椭圆至倒卵形,中央裂片又3裂,侧裂片又作大小不等的2裂,先端齿裂,具尖头;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3深裂,裂片倒卵形至菱状卵形,两面均有紧贴的灰白细长柔毛。花与叶相对侧生。聚合瘦果近球形或卵圆形,淡褐色。气微,味微苦、辛。

以完整、鲜嫩、无杂质者为佳。

7~8月采收全草,冼净,鲜用或阴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喷淋,润透,切段,干燥。

呈不规则的小段,根、茎、叶、花或果混合。根细柱状,茎被白色细长毛,叶多破碎。气微,味微苦、辛。

主要含香豆素及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内酯类、萜类及酚酸类化合物。香豆素类有滨蒿内酯、东茛菪内酯;黄酮类有木犀草素、小麦黄素、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原白头翁素;内酯类有白头翁素、毛茛苷元、异毛茛苷元、二氢毛茛苷元;萜类有小毛茛内酯;酚酸类有原儿茶酸等。

①抗炎镇痛作用:、、mg/kg毛茛总苷能显著减小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程度,抑制热板刺激诱导的小鼠疼痛反应和醋酸刺激引起小鼠腹腔疼痛反应,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mg/kg毛茛总苷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

②抗菌和抗原虫作用: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酵母菌、原虫类均有相当强的拮抗作用。

③抗组胺作用:喷雾摄入1%原白头翁素,可降低豚鼠因吸入组胺而致的支气管痉挛窒息的死亡率;并可使静注射最小致死量组胺的小鼠免于死亡。

④对子宫的作用:毛茛70%乙醇提取物对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所致的非妊娠大鼠子宫的收缩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

辛,温。归肝、胆、心、胃经。有毒。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适用于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疱时取去;或煎水洗。

本品有毒,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1)眼生翳膜:

毛茛鲜根揉碎,纱布包裹,塞鼻孔内,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江西民间草药》。

(2)黄疸:

用鲜草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疱,用针刺破,流出黄水后,黄疸自愈。《药材资料汇编》。

(3)淋巴结结核:

毛茛根捣碎,视患部大小而敷药,每次约15分钟,或以患者自觉有灼痛感为度,将敷药取下。《四川中药志》。

(4)疟疾:

用鲜草毛茛(gen)捣烂,敷寸口脉上(太渊穴),用布包好,1小时后,皮肤起水泡,去药,用针挑破水疱。《湖南药物志》。

同属植物尚有下列3种,在不同地区也作毛茛用。

(1)扬子毛茛RαnunculussieboldiiMiq.,别名辣子草、水辣菜,茎常匍匐地上,长达30cm,多少密生伸展的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叶为三出复叶,叶柄长2~5cm;叶片宽卵形,长2~4.5cm,宽3.2-6cm,下面疏被柔毛,中央小叶具长或短柄,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深裂,裂片上部边缘疏生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较小,不等2裂。花对叶单生。生于海拨~m的山坡林边及平原湿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和台湾。

(2)禺毛茛RαnunculuscαntoniensisDC.,茎高25~60(~90)cm,与叶柄密被伸展的淡黄色糙毛。叶全部或多数为三出复叶,基生叶和下部叶具长柄,叶柄长达14cm;叶片宽卵形,长、宽各约5cm,中央小叶具长柄,椭圆形或菱型,3裂,边缘具密锯齿,侧生小叶具较短柄,不等地2或3深裂。花序具疏花。生于海拔~m的平原或丘陵田边、沟旁水湿地。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和以南各地。

(3)兴安毛茛RαnunculussmirnoviiOvcz.,茎叶生白色硬毛。叶近五角形,通常掌状深裂,裂片上端还有浅裂,叶片下面被绢毛,茎基部具枯叶,下部与基生叶叶柄具带褐色长毛。生于林缘及草原湿地。分布于黑龙江省。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毛茛

毛茛:异名:水茛、毛建、猴蒜、天灸、毛堇、自灸、瞌睡草、老虎草、犬脚迹、老虎脚迹草、野芹菜、辣子草、辣辣草、烂肺草、三脚虎、水芹菜、扑地棕、翳子药、一包针。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辛,温,有毒。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治黄疽,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1.《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主疟。”

2.《江西民间草药》:治偏头痛,眼生翳膜,黄疸,鹤膝风。

3.《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龋齿,痔疮。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癞癣。

5:《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剌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外用: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煎水洗。

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本草拾遗》:不得入疮,令人肉烂。

1.治黄疸:

用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黄疽自愈。《药材资料汇编》。

2.治疟疾:

用鲜草毛茛捣烂,敷寸口脉上(太渊穴),用布包好,1小时后,皮肤起水泡,去药,用针挑破水泡。《湖南药物志》。

3.治偏头痛:

用毛茛鲜根和食盐少许杵烂,敷于患侧太阳穴。敷法:将铜钱1个(或用厚纸壳剪成钱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敷1小时,俟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敷,以免发生大水泡。《江西民间草药》。

4.治牙痛:

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法,敷于经渠穴,右边牙痛敷左手,左边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许,含牙痛处。《江西民间草药》。

5.治鹤膝风:

鲜毛茛根杵烂,如黄豆大一团,敷于膝眼(膝盖下两边有窝陷处),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之。《江西民间草药》。

6.治眼生翳膜:

a.用毛茛鲜根揉碎,纱布包裹,塞鼻孔内,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

b.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法敷于印堂穴。《江西民间草药》。

7.治淋巴结结核:

毛茛根捣碎,视患部大小而敷药,每次约15分钟,或以病员自觉有灼痛感为度,将敷药取下。(《四川中药志》年版)。

8.治火眼、红眼睛:

毛茛1~2棵。取根加食盐10余粒,捣烂敷于内关穴。敷时先垫1铜钱,病右眼敷左手,病左眼敷右手敷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则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纱布覆盖。《草医草药简便验方》。

9.治癞头:

先用刀将癞头剃净,再用烟骨头、皂角各15g,煎水洗,最后用毛茛(扑地棕)根、硫黄等分适量,共捣烂,调菜油搽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10.治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鲜毛茛洗净,加红糖适量捣成泥状,取小团敷一侧三阴交穴(下垫泡沫塑料1块,中间挖2cm直径的圆孔对准穴位,以防皮肤损伤过大),以无菌敷料包扎。24小时后除去敷料和药物,见局部起泡,以酒精棉球消毒,无菌针刺破,使黄水流出并暴露(若破眼闭塞,可再穿破)。若24小时不起泡,可更换药物或取另侧三阴交穴再敷。《湖北中草药志》。

1.治疗传染性肝炎:新鲜带根的毛茛全草洗净,加食盐少许捣成糊状,放在小酒杯内,与杯口平齐,不压紧,将药杯扣在列缺穴、肝俞穴;或上臂三角肌范围内、足三里。上述两

组,只用其中一组。用脱脂棉条围在杯周围并用胶布固定。敷药20~60分钟左右,有蚁行感,产生烧灼感时,除去药杯。发起小泡可自行吸收,有大泡可用注射器吸出液体,并用无菌敷料覆盖,1~2日泡痊愈。治疗例,结果:治愈例,显效例,有效4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6%,平均住院日数28.6日。大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治疗胃痛:新鲜毛茛,除去叶、茎,留下根须,清水洗净阴干,然后切碎,加入红糖少许(约3%),同捣烂。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敷贴在胃俞及肾俞两穴,置15分钟左右,局部有蚁行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弃去。发生水泡不必刺破,会自行吸收,共治83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44例,显效18例,有效22例,有效率90.9%;胃炎(包括胃窦炎)11例,显效2例,有效8例,有效率90.9%;胃黏膜脱垂8例,显效2例,有效4例,有效率75%;胃下垂4例,有效2例,有效率50%;其他16例,显效5例,有效4例,有效率56%。

3.治疗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毛茛洗净阴干,研末,备用。夏季三伏天,每次取4~6g药粉,以鲜生姜汁将药粉调成稠膏状。将胶布剪成绿豆大孔,将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等穴贴好,取药膏放在小孔上,并敷盖大小适当的胶布。至局部有灼痛,起小水泡即揭下药膏。如水泡破溃,涂龙胆紫。每伏贴1次,为1个疗程。共治42例。结果:临床控制6例,占14.2%;显效14例,占33.3%;有效13例,占30.9%;无效9例,占21.4%;总有效率为78.5%。除对咳、痰、喘、哮鸣音有较好疗效外,对患者全身症状,如四肢冷、背恶寒、自汗、喜热等也有一定改善。

4.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将毛茛研粉压片(每片含生药0.8g),每日服3次,每次10片,儿童酌减,20日为1个疗程;或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药0.96g),每日服3次,每次6片,15日为1个疗程。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患者余例,治疗后第二日即复查大便者66例,阴转60例;1个月后复查45例,阴转28例。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头昏、头痛、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纳差、乏力等副作用。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毛茛

毛茛:别名:野芹菜、毛斳、毛芹菜、大本山芹菜。

夏、秋间采根或全草。洗净,晒干。

根或全草。本品通常多用于外敷,很少内服。

味辛、微苦,性温,有毒。

消肿止痛,退癀消炎,驱虫防疟,定喘。

传染性肝炎,胃痛,黄疸,牙痛,淋巴结核,风湿关节痛,哮喘,疟疾,偏头痛,慢性气管炎。

外敷鲜用适量即可。全株有毒,一般不作用内服。

体虚者及孕妇忌用。

1.黄疸:

鲜毛茛37.5克。

用法:将鲜毛茛捣烂,敷于内关穴或列缺穴处。敷后如有灼热感或起泡者,应立即除去。

2.胃痛:

鲜毛茛18.8克,红糖适量。

用法:捣烂,调红糖外敷胃俞穴、肾俞穴二穴。

3.风湿性关节炎:

鲜毛茛37.5克。

用法:捣烂,敷于疼痛附近穴位处,敷后如有灼热感或起泡者,应立即除去。

4.哮喘:

鲜毛茛37.5克。

用法:捣烂外敷大椎或肺俞穴位。敷后若有灼热感或起泡者,应立即除去。

5.疟疾:

鲜毛艮37.5克。

用法:捣烂,发作前3~5小时外敷大椎或内关穴。敷后若有灼热感或起泡,应立即除去,起泡处敷消毒纱布。

6.恶疮痈肿:

鲜毛茛茎叶适量,冷饭粒适量。

用法:合用捣烂外敷患处。

成分:毛莨含有原白头翁素、强烈发挥油。

抗菌试验:毛茛对白色念珠菌及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上制作用。

药理:注意??毛莨有强烈刺激性,接触皮肤可引起炎症及起泡,内服会引起剧烈胃肠炎。并可对抗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回肠收缩。

毛茛(感谢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毛茛(感谢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毛茛(感谢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毛茛(感谢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毛茛根(感谢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禺毛茛茎、根。

禺毛茛

禺毛茛

禺毛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