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诗的国度,古代诗人因一首好诗而名满天下的大有人在。一旦成名,这些诗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能够拥有大量粉丝,不亚于今天的流量明星。所以,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炼字炼句,偶有灵感,得一二好句,往往欣喜若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就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宋代大词人晏殊为想不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联而愁苦万端,后来有幸遇上一王姓青年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上,晏殊如获至宝,感激万分。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遂成“天然奇偶”,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对。

那么,有没有人因为夺诗而杀人呢?古书记载,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就真的为了两句诗而杀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

主流版本是这样的。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时,外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与他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翁》。当宋之问读过之后,顿时惊掉了下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宋之问觉得简直是神来之笔,喜欢到了极点。便问:“此诗是否有人知道?”刘希夷说:“无人知。”宋之问顿时起了坏心,说:“就把此诗让给舅舅,如何?”   刘希夷最初同意出让,后来又反悔了。宋之问苦苦恳求而不得。恼羞成怒的宋之问终于对自己的外甥起了杀心。不久,宋之问令仆人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泥巴的布袋将他砸死。此后,宋之问将那首令自己朝思暮想的《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仅仅改了几字,就公布了。

然而令宋之问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因诗杀人”这样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被知情者泄漏,并被史书记录在册,成了遗臭万年的罪人。

关于刘希夷的惨死,最早见于唐朝人刘肃在其《大唐新语》中记录的“或云宋之问害之”几个字。而在百多年后韦绚编著的《刘宾客嘉话录》中,这一惨案的过程就记得更为丰富了:“……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再往后,历朝历代的史书、野史,都采信了这一说法。那么,刘希夷真的是宋之问杀的吗?从史料上看,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而这本书“或云”一词,即有人说之意,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听途说的猜测,并没有实际依据。韦绚的著作虽然在前因后果上讲得很明白,但他毕竟是距离当年夺诗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他写的同样不可全然相信。

刘希夷和宋之问同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如果刘希夷的确为宋之问所杀,事情败露之后朝廷不可能不查不问罪。而现代能够查阅的资料当中,没有一星半点关于宋之问被“刑讯下狱”的记载。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他违法犯罪的官方史料。

后来宋之问于唐睿宗时被流放到广西钦州的罪名也不是“杀人”,而是祸乱朝纲,攀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实际的情形是刘希夷并没有将《代白头翁》给宋之问,而是自己发表了。发表不久刘希夷就失踪了。照情理说,已经发表的诗夺来也没有用了,所以宋之问作案动机存疑。当然,也不排除恼羞成怒的暗杀,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然而,刘希夷去向成谜。宋之问最多算是夺诗杀人的嫌疑犯。

笔者以为宋之问杀人之说,是后人厌恶其人品低劣给他泼的脏水,实际并未杀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touwenga.com/btwtx/12849.html